何尊、長信宮燈、青銅太陽輪亮相大展“何以中國”
何尊、長信宮燈、青銅太陽輪亮相大展“何以中國”
涓滴源流匯聚文明長河
故宮開年有大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29家博物館舉(ju) 辦的“何以中國”展覽正在展出,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等130多件(套)珍貴文物齊聚故宮文華殿,展現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展覽單元依水而定,聚焦中華文明長河的“源”“流”“匯”
從(cong) 源頭出發,一路奔流融匯,終成多元一體(ti) 、連綿不絕、兼容並蓄的浩蕩洪流……如果將中華文明比作水,文物便是水的沉積和創造。“何以中國”展覽設計依水而定,將文明的起源、傳(chuan) 承、發展連為(wei) 一體(ti) ,比為(wei) 河水的“源”“流”“匯”。
中華文明始於(yu) 涓微,“源”是文明起源時的點點光芒。在展覽第一單元“源”,三星堆青銅太陽輪豎於(yu) 展櫃中,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駐足。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青銅太陽輪於(yu) 1986年出土於(yu) 三星堆二號坑,因形狀酷似太陽而得名。“我們(men) 的祖先很早便對太陽產(chan) 生了複雜的情感,而青銅太陽輪很可能就是這個(ge) 情感的見證。”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雷雨說,在三星堆新一輪考古發掘中,已經在好幾個(ge) 祭祀坑裏再次發現了青銅太陽輪、神樹、眼形器等與(yu) 太陽崇拜有關(guan) 的青銅器,另外還有很多青銅器上麵飾有太陽紋,體(ti) 現了古蜀人對於(yu) 太陽、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feng) 富。中華民族由多民族凝聚而成,血肉相連,唇齒相依。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悠久曆史,創造燦爛文化。步入展覽第二單元“流”,民族與(yu) 民族之間、本土與(yu) 外部之間、人類與(yu) 天地自然之間交流融合的痕跡處處可見。
狀如花樹,金枝搖曳,來自遼寧博物館的花樹狀金步搖可不隻有美那麽(me) 簡單。它是魏晉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特有的一種冠飾,源於(yu) 西亞(ya) ,通過草原絲(si) 綢之路隨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傳(chuan) 入,流行於(yu) 遼西地區。它的樣式不僅(jin) 影響了北方的少數民族乃至東(dong) 亞(ya) 地區,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小口、小底、長鼓腹,波斯孔雀藍釉陶瓶的造型就像一顆豎立的橄欖,表麵施有藍綠釉色,業(ye) 界稱之為(wei) “孔雀藍釉”。經考證,這種造型、釉色、紋路相結合的陶器是在海上絲(si) 綢之路貿易中,從(cong) 古代波斯地區傳(chuan) 來的代表性器物。小小陶瓶,成為(wei) 海上絲(si) 路、東(dong) 西交融的文化使者。
長信宮燈“點燃”冬奧火種,何尊化身冬奧火種台
先民為(wei) 今天的我們(men) 留下了什麽(me) ?中國又為(wei) 世界的發展貢獻了什麽(me) ?在展覽第三單元“匯”,一盞燈給出了它的答案。
“終於(yu) 見到長信宮燈的真身了!”在北京從(cong) 事平麵設計工作的王先生告訴記者,這次展覽他最期待的展品正是出土自河北滿城的西漢長信宮燈。“長信宮燈不僅(jin) 造型美,更有設計上的巧思,被譽為(wei) ‘中華第一燈’,咱們(men) 冬奧會(hui) 火種燈也是從(cong) 這裏汲取了靈感。”
長信宮燈造型輕巧華麗(li) ,一位跪地執燈的宮女,左手執燈盤,燈盤中心有燈芯,右臂高高舉(ju) 起,垂下的袖管成為(wei) 燈罩;設計巧妙環保,宮女的袖管與(yu) 身體(ti) 連接形成煙道,當燈燭點燃時,煙灰順著袖管徐徐進入中空的身體(ti) ,從(cong) 而保持室內(nei) 環境清潔。
“北京冬奧會(hui) 火種燈創意源於(yu) 2000多年前的西漢長信宮燈,是希望借‘長信’之義(yi) ,表達人們(men) 對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北京冬奧會(hui) 火炬設計者李劍葉介紹,設計團隊在保留長信宮燈基本外形的基礎上,對火種燈進行了現代化處理,飛舞的紅色絲(si) 帶環繞在火種燈頂部,與(yu) 火炬“飛揚”視覺上相統一,象征著拚搏的奧運精神。
定源重器,宅茲(zi) 中國。在一個(ge) 獨設的展櫃內(nei) ,一尊來自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揭開了“中國”的身世之謎。
何尊內(nei) 底鑄有一百二十二字銘文,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餘(yu) 其宅茲(zi) 中國,自茲(zi) 乂民。“銘文中的‘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李岐介紹。
何尊的故事不止於(yu) 此,它還是冬奧會(hui) 火種台的設計靈感來源。據了解,北京冬奧會(hui) 儀(yi) 式火種台以“承天載物”為(wei) 設計理念,采用尊的曲線造型,基座沉穩,象征“地載萬(wan) 物”。頂部舒展開闊,寓意著迎接純潔的奧林匹克火種;祥雲(yun) 紋路由下而上漸化為(wei) 雪花,象征了“雙奧之城”的精神傳(chuan) 承;紅色絲(si) 帶飄逸飛舞、環繞向上,與(yu) 火炬設計和諧統一;紅銀交映的色彩,象征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科技與(yu) 激情的融合。
一盞燈、一鼎尊、一束光,穿越千年時空,深邃浪漫的華夏文化光芒永恒,與(yu) 奧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熊熊燃燒。
用現代表達方式激活文物生命力,感受中華文明源流之長、滋養(yang) 之廣
“何以中國”展覽猶如窗口,鬥室之內(nei) 可觀中華乾坤之大、意蘊之遠;一如矩尺,俯仰之間可度文明源流之長、滋養(yang) 之廣。“作為(wei) 一次展現中華文明的展覽,我們(men) 在指導策展和大綱撰寫(xie) 的過程中,緊緊聚焦‘何以中國’的主題,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yu) 社會(hui) 文物司副司長金瑞國說。
“這件展品的名字是‘白玉透雕龍鳳紋壁’,時間是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展覽現場,記者遇到帶女兒(er) 前來觀展的於(yu) 先生。
“前陣子看《國家寶藏》,得知會(hui) 有這個(ge) 展覽,正好孩子也放假了,就過來一起感受學習(xi) 一下。”於(yu) 先生說。
這場故宮開年大展,也是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展演季》的文物特展。《國家寶藏·展演季》從(cong) 節目前三季國寶的前世今生中汲取靈感,用舞劇、音樂(le) 劇、歌曲演唱、器樂(le) 演奏等多元的藝術形式為(wei) 觀眾(zhong) 呈現了精彩的國寶故事。而這次展出的文物由各地博物館精心選取推薦,其中有多件文物是曾在《國家寶藏》往期節目中推介過的“文物明星”。
近年來,“文博熱”漸成氣候。從(cong) 《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熱播,到《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等現象級電視節目季季火爆,再到故宮日曆等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熱賣、三星堆發掘掀起全民“考古熱”……文物宣傳(chuan) 方式創意頻出,講好文物故事的有益探索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持續綻放。
據了解,“何以中國”展覽將持續至5月4日。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按照預約、限流、錯峰原則,觀眾(zhong) 可通過故宮博物院網絡售票網站和微信公眾(zhong) 號“故宮博物院觀眾(zhong) 服務”,使用二代身份證或護照信息進行實名預約。(記者柴雅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