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從“眼前山水”到“胸中丘壑”,中西繪畫如何“不斷線”?
(東(dong) 西問)陳輝:從(cong) “眼前山水”到“胸中丘壑”,中西繪畫如何“不斷線”?
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 題:陳輝:從(cong) “眼前山水”到“胸中丘壑”,中西繪畫如何“不斷線”?
中新社記者 陳瑜波
中國畫重寫(xie) 意,西畫重寫(xie) 實;中國畫重神韻,西畫重形似;中國畫含蓄、內(nei) 斂、中和,西畫開放、強烈、直接……一直以來,中國畫能不能借鑒西畫、如何“洋為(wei) 中用”成為(wei) 美術界爭(zheng) 論不休的話題。
中國畫與(yu) 西方繪畫究竟有何本質區別?背後反映了各自怎樣的哲學?中國畫如何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中堅守自己的“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輝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對此進行解讀。
記者:中國畫有哪些獨特性?與(yu) 西方繪畫有何本質區別?
陳輝:中國畫在世界藝術史上較為(wei) 獨特。從(cong) 哲學上來說,任何文化形態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中國畫受道家、儒家思想等的影響。道家強調“師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張以自然為(wei) 師、到自然中去體(ti) 會(hui) 靈感。中國古代山水畫家習(xi) 慣通過臥居、遊曆,感受四季朝暮,來表現“胸中丘壑”,畫的是感受和印象,而非西畫中的物理性、客觀性的風景。
儒家思想強調一個(ge) 人的修為(wei) 、思想厚度及生命閱曆決(jue) 定了“畫品”,“畫如其人”,即畫的格調與(yu) 意境。這些因素導致我們(men) 在認識論上與(yu) 西方不同,中國畫是一種“由內(nei) 向外”的表達,先強調內(nei) 心的修為(wei) 和感受,通過觀察自然形成一種意識,再去表現物像。
而西畫受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萬(wan) 物皆數”等理論影響,更強調物像的科學性與(yu) 精準性,注重黃金分割等比例結構,追求理性的美感。
從(cong) 具體(ti) 表現手法上來說,中國畫與(yu) 西畫有五點不同。
一是透視,中國畫的透視是二維的、平移式的,西方講究焦點透視、近大遠小;
二是色彩,西畫的色彩追求真實客觀,中國畫的色彩是主觀的,是一種從(cong) 生活中提煉出來高於(yu) 生活的悟性,再去營造畫麵;
三是造型,中國畫以線造型為(wei) 主,西畫以麵造型為(wei) 主,如通過冷暖色塊形成交界線;
四是空間,西畫把物像表現得較為(wei) 立體(ti) ,例如畫人物會(hui) 科學地分析受光麵、高光、明暗交界線、投影等,中國畫相對是平麵的,在二維空間裏的表現方式更自由;
五是材料,西方的油畫是畫在油畫布上的,油彩可以覆蓋、修改與(yu) 添加,中國畫主要在宣紙上用筆墨表現,是一種“減法”,一筆定成敗。沒有經過千錘百煉,畫中國畫還是很有難度的。
記者:您曾用水墨表現威尼斯水城、羅馬老街、瑞士小鎮等,中國水墨畫能為(wei) 這些西方建築或風景賦予怎樣的神韻?
陳輝:水墨這種繪畫語言有很多優(you) 勢。它是黑白的,自帶曆史的滄桑感與(yu) 厚重感,很好地契合了這些西方古建築的特質;它是多變的,在表現羅馬柱的斷垣殘壁時,可以用一種較悲愴的筆觸,而在繪製威尼斯水城時,中國水墨畫中水特有的流動性、意韻性及墨分五色的變化,能賦予威尼斯水城一種中國江南小橋流水的感覺,像一首抒情詩。
另外,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手法相對西方油畫而言較為(wei) 靈活。油畫講究真實再現,而水墨畫則可以“移花接木”,將幾個(ge) 不同空間的畫麵調配在一起,任意組合,能呈現一種曆史的穿越。
記者:您曾借鑒西畫中的比例、構成等視覺要素,創新了中國當代水墨畫的表現形式,您認為(wei) 中國畫與(yu) 西畫該如何相互借鑒、相得益彰?中國畫如何在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中堅守自己的“魂”?
陳輝:中國畫相較於(yu) 西畫的高妙之處在於(yu) 它是一種感悟之下的提煉。我們(men) 常說,“畫得像不難,畫得神韻兼備才難”,正如齊白石所言,“作畫妙在似與(yu) 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中國畫講究以道觀象,“道”指個(ge) 人的修為(wei) 、積累與(yu) 境界,不同閱曆的人畫出來的東(dong) 西肯定不一樣。
所以,中國畫重氣韻的特點不能丟(diu) ,這是它的命脈。在堅守這個(ge) 命脈的基礎上,我認為(wei) 西畫可供中國畫借鑒的有兩(liang) 點。首先是視覺衝(chong) 擊力,2003年我在美國大都會(hui) 藝術博物館看了關(guan) 於(yu) 明清時期的中國畫和西方油畫的一個(ge) 對比展,中國畫需要很近距離地觀賞,而西方油畫在二三十米開外便能抓人眼球,從(cong) 那時起,我便琢磨,畫麵的視覺衝(chong) 擊力可以成為(wei) 中國畫改良的一個(ge) 方麵。當然,這與(yu) 兩(liang) 者的淵源有關(guan) 。古代的中國畫常畫於(yu) 手絹或扇麵,本就是供文人墨客互相品鑒、感受心境之用,而西畫常見於(yu) 殿堂,且油畫本就是一種很強烈的語言,所以中國畫在公共空間陳列時是處於(yu) 弱勢的。
其次是光影,中國畫很少表現光影,但其實光線的加入可讓畫麵產(chan) 生空靈感、空間感與(yu) 神秘感。我嚐試在中國畫中加入光影,其實是受荷蘭(lan) 畫家倫(lun) 勃朗啟發,他很善於(yu) 中心用光,兩(liang) 邊慢慢減弱。這也很像舞台劇,主要演員一出來,肯定有追光,其他人慢慢弱化,這樣能讓畫麵有主次關(guan) 係,有層次,有節奏。
記者:您是繼龐薰琹、吳冠中、袁運甫、杜大愷、劉巨德等人後中國學院派第四代提倡中西融合的中國畫畫家,“中西融合”在中國美術界經曆了怎樣的曆程?
陳輝: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美術界基本屬於(yu) “徐蔣體(ti) 係”(徐悲鴻和蔣兆和),主張現實主義(yi) ,所以龐薰琹關(guan) 於(yu) 中西融合的主張在當時沒有被廣泛地采納,屬於(yu) “另一條路”。他希望將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藝術與(yu) 西方的現代藝術結合。但當時西方的藝術比較受排斥,直到“85思潮”(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出現的一種美術思潮)後,西方的藝術才慢慢進來。
吳冠中、袁運甫、杜大愷、劉巨德等人一直都秉承著龐薰琹的藝術思想體(ti) 係下的創作方式,包括吳冠中提出的“油畫的民族化,中國畫的現代化”及“風箏不斷線”理論(藝術家和人民不能斷線,傳(chuan) 統和現代不能斷線,東(dong) 方和西方不能斷線,寫(xie) 生和創作不能斷線),也是我們(men) 如今融合創作的重要支撐。
所幸他們(men) 當初沒有放棄、沒有自我懷疑,今天看來,中西融合這條路是非常成功的。未來中西交流一定更加廣泛,畫水墨畫的西方藝術家也越來越多,中國如果能多出一些像吳冠中這樣的大家,中國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一定會(hui) 越來越大。
記者:您曾說,“中國當代水墨畫應該具有世界性的語言。”這句話如何理解?
陳輝:中國當代水墨畫應具有世界性的語言,首先要有中國文化的內(nei) 涵。藝術家所畫的東(dong) 西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zhong) 。藝術家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隻有具備本土情結,畫出的東(dong) 西才會(hui) 刻骨銘心。同時,中國畫這種以意韻來表達的方式要保留,這是它走向世界的優(you) 勢。在世界藝術的大花園裏,每個(ge) 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要保持其獨特性。
其次,繪畫像音樂(le) 、舞蹈一樣,是一種世界語言,不需要翻譯便能打動觀眾(zhong) 。無論是如詩歌般的賞心悅目的美,還是反映苦難的震撼心靈的美,一個(ge) 藝術家的性格與(yu) 經曆鑄就了其獨一無二的風格,堅持自己的本色就好。
再次,作品一定要有當代性。作品要承載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狀態及共同關(guan) 注的問題,如社會(hui) 問題、環境問題、都市生活,還有中國的小康生活及農(nong) 民生活狀態的改變等,都可以用中國畫的特殊語境去表現。(完)
受訪者簡介:
陳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全國專(zhuan) 業(ye) 學位水平評估專(zhuan) 家,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代表作品有《中國文化》《皖南迷境異幻時》《什刹海印象》等,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相關(guan) 單位收藏。個(ge) 人藝術履曆、作品及學術觀點入編國家重點文獻《中國現代美術史》。出版多本學術專(zhuan) 著及個(ge) 人畫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