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萬戶曈曈日 且看“新人”傳“舊俗”
【青年聚焦·傳(chuan) 統年俗新創意】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殷澤昊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
“晰晰燎火光,氳氳臘酒香”
“半盞屠蘇猶未舉(ju) ,燈前小草寫(xie) 桃符”
…………
守歲、團聚、飲酒、畫桃符,春節年俗,由來已久。且“十裏不同俗”,北有廟會(hui) ,南有花市,或踏青出遊,或趕場趕集;北食餃子、春卷,南有湯圓、年糕,更有山東(dong) 的花餑餑、廣東(dong) 的臘味、湖北的魚糕……花樣繁多,不勝枚舉(ju) 。
不論什麽(me) 形式,年俗都寄托著人們(men) 對新年的期盼和祝福。近些年,隨著人們(men) 生活習(xi) 慣和社交方式的改變,傳(chuan) 統年俗疊加了不少新創意——傳(chuan) 統節禮碰撞國潮IP,文創春聯、“網紅”禮盒等走俏年貨市場,像“集郵”一般收集精美的電子紅包封麵,滿足了人們(men) 新的儀(yi) 式感。與(yu) 此同時,一些曾流行於(yu) 民間的傳(chuan) 統年俗似乎正淡出大眾(zhong) 視野,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傳(chuan) 統儀(yi) 式、技藝等或湮沒於(yu) 流行文化,或幾近失傳(chuan) ,以至於(yu) 不少人發出“年味兒(er) 淡了”的感歎。
但,有幸,還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men) 帶著新的設計理念和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愛,讓傳(chuan) 統成為(wei) 時尚;他們(men) 把年味鐫刻進日臻高超的手藝,吸引著人們(men) 的眼球,撩撥著人們(men) 的味蕾;他們(men) 從(cong) 老一輩手裏接過傳(chuan) 承的接力棒,讓非遺藝術獲得更多的新希望。春節期間,這群年輕人對年俗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讓春節年味不減,還更現新意。
1.從(cong) 曆史中汲取營養(yang) ,讓傳(chuan) 統再次流行
拉風的虎頭紋樣滑板、似兩(liang) 隻老虎匍匐地麵的進門毯、憨態可掬的小老虎開瓶器……壬寅虎年,敦煌博物館文化創意團隊推出的“白虎·瑞獸(shou) ”係列文創產(chan) 品,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白虎·瑞獸(shou) ’係列的靈感來自我們(men) 館藏的文物——魏晉時期的虎彩繪磚。”80後青年、敦煌博物館宣傳(chuan) 平台主管張銀深深以團隊的設計理念為(wei) 豪,“這些彩繪磚上的虎形象姿態威武,表情傳(chuan) 神,栩栩如生,足可見我們(men) 的祖先對虎的喜愛。我們(men) 把彩繪磚虎主體(ti) 形象中的精華元素保留下來,做一些調整,再運用到設計當中。我們(men) 希望讓曆史文物中以‘虎’為(wei) 主題的藝術,活躍在我們(men) 虎年春節的濃厚氛圍當中。”
“創意春聯、福字、紅包,是每年都有的項目。今年我們(men) 還推出了筷子、水杯等產(chan) 品,希望把年味延伸到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80後青年、敦煌博物館設計師何小山告訴記者,“除了實物,我們(men) 還與(yu) 其他的網絡平台合作,推出了‘綠色出行,敦煌送祝福’虎年電子火車票、虎年電子紅包封麵等線上設計。”
在這些年輕的設計者眼中,除了曆史,社會(hui) 與(yu) 時代也是敦煌博物館創意設計的“命題者”。2021年,甘青大環線自駕遊大受歡迎,但由於(yu) 沿線氣候幹燥,車輛自燃的事故時有發生。為(wei) 此,敦煌博物館的設計團隊設計了一款小型車載滅火器“小心‘虎’燭”。
“在我看來,創意要看到真正的需求。‘文創’是一個(ge) 大概念,不是簡單設計一個(ge) 帶圖案的產(chan) 品,然後把它賣出去。我們(men) 能做的不隻限於(yu) 此。”何小山和團隊把創意帶進了更廣闊的天地。
為(wei) 了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服務社會(hui) 發展,敦煌博物館的文創團隊與(yu) 當地農(nong) 副產(chan) 品生產(chan) 方建立幫扶機製,為(wei) 杏皮茶等地方土特產(chan) 品提供包裝和概念設計;為(wei) 了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敦煌文化,團隊采取與(yu) 綜藝節目聯名、發行科普讀物、全國巡回展覽等方法,積極推動敦煌文化的傳(chuan) 播。
“敦煌文化十分深厚,是我們(men) 創作的源頭活水。如何才能保護好傳(chuan) 統文化,那就是要讓它再次流行起來,這也是我們(men) 文化創意設計的初衷。”張銀說。
2.在創新中磨練手藝,讓年味縈繞舌尖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山西人用麵塑詮釋著這句話。山西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適合雜糧和小麥生長,山西人的主食自古以來都以麵食為(wei) 主。“小時候,每逢春節,村裏家家戶戶都要蒸花饃麵塑。12歲那年春節,是我第一次上手和媽媽一起蒸花饃麵塑。”小時候過春節的情景,80後青年、臨(lin) 汾市浮山麵塑的非遺傳(chuan) 承人衛興(xing) 安今天仍曆曆在目,“那個(ge) 時候,每到二七、二八就要開始準備。每家每戶至少要蒸兩(liang) 大甕的花饃。一甕用於(yu) 祭祖,另一甕就是走親(qin) 訪友的必備年禮。”
花饃麵塑在山西的過年禮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前到了春節,若是要去長輩家拜訪,必須要帶著自己蒸的蝙蝠造型的棗花饃,寓意“福到壽到”;平輩之間拜年,則要互贈“花花子”;若是客人帶著小孩來拜年,主人還得送一塊小花糕作為(wei) 回禮,祝福孩子“步步高”。“以前的春節為(wei) 什麽(me) 有年味?因為(wei) 年味就藏在這個(ge) 過程中和這些講究裏。現在一些人不講究這些了,可年味不能淡下去。”衛興(xing) 安感慨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山西的麵塑手藝也在悄然變遷。幾十年前,花饃麵塑較為(wei) 常見。但花饃製作的原料是發麵,做好的花饃在發酵過程中會(hui) 膨脹變形,因此花饃隻能展現寫(xie) 意式大線條的造型,且顏色是麵團的本色,至多用豆類或棗點綴。後來,為(wei) 了讓花饃麵塑的視覺效果更好,人們(men) 采用了表麵彩繪、添加色素等方法給花饃上色。
“麵塑手藝如果想流傳(chuan) 下去就一定要跟上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從(cong) 19歲學習(xi) 麵點,到24歲開始帶學生,時至今日,衛興(xing) 安依然不斷在麵塑手藝的創新上下功夫:“我和我的學生現在做的麵塑比傳(chuan) 統的花饃麵塑更受歡迎。我現在主要研究人物麵塑和食雕,這類麵塑用多種原料調配而成的麵塑麵製作,不用發酵,直接蒸熟,造型不會(hui) 發生變化。因此,我在造型細節上有更多施展空間;我有一些學生,他們(men) 主要研究用蔬菜水果汁調製顏料的方法,給傳(chuan) 統的花饃麵塑上顏色。”
“我們(men) 的工作是為(wei) 了讓麵塑手藝被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我希望有一天,人們(men) 逢年過節的時候能想到去買(mai) 一個(ge) 麵塑帶回家,送給親(qin) 戚朋友,甚至能親(qin) 手做一個(ge) 。這既能增添儀(yi) 式感,又能表達美好祝福,這樣的春節才有年味呐!”衛興(xing) 安充滿期待地說道。
3.於(yu) 傳(chuan) 承中寄托鄉(xiang) 情,讓非遺融入生活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仕陽鎮的仕水溪上,延伸排布著223齒仕水碇步,碇步猶如琴鍵在水麵排開。每逢春節等重要節日,這裏都能看到一條“龍”,在碇步上“翻飛回轉,進退騰挪”。
仕水碇步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慶三年,據仕陽鎮朝陽村林氏族譜記載,林氏裔孫為(wei) 慶祝朝陽林氏宗祠落成,首創在當地碇步上舞龍燈。2011年,仕水碇步龍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碇步龍,顧名思義(yi) ,就是在碇步上舞龍。別處的龍在陸地上飛,我們(men) 的龍在水上飛。”虎年春節期間,舞龍隊受邀在當地徐岱橋古村落新春集市上表演,隊裏年齡最小的隊員之一、26歲的溫幫傑興(xing) 致勃勃地介紹著表演體(ti) 會(hui) 。溫幫傑雖然年齡小,卻從(cong) 中學時代就開始接觸這項傳(chuan) 統運動,是舞龍隊的“元老”了。
“舞龍隊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ye) 。我們(men) 利用晚上的時間,一周訓練兩(liang) 到三次。每當有演出,大家都協調時間,克服困難參與(yu) 。”溫幫傑說,“我堅持了十幾年,舞龍已經成為(wei) 我作為(wei) 仕陽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我父親(qin) 那一代人年輕的時候,這條龍的傳(chuan) 承曾經斷過,我不想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men) 這一代人身上。”
一條龍,分九段,象征傳(chuan) 統文化裏的“天下九州”。“我現在負責龍尾,這個(ge) 位置移動距離大,要求比較強的體(ti) 力和靈活性,需要年輕人來擔任。”舞龍隊80後青年林藤向記者介紹。水波浪、雙龍搶珠、鯉魚躍龍門、穿九州……一套套動作讓“龍”在碇步上活了起來。
“一場表演,每一套動作都離不開大家的配合。隻有長期訓練才能達成默契。”林藤說,“現在舞龍隊的人比十年前少多了,許多人因為(wei) 工作離開了仕陽。但隊員都有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下去的願望和責任感,因為(wei) 這條龍見證著曆史,承載著仕陽人的家鄉(xiang) 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8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