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這幅冰雪畫卷裏,讀懂中國

發布時間:2022-02-08 14:31:00來源: 人民日報

  立春,冬奧會(hui) 開幕。冰雪迎春,萬(wan) 象更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成功舉(ju) 辦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不僅(jin) 可以增強實現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信心,也給世界展現了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國家形象。曆史會(hui) 鐫刻下這一筆,世界將對中國道路有全新的認識。”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上,鳥巢中曾展開一幅卷軸,呈現出的動人光影讓世界驚歎。如今,一塊晶瑩的冰麵又在這裏鋪展。這幅全新的“冰雪畫卷”以雪花落筆,以火炬升華,閃耀著“雙奧之城”的榮光,彰顯著一個(ge) 民族的追求與(yu) 胸襟。

  萬(wan) 象更新之際開幕的北京冬奧會(hui) ,讓世界在這幅冰雪畫卷中,再一次感知中國、讀懂中國。

  人民幸福,“國之大者”

  整場開幕式,共有約3000人參演,沒有專(zhuan) 業(ye) 演員,由來自各行各業(ye) 的普通群眾(zhong) 、誌願者和運動員共同完成。從(cong) 活潑可愛的兒(er) 童,到滿頭銀發的老者,無不全情投入,用他們(men) 質樸本真的表達,展現著中國人的幸福與(yu) 自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通過籌辦冬奧,不僅(jin) 把冰雪運動的競技水平追上去了,冰雪運動的普及推廣也追上去了,體(ti) 育運動的質和量都提高了。從(cong) 體(ti) 育強國到健康中國,人民的健康、人民的體(ti) 質、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全麵小康、全麵現代化的題中之義(yi) 。它的意義(yi) ,小中見大。”

  開幕式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入場環節,中國各行各業(ye) 、先進模範人物、56個(ge) 民族的代表分列兩(liang) 排,五星紅旗由他們(men) 手手相傳(chuan) 。

  鳥巢之上,煙花絢爛。北京冬奧會(hui) 推動著中國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增添色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早在申辦時,我就提出,中國這次辦奧的最大目的,就是帶動3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經過不懈努力,這一願景已經成功實現。”

  開幕當日,東(dong) 南西北10座城市的群眾(zhong) ,與(yu) 歡騰的鳥巢現場同步互動,向世界展現“帶動3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的激情。3.46億(yi) 數字背後,是一個(ge) 個(ge) 參與(yu) 冰雪運動的躍動身影,這不僅(jin) 夯實了全民健身的基礎,也將為(wei) 世界冰雪運動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國際奧委會(hui) 主席巴赫為(wei) 之讚歎,北京冬奧會(hui) 將永久地改變全球冰雪運動格局,中國已真正成為(wei) 全世界的冰雪運動國家之一。

  動感飛揚的“冰絲(si) 帶”、依托山勢的“雪如意”……美輪美奐的冬奧場館不僅(jin) 滿足比賽需求,更考慮了向大眾(zhong) 開放的綜合功能。在設計、改建之初,所有冬奧場館都製定了賽後服務全民健身、開展綜合利用的長遠規劃,以國際奧委會(hui) 倡導的“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續”,為(wei) 奧運會(hui) 舉(ju) 辦提供了中國範本。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語擲地有聲:“我們(men) 以運動員為(wei) 中心,盡一切努力做好場館設施等硬件、軟件保障,做好全方位服務。我們(men) 完全有信心保障參賽及相關(guan) 人員、中國人民的健康安全。”

  “人民至上”體(ti) 現在冬奧籌辦、舉(ju) 辦的全過程。中國抗疫的寶貴經驗在賽事運行中得以實踐,全流程、全封閉、點對點的閉環管理,不僅(jin) 保證了中國人民的健康安全,也為(wei) 全球冰雪健兒(er) 提供了一個(ge) 安心、舒心的參賽環境。

  “我要感謝中國,感謝奧林匹克大家庭,在如此艱難的時刻還能舉(ju) 辦冬奧會(hui) 。”第五次參加冬奧會(hui) 的美國滑雪名將肖恩·懷特道出了參賽運動員的心聲。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世界上沒有兩(liang) 片一樣的雪花。雪花各不相同,卻在漫天飛舞中構成了美麗(li) 的冬日圖景。

  參加北京冬奧會(hui) 的各個(ge) 代表團,雖然語言、文化、信仰不盡相同,但在同樣的賽場拚搏,在同一個(ge) 冬奧村裏生活,為(wei)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新格言走到一起,這正是“地球村”的生動寫(xie) 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顧名思義(yi) ,就是每個(ge) 民族、每個(ge) 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係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yu) 共,努力把我們(men) 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這個(ge) 星球建成一個(ge) 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入場儀(yi) 式,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走過具有中國傳(chuan) 統特色的“中國門”,場地中呈現巨大的“中國窗”。以冬奧之名,齊聚五環旗下。邁進“中國門”,感受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望向“中國窗”,領略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

  入場儀(yi) 式後,雪花狀的引導牌匯聚成一朵巨大的雪花,每朵雪花相依相連,組成最終的火炬台。

  這是一次偉(wei) 大的相聚。北京冬奧會(hui) 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如期舉(ju) 辦的全球綜合性體(ti) 育盛會(hui) ,是對“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奧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實踐。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主題口號“一起向未來”,是中國向全世界發出的攜手共創未來的時代之音,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在奧林匹克運動領域的生動詮釋。

  這是一次熱烈的重逢。越來越多低緯度和發展中國家的運動員來赴這場冬奧之約。開幕式上,有旗手是唯一運動員的“一個(ge) 人”代表團。不管人數多少,他們(men) 懷揣夢想、跨越山海,踏上冬奧賽場。每個(ge) 人都在用不懈努力向世界證明——奧運會(hui) 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yu) 。

  這是一次美好的交流。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鳥巢中,晶瑩剔透的五環從(cong) 迸裂的冰塊中升起,也蘊含著以奧運“破冰”之意。在中國文化中,“破冰”意味著打破隔閡、互相理解。當下,共克時艱、團結向前也是全人類的共同渴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會(hui) 見巴赫主席時說:“奧林匹克運動倡導的‘更團結’正是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世界各國與(yu) 其在190多條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條大船上,共同擁有更美好未來,所以我們(men) 提出了‘一起向未來’的北京冬奧會(hui) 口號。”

  團結合作,命運與(yu) 共。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美好初衷,也是奧林匹克運動追求的理想。

  一簇“微火”,照亮前路

  沒有主火炬騰空而起、熊熊燃燒的場景,兩(liang) 位00後中國運動員迪妮格爾·衣拉木江和趙嘉文將最後一棒“飛揚”火炬嵌入由所有代表團雪花造型引導牌組成的“大雪花”中間,冬奧主火炬就此“點燃”。雖是一簇“微火”,表達出的意象和理念卻如此清晰強烈。

  16個(ge) 比賽日,火炬燃燒始終,產(chan) 生的碳排放量隻有平常的1/5000。

  “微火”雖小,卻永恒綿長,直入人心。

  “綠色”,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四大辦奧理念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殷殷囑托:“綠色辦奧,就要堅持生態優(you) 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wei) 冬奧會(hui) 打下美麗(li) 中國底色。”

  在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籌辦的2000多個(ge) 日夜中,綠色辦奧理念一以貫之。北京賽區的13個(ge) 場館有11個(ge) 是利用2008年奧運會(hui) 的場館;所有競賽場館將100%使用綠色電力,為(wei) 奧運曆史上首次;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成為(wei) 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係統製冰的大道速滑場館,碳排放趨近於(yu) 零。

  國際奧委會(hui) 北京冬奧會(hui) 協調委員會(hui) 主席小薩馬蘭(lan) 奇給予高度評價(jia) :北京冬奧會(hui) 正在兌(dui) 現碳中和辦賽承諾。

  無論是“微火”火炬,還是低碳場館,綠色辦奧的理念和成果生動呈現在世人眼前,展現出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曆史自覺,展現出中國積極參與(yu) 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的責任擔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從(cong) 2008年的“同一個(ge) 世界,同一個(ge) 夢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來”,中國積極參與(yu) 奧林匹克運動,堅持不懈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是奧林匹克理想的堅定追求者、行動派。中國通過籌辦冬奧會(hui) ,成功帶動3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推動了區域發展、生態建設、綠色創新、人民生活改善,為(wei) 全球冰雪運動發展開辟了更為(wei) 廣闊的空間。

  在這幅冰雪畫卷裏,奧林匹克運動翻開嶄新一頁,一個(ge) 開放、自信、生機勃勃的中國,已經踏上新的征程。(本報記者 陳晨曦 王 亮 陶相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