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過分羨慕,有些“社牛”的底色可能是自卑
最近,“社牛症”成為(wei) 網絡熱詞。與(yu) “社恐症”(“社交恐懼症”的簡稱)相反,“社牛症”人群在與(yu) 陌生人交往時,能完全卸下心理壓力,不怕生、自來熟,可以快速與(yu) 陌生人打成一片。
那麽(me) ,從(cong) 心理學角度來看,“社牛症”是什麽(me) 呢?為(wei) 什麽(me) 有人會(hui) 表現出“社牛症”的特征?形成“社牛症”特征的原因是什麽(me) ?
“社牛症”並非心理疾病
人們(men) 常說的“社恐症”,學名是“社交焦慮障礙”,指個(ge) 體(ti) 對一個(ge) 或多個(ge) 社交場合的過度恐懼。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懼怕他人對自己做出負麵評價(jia) ,這導致他們(men) 難以參加演講、聚會(hui) 等各類社交,甚至在路上與(yu) 陌生人眼神相對,都可能引發他們(men) 的強烈焦慮。
盡管“社牛症”中也有“症”字,但這類人沒有罹患心理疾病。他們(men) 是社交圈裏的紅人,“社牛症”甚至成了高情商的代名詞。
但是,似乎也有一些另類的“社牛症”人士,他們(men) 毫不在意他人的目光,不分場合地“放飛自我”。例如,有意無意地用誇張的舉(ju) 動吸引他人注意,或者在安靜的地鐵車廂內(nei) 大聲喧嘩。
筆者認為(wei) ,所謂的“社牛症”可能囊括了上述兩(liang) 類人群,一類是擁有堅實的自信、敢於(yu) 投身且享受社交的人群;而另一類人,他們(men) 的自信則更像是紙糊的老虎,在他們(men) 浮誇的言談舉(ju) 止背後,隱藏著深深的自卑。
“社牛”養(yang) 成的關(guan) 鍵期在童年
要想理解為(wei) 何有些“社牛症”人群如此自信,我們(men) 首先得來談談健康的自尊和自信源自何處。
“鏡映需要”的充分滿足,可能是“社牛症”人群自信的最初來源。自體(ti) 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提出“鏡映需要”的概念,其用來指嬰兒(er) 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感覺到自己被足夠的肯定和接納、尤其是得到了被撫養(yang) 者的理解和欣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時不時會(hui) 有一些明確希望得到肯定的時刻,比如主動向撫養(yang) 人展示自己的畫作。科胡特認為(wei) ,當這些重要的瞬間到來時,如果孩子能從(cong) 撫養(yang) 人眼中看到讚許的目光,並得到共情的、及時的回應,孩子就會(hui) 感到由衷的喜悅,產(chan) 生一種“我很重要”的感覺。
長此以往,撫養(yang) 人就能幫助孩子形成一種堅實、穩定的自尊感,這將成為(wei) 孩子日後發展的堅實後盾。因為(wei) 曾經被充分認可的經驗,會(hui) 使得孩子長大後願意相信“我能行”,進而敢於(yu) 去麵對這個(ge) 充滿未知和挑戰的世界。
這部分孩子中不少人可能成為(wei) “社牛”,但還有一小部分“社牛”就沒那麽(me) 幸運了。
撫養(yang) 人對這部分孩子總是以一種冷淡、敵意和批評的態度,未對他們(men) 的“鏡映需要”予以滿足,那麽(me) 孩子的自我價(jia) 值感就可能受到壓製。這些孩子成年後,他們(men) 早期被忽視的需要,可能依舊需要被滿足,甚至是要被加倍滿足。
這或許就是某些“社牛症”人群不惜嘩眾(zhong) 取寵,也要得到他人關(guan) 注的原因。他們(men) 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彌補未被撫養(yang) 人充分理解和肯定的缺失。
有益於(yu) 社會(hui) 的“社牛”才是真牛
根據個(ge) 體(ti)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人生不可能四平八穩,因此每個(ge) 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hui) 經曆一些挫折,感受到理想與(yu) 現實間的巨大差距,這就使得我們(men) 內(nei) 心或多或少都會(hui) 有一些自卑感。
但如果一個(ge) 人能以有益社會(hui) 、有益他人的方式,來為(wei) 所處共同體(ti) 作出貢獻。在不斷作貢獻的過程中,個(ge) 人將獲得共同體(ti) 的認可,感受到歸屬感,進而形成自信,使自卑感有所消融。
不過,也有人並非以上述方式,而是以浮誇的舉(ju) 止、傲慢的言行、貶抑他人、過度熱情、自我吹噓或欺淩弱小的方式,來減少自己的自卑感。阿德勒認為(wei) 這些人擁有著“優(you) 越情結”,是過度膨脹的自卑感的表現,這類人看似做出了許多“優(you) 越行為(wei) ”,但實則是為(wei) 了掩蓋內(nei) 心的脆弱。阿德勒形容這類人“因為(wei) 怕自己太矮小,於(yu) 是踮起腳尖,試圖讓自己看起來高一點”。那些過分傲慢、舉(ju) 止浮誇的“社牛症”人群,很可能就有這種“優(you) 越情結”。
因此,針對“社牛症”群體(ti) ,我們(men) 應該區別對待。有些“社牛”的高情商、勇敢無畏,的確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但也有些“社牛”的背後是虛無和自卑。我們(men) 要向“社牛”學習(xi) 的並不是單純的“放飛自我”,而是要以利他的方式來展現自我。(國家三級心理谘詢師祝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