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滑冰與音樂:從無聲冰雪競技,到東西樂章和鳴
青峰疊嶂,浮雲(yun) 綠水。伴隨著《功夫鋼琴》的東(dong) 方韻律,中國選手王詩玥、柳鑫宇身著“青山綠水”,在7日舉(ju) 行的花樣滑冰團體(ti) 賽冰舞自由舞比賽中,盡顯中國式冰雪浪漫。
無獨有偶,本屆冬奧會(hui) 賽場上,“世界能聽懂”的中國風音樂(le) 成為(wei) 許多花樣滑冰選手的心儀(yi) 之選,金博洋再次演繹《臥虎藏龍》的刀光劍影,彭程、金楊用呈現冰上《夜宴》……中華文化被全球矚目的同時,花樣滑冰中的音樂(le) 之美也再度受到關(guan) 注。
音樂(le) ,被視為(wei) 花滑節目內(nei) 容的“靈魂”。選手們(men) 往往會(hui) 依據自己的技術優(you) 勢、形象特色、藝術風格等,選擇合適的表演曲目,並以此為(wei) 考量基礎,確定比賽服飾和動作編排。在花樣滑冰項目中,與(yu) 音樂(le) 的契合度、對音樂(le) 的詮釋與(yu) 表達,都是關(guan) 係到最終呈現效果的關(guan) 鍵所在。
有趣的是,花樣滑冰最初是“無聲”的競技項目。直到1860年,美國花樣滑冰愛好者漢斯·傑克遜首次將花樣滑冰技巧動作與(yu) 優(you) 美的華爾茲(zi) 舞曲相結合,實現了新的突破。
隨著花樣滑冰加入奧林匹克大家庭,音樂(le)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1932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hui) 上,一支管弦樂(le) 隊走上冰場,循環演奏同一首樂(le) 曲,為(wei) 所有選手伴奏。在此後的幾十年中,選手們(men) 逐漸獲得了更大的音樂(le) 選擇權,但僅(jin) 限於(yu) 不帶歌詞的純音樂(le) 。
從(cong) 那時起,古典樂(le) 就一直是花滑運動員們(men) 鍾愛的曲目類別,例如柴可夫斯基《天鵝湖》、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等。其中,由法國作曲家比才創作的《卡門》堪稱最熱門的花樣滑冰配樂(le) ,在女單、男單、雙人滑、冰舞等項目中多次被選用。
回望冬奧記憶,中國花樣滑冰首金也與(yu) 古典音樂(le) 密不可分。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hui) 上,一曲來自阿爾比諾尼的《G小調柔板》舒緩奏響,中國花樣滑冰雙人滑組合申雪/趙宏博在冰麵上輕盈起舞,單跳、托舉(ju) 、四轉、拋跳……兩(liang) 人整套自由滑表現幾近完美,憑借總分216.57的出色成績獲得冠軍(jun) ,這是中國冬奧征程中第一枚花樣滑冰金牌,也是21屆冬奧會(hui) 中第一枚被非歐洲選手摘得的雙人滑金牌。
2014年,花滑配樂(le) 正式解禁人聲,日益多元化的曲目現身花樣滑冰的賽場。其中,音樂(le) 劇選段憑借戲劇性的歌詞、耳熟能詳的音律以及極具表演張力的劇情,在花樣滑冰配樂(le) 中的地位愈加凸顯。音樂(le) 劇《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紅磨坊》《獅子王》等,都是花滑的熱門選曲。根據音樂(le) 劇愛好者統計,包含中國選手朱易在團體(ti) 賽女單短節目比賽中演繹的《日落大道》在內(nei) ,本屆冬奧會(hui) 花滑項目將出現超過10首音樂(le) 劇曲目。
回溯曆史,花樣滑冰世界大賽的領獎台曾經長期被歐美選手壟斷,為(wei) 了讓作品被更多裁判與(yu) 觀眾(zhong) 理解、引發共鳴,當時的花樣滑冰選手們(men) 也更青睞選用歐美音樂(le) 。近年來,融入東(dong) 方元素的音樂(le) 也被越來越多的中國選手、華裔選手帶上花樣滑冰的國際賽場。
2月7日,中國選手彭程(右)、金楊在比賽中。當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花樣滑冰團體(ti) 賽雙人滑自由滑比賽在首都體(ti) 育館舉(ju) 行。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從(cong) 1998年長野冬奧會(hui) ,中國名將陳露動情演繹經典旋律《梁祝》,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中國風元素與(yu) 冰雪運動的激情與(yu) 活力完美結合,在花樣滑冰的賽場上,奏響了東(dong) 西方和鳴的樂(le) 章,也見證著中華文化內(nei) 涵與(yu) 奧林匹克精神“美美與(yu) 共”的交融。(李宜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