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年味濃|百年經典秦腔唱響火熱“虎”年
視頻攝製:周彤
央廣網西安2月14日消息(記者周彤)“過大年,看大戲”一直是眾(zhong) 多“老陝人”迎接春節的“老規矩”,四生、六旦、二淨、一醜(chou) ,13門角色在戲台上拉開西北地區傳(chuan) 統戲劇秦腔的大幕,伴隨著板胡聲起,生淨行的高亢激越,旦角的委婉細膩,共同唱響三秦大地火熱的生活和濃濃的年味。
今年春節期間,陝西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推出18場秦腔經典劇在西安易俗大劇院上演,為(wei) 虎年春節增加年味,也讓更多的觀眾(zhong) 了解中國傳(chuan) 統戲曲。
2月10日正月初十,當晚上演的是秦腔經典劇《生死牌》,這是一出極具傳(chuan) 統戲曲魅力的戲,生、旦、淨、醜(chou) 行當齊全,唱腔、道白、表演各具看點,共有60餘(yu) 名演員參與(yu) 演出。當天下午5時許,易俗大劇院的後台已經開始喧鬧起來,走台、化妝、換裝,演員們(men) 穿梭在化妝間和戲台之間,“啊”“咿”演員們(men) 練聲的聲音回響在空中。
國家一級演員、第三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楊升娟在《生死牌》中飾演“黃伯賢”一角,這是楊升娟的“看家戲”,也是她最喜歡的戲之一。“過年看戲是很多陝西人的傳(chuan) 統,因此過年唱戲也成為(wei) 我們(men) 秦腔演員的一個(ge) 傳(chuan) 統,十幾個(ge) 春節,我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戲’,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精彩的演出。”化妝間裏,楊升娟頭頂著紗帽,對著鏡子練習(xi) 帽翅功,她告訴記者,雖然登台表演了無數次,但每次上台前,她還是會(hui) 練習(xi) 這些基本功,確保每個(ge) 細節都萬(wan) 無一失,才能將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化妝間隙,不時地有戲迷來到後台與(yu) 楊升娟合影留念,其中不僅(jin) 有年過七旬的老戲迷,也有“90後”小戲迷,楊升娟告訴記者,她從(cong) 9歲開始學習(xi) 秦腔表演,今年是第三十個(ge) 年頭了。如今,她不僅(jin) 收獲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表演獎,更收獲了眾(zhong) 多老少戲迷。“對於(yu) 演員來說,除了戲台,最重要的就是觀眾(zhong) 。”在楊升娟看來,觀眾(zhong) 與(yu) 演員的關(guan) 係就像魚和水,秦腔的傳(chuan) 承不僅(jin) 停留在從(cong) 業(ye) 者間,更需要觀眾(zhong) 之間的“傳(chuan) 承”。
網絡上,楊升娟的演出受到不少“90後”“00後”的“點讚”,劇院裏,楊升娟看到台下的年輕觀眾(zhong) 越來越多,尤其是春節期間,不少觀眾(zhong) 全家老少齊動員,讓她和同事們(men) 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秦腔真是越學越愛,越演越愛,尤其現在秦腔受到身邊很多同齡人的認可,這也讓我更有衝(chong) 勁。”今年23歲的齊家樂(le) ,是陝西百年秦腔劇社三意社的青年新秀演員。每年春節她都站在戲台上度過,她告訴記者,演員的價(jia) 值就是在舞台上體(ti) 現的,過年期間,密集的演出安排給她更多的鍛煉機會(hui) ,讓她感到十分充實,作為(wei) 秦腔青年演員,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hui) ,更大的舞台去鍛煉自己,把秦腔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
一出好戲的上演除了演員,更少不了幕後演奏員們(men) 的付出。國家二級司鼓演奏員何耀軒是三意社的一名司鼓。在演奏的過程中,司鼓者要通過對劇情的理解,準確無誤地處理好各種節奏類型,對劇目進行中的啟、承、轉、合進行階段性的擴展和烘托。“整場戲的快、慢、緩、急,所有的情緒鋪墊都在於(yu) 司鼓。每個(ge) 演員的動作、眼神、舞步我們(men) 都要去關(guan) 注,雖然坐在台下,但卻主宰著舞台。”何耀軒告訴記者,演員有出場次序,但作為(wei) 司鼓需要3個(ge) 小時都要全神貫注,把握整場演出,使劇目的演出更具藝術感染力。
秦腔作為(wei) 我國最早的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也是一種古老的文化藝術。在何耀軒看來,秦腔把根深深地紮進這片土地中,成長、發芽,逐漸長成參天大樹。在時間的大潮中,三意社作為(wei) 陝西秦腔劇社,已成立百年之久,這離不開默默付出的藝術家。“春節期間演出的都是我們(men) 三意社傳(chuan) 承上百年的經典戲目,我們(men) 用最強的陣容,給觀眾(zhong) 呈現出最精彩的演出,讓觀眾(zhong) 們(men) 過足戲癮。我們(men) 也用這種方式,繼承著前輩們(men) 的精神,將秦腔不斷地傳(chuan) 承下去。”何耀軒說。
晚上7點30分,演奏聲音響起,舞台大幕拉開,演員們(men) 陸續登場,《生死牌》準時上演。演奏聲、演唱聲、掌聲……在種種“秦聲”中,也讓陝西人這個(ge) “虎”年更有氛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