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續千年好聲音
中新網太原2月12日電 題: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chuan) 續千年好聲音
作者 楊靜
“推廣、傳(chuan) 播古琴文化,讓年輕人在傳(chuan) 承中感受中國文化的深邃悠久。”張浩說。
春節期間,“泠弦清徽——張浩古法手斫古琴藝術展”在山西省太原市文化館開展,20餘(yu) 張由古法手斫古琴非遺傳(chuan) 承人張浩製作的古琴作品在此展出。
此次展出通過實物、圖片、表演等形式,向市民介紹手斫古琴的曆史沿革、社會(hui) 價(jia) 值、工藝流程、斫琴材料和工具等,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古琴的獨特藝術魅力。
張浩介紹,他製作古琴的過程叫做古法手斫,是沿用唐代斫琴方法純手工製作的一門技藝,盡量挖掘原來的步驟,堅守最傳(chuan) 統的技藝。“我覺得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才是最好的,它具有歲月的滄桑和文化的沉澱,十年百年千年以後,回頭看它還是這樣一個(ge) 好東(dong) 西,可以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斫琴亦斫心”。漫長繁瑣的斫琴過程傾(qing) 注了一個(ge) 斫琴師的良苦用心。斫琴的主要工藝流程有擇材、製圖、造型、槽腹、做配件、合琴、裹布、刮灰、打磨、上徽、擦漆、推光、上弦、試音步驟,每一步又分為(wei) 許多小工序,至少三年才能完成。
古法斫琴不同於(yu) 現代機械化批量生產(chan) ,“斫琴使用的裹布是國家級非遺苧麻布,布上麵孔的大小、纖維的長短與(yu) 粗細均為(wei) 定製。再如合琴材料,是用原始的鹿角霜、生漆和糯米作為(wei) 黏合材料,幹燥時間久,出來的聲音更通透、豐(feng) 富。”張浩介紹,新琴做好後需要經過兩(liang) 三年退火,退火後更和善。
對於(yu) 這項古老技藝的傳(chuan) 承,張浩坦言:“傳(chuan) 承困難非常大,製作時間比較長,很多人堅持不下去。”
作為(wei) 非物質文化傳(chuan) 承人,在古琴文化傳(chuan) 承方麵,張浩有自己的見解:“古老的文化怎麽(me) 讓新時代的人接受,這是一個(ge) 課題。”張浩告訴記者,此次布展他們(men) 花費了一周時間,希望通過展覽、講解以及布展場麵的震撼,讓年輕人理解中國文化的不同。
張浩有20多個(ge) 徒弟,目前,他正與(yu) 徒弟們(men) 探索聲樂(le) 實驗室,即用現代技術,如聲學、數據等來留住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技藝。
此外,張浩也配合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進行古琴義(yi) 務教學,希望借此推廣、傳(chuan) 播古琴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古琴,傳(chuan) 承古琴文化。
任成全跟隨張浩學習(xi) 斫琴兩(liang) 年多時間,他認為(wei) ,古琴傳(chuan) 承需要很大的內(nei) 心支持,“前四五年基本沒有收入,還需要不斷投入,內(nei) 心的愉悅和安寧是最大的收獲。”
“張載《橫渠語錄》言: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這也是我們(men) 的使命,希望徒弟們(men) 能自食其力,憑借此技藝有自己的生存渠道,把古琴事業(ye) 、斫琴事業(ye) 發揚光大。”張浩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