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90後年輕人成植發主力軍 植發消費熱,糾紛界定難

發布時間:2022-02-16 14:02:00來源: 中工網-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我國超過2.5億(yi) 人有脫發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發,且近些年脫發群體(ti) 呈年輕化趨勢。為(wei) “拯救”越來越少的頭發,很多人選擇植發。醫生表示,並非所有脫發人群都適合植發,植發前要進行正規的檢查。此外,由於(yu) 毛囊存活率缺乏量化鑒定手段,植發市場亟須製定行業(ye) 標準。

  為(wei) 了遮蓋日漸裸露的頭頂,90後丁俊春節回家前給自己買(mai) 了頂假發。“網上花幾百元買(mai) 的,看著不錯,就是戴上後怎麽(me) 都覺得別扭。”2016年大學畢業(ye) 後,丁俊一直在北京從(cong) 事計算機軟件開發工作,經常熬夜、高強度工作讓他也成為(wei) 脫發大軍(jun) 中的一員。

  國家衛健委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2.5億(yi) 人正飽受脫發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發,且脫發群體(ti) 呈年輕化趨勢。相比看著別扭、戴著不舒服,如果不小心脫落,可能造成尷尬的假發,在顏值焦慮和廣告宣傳(chuan) 的刺激下,越來越多脫發人群選擇植發治療。

  在一些植發廣告中,快速恢複、自然、一勞永逸是其主要“賣點”,但專(zhuan) 業(ye) 人士表示,植發並非適合所有人,植發前要進行正規的檢查,由專(zhuan) 業(ye) 人士做出判斷後,才能進行植發手術。植發價(jia) 格、安全性,及其“保質期”也是需要提前關(guan) 注的問題。

  90後年輕人成植發主力軍(jun)

  最近,28歲的魏潔動起了植發的念頭。“數了幾次,每天差不多要掉100多根,有時在頭發上隨便捋一下都能脫落七八根。”

  有判斷標準表明,每天掉超過100根頭發,且持續兩(liang) 三個(ge) 月,可能是病理性脫發,應盡快就醫。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從(cong) 頭發根部輕輕捏住約40~60根頭發,順著頭發方向捋,如隻有1~2根脫落,代表大致正常,如每次超過5根,則可能存在異常脫發。

  魏潔感覺頭皮上的發縫越來越“寬闊”,不洗頭時發縫更明顯。為(wei) 改變現狀,她曾嚐試使用防脫洗發液、吃黑芝麻糊、用生薑洗頭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在有植發經曆的同事推薦下,今年年初魏潔也選擇了植發。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我國脫發群體(ti) 中,30歲以下人數占總數的69.8%,其中占比最大的為(wei) 26歲到30歲的青年,高達41.9%。數據表明,當下的90後已經成植發主力軍(jun) 。

  魏潔通過醫生了解到,植發是通過取用患者本人後腦勺一部分健康毛囊組織,以顯微外科手術方式,植入脫發位置。人的後枕部分布著不受雄性激素影響的健康毛囊,將這些毛囊種植到指定區域,健康毛囊中會(hui) 生出健康的新發。目前市場上常見的植發手術采用的是無痕微針技術。

  “一個(ge) 毛囊的價(jia) 格約為(wei) 10~12元,具體(ti) 需要種植多少個(ge) 毛囊,需要植發機構或醫院通過毛囊檢測確定。”經過檢查,醫生告訴魏潔,大概需要移植約1000個(ge) 毛囊單位,總價(jia) 格在1萬(wan) 元左右。這在植發消費中已經屬於(yu) 較低水平。因為(wei) 是微創技術,種植痕跡很難被肉眼看見,但植發後一段時間內(nei) 種植區域會(hui) 有明顯紅腫現象。植發恢複期根據植發麵積大小有所不同,快則三四個(ge) 月,慢則半年以上。

  植發並不適合所有人

  丁俊看著自己日漸呈“M”形後退的發際線,幻想幾年後可能就會(hui) 成為(wei) 別人口中的“地中海”,剛滿30歲的他有點不能接受。但當他滿懷希望地聯係一家植發醫院時,卻被告知其頭發質量並不適合植發。

  某醫療集團醫務管理中心主任王斌告訴記者,無論是遺傳(chuan) 或疾病導致的脫發,還是因為(wei) 美學需求的植發,都要經過嚴(yan) 格的身體(ti) 檢查和評估。“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植發。植發容易損傷(shang) 皮下組織,有三高、糖尿病或者頭發有炎症、皮膚病的患者都不適合。”

  “植發本身是一種拆東(dong) 牆補西牆的行為(wei)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周城表示,如果後枕部頭發資源不足或發質不好,也無法進行植發。

  王斌指出,脫發人群應經過正規檢查,與(yu) 醫生進行有效溝通後再做出植發手術選擇。有的患者毛囊並未完全壞死,通過幾個(ge) 療程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取得激活再生的效果,根本無須手術治療。“如果不弄清脫發原發病,直接植發可能會(hui) 對頭皮造成損害。”

  毛囊存活率缺乏量化鑒定手段

  在植發手術“火熱”的當下,許多人像魏潔一樣通過植發,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但不能忽視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wei) 植發,給自己帶來了“麻煩”。

  如果第一次植發不成功,二次修複難度要比首次植發大很多。“因為(wei) 毛囊資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資源。”王醫生告訴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植發效果不理想,術後維權難現象也非常普遍。據媒體(ti) 報道,杭州的高先生在進行植發後,頭發依舊稀疏散亂(luan) 。醫院的簽約合同中手術安全性為(wei) 100%,毛囊成活率在95%以上,但高先生認為(wei) ,自己術後毛囊存活率也就50%。

  高先生準備維權時,卻發現目前沒有一家專(zhuan) 業(ye) 機構可以準確檢測植發毛囊的存活率。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源在采訪中指出,對於(yu) 毛囊存活率和治療效果如果沒有可量化的鑒定手段和標準,司法機構難以針對合同效果進行準確評估,即便消費者提起訴訟,效果也非常有限,因此植發行業(ye) 規範及標準亟待完善。(記者喬(qiao) 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