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兩大看點

發布時間:2022-02-21 14:12: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作者:任孟山

  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下發通知,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這意味著社會(hui) 高度關(guan) 注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單位靴子落地,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正式啟動。

  “雙一流”建設緣起於(yu) 國務院2015年10月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ti) 方案》,該方案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雙一流”建設,以5年為(wei) 一個(ge) 周期,從(cong) 2016年開始實施。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當年9月公布了“雙一流”名單,140所高校、465個(ge) 一級學科入選。

  此次公布的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內(nei) 共有建設高校147所,除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為(wei) 自主確定建設學科並自行公布外,其餘(yu) 145所高校的433個(ge) 建設學科已正式公布。

  與(yu) 首輪“雙一流”建設名單相比,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有不少看點,其中有兩(liang) 點頗受關(guan) 注。首先,非常明顯的不同在於(yu) ,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淡化建設單位的身份色彩,不再有“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A類與(yu) B類之分。按照教育部有關(guan) 負責人的說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所有中國高校的自覺追求和行動目標,所有中國高校都應有世界一流的視野和格局。“雙一流”重點在“建設”,要以學科為(wei) 基礎,而不是人為(wei) 劃定身份、層次和派發“帽子”,更不是在中國高校中劃分“三六九等”。

  除此之外,淡化身份色彩還體(ti) 現在公開警示上,這次專(zhuan) 門公布了《給予公開警示(含撤銷)的首輪建設學科名單》,共有15所高校的16個(ge) 建設學科被給予公開警示。被警示學科和調整後的學科,2023年接受再評價(jia) ,屆時未通過的將調出建設範圍。換言之,“雙一流”並不是終身製,不能一勞永逸,而是要優(you) 勝劣汰、不進則退,需要持續奮鬥、久久為(wei) 功。同時,這也體(ti) 現出了競爭(zheng) 機製在其中的作用。

  淡化“雙一流”的身份色彩,其重要性不隻是引導高校將以學科建設為(wei) 基礎作為(wei) 方向,在筆者看來,更重要的是引導整個(ge) 社會(hui) 扭轉對高校的身份錨定之舊觀念。在985、211的高校身份漸被弱化之際,“雙一流”逐漸成為(wei) 社會(hui) 認知高校身份的標簽,招聘單位開始把“雙一流高校”畢業(ye) 作為(wei) 門檻,甚至有些地方將“雙一流”作為(wei) 影響畢業(ye) 生落戶的要素。不僅(jin) 如此,在高校圈子內(nei) 部亦不例外,招聘教學科研人員、招收研究生都把“雙一流”要素考慮在內(nei) ,“英雄不問出處”變為(wei) “英雄要看出身”。

  這樣的觀念確實需要扭轉。從(cong) 學科建設來講,有的高校可能整體(ti) 不如另一所高校規模大、名聲響、標簽多,但在某些學科上有特色、能育人、有產(chan) 出、有貢獻,簡單地以身份取才,實在是有失偏頗。況且,那些考進有所謂“身份”的高校的學生,並非每個(ge) 人在畢業(ye) 的時候都還能保持優(you) 秀,以“帽”取人對畢業(ye) 生不公平。所以,現在對“雙一流”的身份矯正,不隻是完善“雙一流”建設需要,而是要引導高校在各具特色的優(you) 勢領域和方向上創建一流,並推動社會(hui) 改變不合時宜也不公正的舊觀念。

  今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其中要求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選擇若幹高水平大學,全麵賦予自主設置建設學科、評價(jia) 周期等權限,鼓勵探索辦學新模式。這次三部委發布“雙一流”建設名單時,明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自主建設的學科自行公布。這是落實三部委上述《意見》的具體(ti) 舉(ju) 措,也是這次“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另一大看點。

  某種意義(yi) 上講,北大、清華這次跳出了“五行三界”,有了較為(wei) 充分的自主權,不再拘泥於(yu) 一級學科,建設數量在現有基礎上自主確定優(you) 化。當然,權力意味著責任,兩(liang) 所學校建設“雙一流”承載著國家期待與(yu) 公眾(zhong) 熱望,需要有更多努力、更多自覺、更多探索。

  放眼世界,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與(yu) 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仍需要大量艱苦工作才能彌補差距。人才是國家發展和國家競爭(zheng) 力的根本,成果及其轉化是知識外化的社會(hui) 體(ti) 現,其基礎邏輯是知識生產(chan) 。一流大學與(yu) 一流學科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體(ti) 現為(wei) 培養(yang) 出一流的人才和產(chan) 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著眼於(yu) 以學科建設為(wei) 基礎的“雙一流”建設,意味著我們(men) 要將知識生產(chan) 及其轉化作為(wei) 追求目標。

  “國家的競爭(zheng) 力不是始於(yu) 工廠或工程實驗室,而是始於(yu) 教室。”這句話之所以被廣泛傳(chuan) 播,源於(yu) 它道出了觸及本質的內(nei) 容。在當下的國際競爭(zheng) 環境中,我國“雙一流”建設承擔著更多、更大的責任,也值得寄予更多、更大的希望。

  (作者係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教授、博導)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