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西黃寺:一塔見證近三百年漢藏交往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探訪北京西黃寺:一塔見證近三百年漢藏交往
作者 周曉航 劉玥晴
西黃寺,曾是曆代達賴、班禪在北京駐錫之地;集藏、漢、印建築藝術於(yu) 一體(ti) ,被讚為(wei) 藏傳(chuan) 佛教皇家寺院建築瑰寶。中新社記者近日來到西黃寺博物館,聆聽副館長黎嘉才仁講述西黃寺背後的漢藏交往故事。
西黃寺始建於(yu) 1651年,次年五世達賴喇嘛來京朝覲順治皇帝。為(wei) 供五世達賴喇嘛在京駐錫之用,清政府撥銀九萬(wan) 兩(liang) 修繕西黃寺。該寺2018年方才對外開放,對公眾(zhong) 而言,蒙有一層神秘麵紗。
“曆史上,黃寺的建築麵積非常大。”博物館一張老照片顯示,黃寺包含東(dong) 黃寺、西黃寺、清淨化城塔院和資福院。過去的戰爭(zheng) 損毀了部分建築,如今的西黃寺博物館以清淨化城塔院為(wei) 主體(ti) 。
“老北京俗稱這塔為(wei) ‘班禪塔’。”黎嘉才仁介紹,清淨化城塔為(wei) 紀念六世班禪而修建。1780年,乾隆帝七十大壽之際,邀請六世班禪赴京。自西藏紮什倫(lun) 布寺啟程,經長途跋涉,六世班禪至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為(wei) 乾隆祝壽,之後來到北京,於(yu) 九月初二駐錫西黃寺。
在寺期間,班禪多次覲見乾隆帝,並在寺內(nei) 講經說法。同年十一月初二,班禪因病圓寂於(yu) 西黃寺。
“班禪篤誠遠來,並未能平安回藏,朕心實為(wei) 悼惜。”六世班禪患病期間,乾隆曾親(qin) 自探視,班禪圓寂讓他非常悲傷(shang) ,下旨撥內(nei) 帑修建清淨化城塔以紀念其功德,並書(shu) 碑文《清淨化城塔記》《寫(xie) 壽班禪聖僧並讚》。
如今探訪西黃寺院落,穿過牌坊即步入清淨化城塔建築群。建築群由牌坊、護塔獸(shou) 、塔以及東(dong) 、西碑亭組成。
護塔獸(shou) 分立塔兩(liang) 側(ce) 。鎮守清淨化城塔百年、通體(ti) 潔白的朝天吼,脖子上係有一圈圈不同顏色的哈達,氣象莊嚴(yan) 。
清淨化城塔高二十餘(yu) 米。由下至上,塔身雕有“佛本生傳(chuan) ”、三十五懺悔佛、八大菩薩。塔最核心處是位於(yu) 頂部的衣冠塔。
黎嘉才仁告訴記者,六世班禪圓寂後,法體(ti) 在西黃寺停留百日,此後運回紮什倫(lun) 布寺。如今,衣冠塔中保存著六世班禪戴過的帽子、穿過的靴子、袈裟、佛珠和碗。
清淨化城塔是中國佛塔建築中的傑作,也是清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間的一條重要紐帶,承載著一段文化交往交融的曆史。
院中石牌坊,形製是漢式建築,匾額由乾隆親(qin) 題;又雕有藏傳(chuan) 佛教吉祥八寶和印度梵文六字真言。黎嘉才仁說:“裏麵融合了漢文化、藏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元素。”
塔身所刻的“成道八圖”亦有所體(ti) 現。“釋迦牟尼涅槃”場景使用了棺材的形製,“佛陀在世時期沒有棺材一說。這體(ti) 現了藏傳(chuan) 佛教或者說佛教的中國化的過程。”
佇(zhu) 立北京三百餘(yu) 年,西黃寺曾遭損毀,又迎來修葺、重建。1987年,藏傳(chuan) 佛教最高學府中國藏語係高級佛學院在西黃寺成立。2018年,西黃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如今,清淨化城塔院綠樹成蔭,求學的僧人穿梭其間,誦經聲朗朗,它還是啄木鳥、貓、刺蝟等小動物們(men) 的“棲息地”。
今日西黃寺,是頗受佛教徒、觀光者喜愛的文化勝地。“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wei) 清淨;眾(zhong) 生肉體(ti) 凡胎、成佛的路太遙遠,釋迦牟尼用神通化現一座城池讓眾(zhong) 生休息,這就是化城。”黎嘉才仁解釋“清淨化城”的含義(yi) ,“從(cong) 宗教的角度說,來到清淨化城塔,可以遠離一切煩惱,好好休息,然後繼續前進的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