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東方》激活千年之想
本報記者 鄭 娜
上元燈火點亮夜空,翩翩舞者仰望祈願……元宵節期間,以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為(wei) 題材創作的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登陸河南衛視、嗶哩嗶哩多台元宵晚會(hui) ,“錦繡舞”“燈舞”等舞段火爆出圈,引發全網熱議。
這部舞劇是如何鍛造出來的,具有哪些藝術特色?在文物題材創作上,這部劇帶來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近日,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北京演藝集團共同主辦的作品研討會(hui) 上,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主創與(yu) 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話題展開討論與(yu) 交流。
用舞劇的形式講述國寶故事
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聯合出品,北京演藝集團聯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chuan) 部共同製作,北京歌劇舞劇院、新玉歌舞團演出。
舞劇的構想源於(yu) 從(cong) 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和田地區民豐(feng) 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一塊漢代蜀地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上麵織有八個(ge) 篆體(ti) 漢字:“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該文物的出土被譽為(wei) 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wei) 大的發現之一。
談及為(wei) 何選擇以舞劇的形式來講述“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這件國寶故事時,北京演藝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趙佳琛說:“用文物講故事首先要讓文物活起來,我們(men) 經過反複討論,認為(wei) 舞劇是活化文物很好的形式,因為(wei) 舞蹈是最原始、最本真、最普泛的人類藝術形式。”
舞劇創作,首先麵臨(lin) 的問題是“劇”從(cong) 何來。雖然“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是廣為(wei) 人知的一件國寶級文物,但由於(yu) 這塊織錦護臂能利用的線索很有限,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在故事創作上經曆了一個(ge) 艱難的過程。
趙佳琛介紹,為(wei) 了挖掘到更多素材,本著嚴(yan) 謹的創作態度,主創團隊親(qin) 赴新疆和田采風,光是劇本就修改了12稿。創作過程中,來自曆史、文學、文物、哲學、宗教、舞蹈、音樂(le) 等領域的專(zhuan) 家,對劇本內(nei) 容進行細致討論,反複研究劇目的創作思路和方向。
最終,這部舞劇從(cong) 尼雅考古現場開篇,通過考古人員發現織錦護臂後進入時空隧道,拉開故事的大幕。舞劇以織錦護臂為(wei) 構想之源,生發出一個(ge) 動人的故事:漢朝戍邊將領奉在精絕古城與(yu) 北人首領之子建特、精絕首領之女春君之間,從(cong) 劍拔弩張到並肩攜手,從(cong) 素不相識到深深認同,結下深厚情誼。舞劇生動詮釋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結成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主題。
“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的故事雖然是虛構,但是這個(ge) 故事的設定符合生活邏輯,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以高超的藝術手段巧妙還原邊疆地區民族融合的曆史,通過藝術真實的典型化實現曆史真實的活化,潤物無聲地使觀眾(zhong) 接受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主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兼秘書(shu) 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表示。
舞蹈往往不善於(yu) 講故事,它更重要的是抒情,但是舞劇創作必須注重文本和舞蹈的融合。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副主席、國家大劇院副院長趙鐵春認為(wei) ,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做到了文本和舞蹈的相互驗證,除了抒情之外,在講故事方麵比較成熟,編導很好地駕馭了文本,因而讓舞蹈具有了文學性。
“一般的舞劇,經常是看開頭就知道結局,也能清楚人物脈絡,鮮能讓人去思考文本或文學價(jia) 值。但這部舞劇,它能夠帶著觀眾(zhong) 跟著人物的命運去行進。”趙鐵春說。
豐(feng) 沛的舞蹈想象力激活文物內(nei) 涵
舞劇的“舞”和“劇”猶如車之兩(liang) 輪、鳥之兩(liang) 翼,兩(liang) 者相輔相成、平分秋色。舞劇是以舞蹈為(wei) 載體(ti) 的舞台表演藝術,“舞”至關(guan) 重要。
舞蹈動作構建了舞劇的戲劇矛盾衝(chong) 突和情節敘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顧問、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名譽院長於(yu) 平認為(wei) ,作為(wei) 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的“戲核”,古麗(li) 米娜飾演的春君以充滿戲劇性的舞蹈表演,起到了溝通人物關(guan) 係、化解戲劇衝(chong) 突的關(guan) 鍵作用,構成了這部戲的戲劇張力,成為(wei) 這部劇的點睛之筆。
在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中,各式各樣的舞段讓人過目不忘。婀娜嫵媚的“燈舞”、端莊大氣的“錦繡舞”、火熱動感的“集市舞”、激情奔放的“蹦迪舞”……觀眾(zhong) 們(men) 既可以找到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影子,又仿佛能看見街舞和踢踏舞的交融,別出心裁的舞蹈創作讓該舞劇獲得不少好評。今年元宵節期間,劇中的“錦繡舞”和“燈舞”等舞段在亮相多台元宵晚會(hui) 後,更是登上了網絡熱搜榜,受到全網關(guan) 注。
中國文聯書(shu) 記處書(shu) 記、中國舞蹈家協會(hui) 副主席黃豆豆認為(wei) ,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的舞蹈編排凸顯新意。從(cong) 西域舞到漢唐古典舞,從(cong) 民風民俗舞到宮廷樂(le) 舞,以及華彩式舞蹈,作品在舞蹈編排設計上將不同舞種進行了非常自然的融合與(yu) 對話。
“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最突出的藝術創新點,在於(yu) 運用舞蹈想象力去激活深埋於(yu) 邊疆考古遺物中的那些鮮活故事,實現考古學與(yu) 舞蹈藝術之間的想象力遇合。對織錦護臂的豐(feng) 厚象征意義(yi) 展開聯想,構想出漢代中原文化與(yu) 西域文化之間的交融舞姿。西域風、中原風、中原西域融合風三個(ge) 係列的舞蹈語言構思,又把觀眾(zhong) 帶回到一個(ge) 想象的漢代跨民族間交往的中國圖景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說。
繼靈感來源於(yu) 文物《千裏江山圖》的舞劇《隻此青綠》走紅後,舞劇《五星出東(dong) 方》的出圈,再度讓人們(men) 看到文物題材藝術創作的廣闊空間。王一川認為(wei) ,這部作品給藝術創作以寶貴啟迪。中國還有許多像“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這樣的文物在等待著各個(ge) 門類的藝術家們(men) ,期待他們(men) 施展非凡想象力,讓過去的那些精靈在當代生活中重新活起來,豐(feng) 富觀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享受和向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