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烙出“金” 山西農婦“火筆”勾畫幸福
中新網呂梁2月28日電 題:葫蘆烙出“金” 山西農(nong) 婦“火筆”勾畫幸福
作者 楊靜
從(cong) 種葫蘆的普通農(nong) 婦、到成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文水葫蘆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chuan) 承人,薛改蓮與(yu) 葫蘆有著不解之緣,她希望不斷開拓葫蘆文化新領域,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傳(chuan) 統民俗工藝的魅力。
28日,走進位於(yu)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南莊鎮吳村的薛改蓮工作室中,映入眼簾的是大大小小、形體(ti) 各異的葫蘆,連茶杯都是葫蘆製作的,這些葫蘆上麵或烙字、或烙畫,製作精美,引人駐足欣賞。
薛改蓮告訴記者,早些年家裏和村民們(men) 一樣種植葡萄,但受土壤氣候影響,產(chan) 量不好。後來通過考察和學習(xi) ,開始嚐試種植葫蘆。“確定行距、株距,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坐果、采收、晾曬、儲(chu) 存……我們(men) 夫妻多次上門請教幾百公裏外的葫蘆種植戶,逐漸掌握了種植葫蘆的門道。”
看到豐(feng) 收的素葫蘆,自幼喜愛繪畫的薛改蓮萌生了在葫蘆上作畫的想法。“自己試著在葫蘆上烙畫,但效果不佳,便向從(cong) 事葫蘆工藝製作的朋友請教,係統地學習(xi) 了烙畫的工藝技法和工具使用方法,慢慢掌握了葫蘆烙畫技藝。”
葫蘆烙畫,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中國傳(chuan) 統民間工藝,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製作一個(ge) 葫蘆工藝品需要去皮、晾曬、打磨、雕刻、繪畫等步驟,講究依形造景,每個(ge) 葫蘆都別具風格。”薛改蓮介紹,葫蘆烙畫以葫蘆為(wei) 載體(ti) ,以烙刻為(wei) 手段,輔以針刻、彩繪、鏤空、浮雕等工藝,應用了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為(wei) 了使作品更精美,薛改蓮還特地前往山東(dong) 、天津等地學習(xi) 烙畫技藝和葫蘆工藝品的精深加工技術。
薛改蓮的葫蘆烙畫作品逐漸吸引了同村村民,村民們(men) 經常上門問詢、學習(xi) ,為(wei) 方便傳(chuan) 授技藝,她和家人在當地成立了葫蘆種植加工基地,帶領村民們(men) 一起增收。
“每年定期培訓兩(liang) 次,手把手免費傳(chuan) 授葫蘆種植和烙畫技術,現在村裏有葫蘆加工廠十餘(yu) 家,掌握葫蘆烙畫手藝的村民有百餘(yu) 人。”薛改蓮說,在自己的影響下,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大學畢業(ye) 後返鄉(xiang) 創業(ye) ,也參與(yu) 到了葫蘆藝術的研究與(yu) 開發中。
為(wei) 讓老手藝更好地傳(chuan) 承下去,薛改蓮不斷創新,在葫蘆製作中加入勒紮、製範、火畫、押花、針劃等裝飾方法,並融入一些現代元素,吸引更多年輕人關(guan) 注葫蘆烙畫。目前,薛改蓮也在配合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進行葫蘆烙畫展示,借此推廣這一傳(chuan) 統文化。
“下一步將積極引進現代種植技術,提高葫蘆種植的科技含量,繼續鑽研葫蘆工藝品技藝,幫助提高村民的葫蘆加工技術,讓大家一起用小葫蘆發大財。”薛改蓮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