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發布時間:2022-03-01 16:10:00來源: 中國婦女報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月亮、地球等的運行規律而製定出來的曆法,是古代農(nong) 耕社會(hui) 的生產(chan) 生活時間指南,其中很多傳(chuan) 統養(yang) 生智慧在現代社會(hui) 依然對人體(ti) 健康有積極意義(yi) ,不妨看看春天6個(ge) 節氣的養(yang) 生指南。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寓意春天的開始。立春民間有啃蘿卜的“咬春”習(xi) 俗,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yang) 生學學科帶頭人陳滌平教授認為(wei) ,春季是人體(ti) 陽氣升發的季節,應多吃一些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如蘿卜,蘿卜還具有消食寬中化積、健脾潤肺化痰等功效,對預防春節期間食用油葷過多、運動不足導致的消化問題有積極作用。

  雨水: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節氣之一,容易出現“倒春寒”,民間素有“春捂秋凍”之說。“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注意下半身保暖。當然是否“春捂”也要根據天氣而定,“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wei) 宜。”陳滌平說。

  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之一,民間部分地區有吃梨的習(xi) 俗。“這其實有一定科學依據。驚蟄節氣大部分地區雨量增多卻很有限,氣候比較幹燥,容易口幹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清熱養(yang) 陰、利咽生津、潤肺止咳功效。”陳滌平說,“梨子還富含果酸、鐵質、維生素等,特別適合這一季節食用。但脾胃虛寒、便溏的人,不宜食用梨。梨建議冰糖煮製,不僅(jin) 可避免食物冰冷,更利於(yu) 和胃潤肺。”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陳滌平介紹,春分時節人體(ti) 陽氣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孔子言:“不時,不食”,此時食用鮮薺菜、春韭、柳芽、香椿芽、馬蘭(lan) 頭、春筍、蘆筍、胡蘿卜等春芽食物最應時。但要注意過猶不及,在飲食上還需講究平衡和適量。

  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時至清明,陽氣升發又開始呈現加速挺進狀態,為(wei) 萬(wan) 物帶來了更多“生”的能量。清明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掃墓祭祖的節日,難免悲傷(shang) 、思慮過度,陳滌平建議,此時白茶、綠茶、菊花茶、茉莉花茶是養(yang) 生佳飲,有助於(yu) 調和情緒,疏肝和胃。當然清明節也是踏青節,徜徉於(yu) 青山綠水之間也是一種放鬆。清明節部分地區有吃生冷食物,吃年糕、青團等風俗,陳滌平提醒,這些寒涼、油膩黏滯之品易傷(shang) 胃陽氣,應盡量少食。

  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是春季的最後一個(ge) 節氣。穀雨期間空氣中花粉和其他顆粒物高於(yu) 平常,最容易引發過敏症狀。陳滌平提醒,過敏體(ti) 質的人戶外運動應盡可能選在花粉指數最低時候,如清晨或是一場陣雨之後。而隨著夏季臨(lin) 近,南方等地多春雨綿綿,春季要保持室內(nei) 清潔,避免微生物滋生,還要注意防風除濕。(明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