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文學世界:一瓶墨水裏的浪漫史詩
作者:王凱
今年2月26日是世界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誕辰220周年。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yi) 文學運動的領袖人物,也是法國文學史上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他在複辟王朝時期開始文學創作,去世時已是第三共和國時期,文學生涯長達60年之久。雨果的創作反映了19世紀法國的重大曆史進程和文學進程,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他的文學世界正是當時法國現實的真實寫(xie) 照。
早熟的詩人
1802年2月26日,在法國貝桑鬆市一幢小樓裏,傳(chuan) 出一陣嬰兒(er) 啼哭,這個(ge) 孩子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世界文豪維克多·雨果。
雨果出身一個(ge) 軍(jun) 人家庭,父親(qin) 是共和黨(dang) 人,是拿破侖(lun) 手下的軍(jun) 官,後被派往西班牙任職,被拿破侖(lun) 之兄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jun) 軍(jun) 銜,他也隨之成為(wei) 這位國王的親(qin) 信重臣。雨果小時曾隨父親(qin) 到過意大利和西班牙,他終生忘不了那次坐著驛車穿過整個(ge) 法國的旅行,沿途有山峰、原野、森林,還有掛著血淋淋屍體(ti) 的樹枝,雨果和哥哥們(men) 一同透過車窗玻璃看著這些令人恐怖的屍體(ti) 。與(yu) 父親(qin) 相反,雨果母親(qin) 在政治上信奉保王黨(dang) ,頑固地反對拿破侖(lun) 。雨果父親(qin) 常年征戰疆場,無暇顧及孩子,雨果從(cong) 小跟隨母親(qin) 一起長大,受到母親(qin) 影響,成為(wei) 保王黨(dang) 的忠實信徒。
雨果天生穎慧,未成年時就開始寫(xie) 詩,是個(ge) 早熟的詩人。1817年法蘭(lan) 西學士院為(wei) 了紀念聖路易節,以“研究生活環境帶來的幸福”為(wei) 題,舉(ju) 行詩歌比賽,15歲的雨果獲得了第一鼓勵獎。名重一時的浪漫派先驅夏多布裏昂將雨果譽為(wei) “神童”,雨果自己也表示:“要麽(me) 成為(wei) 夏多布裏昂,要麽(me) 一生無成。”這是少年雨果為(wei) 自己立下的第一個(ge) 雄心壯誌,他要成為(wei) 文壇泰鬥。
在這期間,在經過多年“冷戰”以後,雨果父母終於(yu) 解除了婚姻,幾個(ge) 孩子的監護權統統歸到母親(qin) 名下。但雨果兄弟都還不能自立,所以父親(qin) 仍然承擔他們(men) 母子的生活費用。按照父親(qin) 意願,雨果應該去學習(xi) 法律或者工程,但他卻醉心於(yu) 文學和詩歌,渴望在這一領域大展宏圖。雨果對詩歌的鍾愛,使父親(qin) 大為(wei) 遺憾,不過他也不是一個(ge) 固執己見的人,當他看到孩子對詩歌是那樣執著時,也就默許了雨果的文學夢,他沒有理由禁止孩子這種高尚的追求。
19世紀20年代初,在雨果剛剛20歲時,他的第一本詩集《頌歌與(yu) 民謠集》問世。雨果在寫(xie) 詩的同時,還開始了小說創作,但這時期的小說《冰島魔王》等作品在思想和藝術上均非成熟之作,與(yu) 他日後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語。
1827年,雨果發表了劇本《克倫(lun) 威爾》及其序言。劇本因不符合舞台藝術要求而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成了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被認為(wei) 是浪漫主義(yi) 的宣言,雨果從(cong) 此成為(wei) 浪漫主義(yi) 的領袖。
“逼”出來的《巴黎聖母院》
《克倫(lun) 威爾序言》發表後,雨果一舉(ju) 成名,在同古典主義(yi) 的鬥爭(zheng) 中,雨果的思想有了新發展,逐漸離開了保皇主義(yi) 立場。從(cong) 20年代末開始,雨果創作了許多絢麗(li) 多彩的浪漫主義(yi) 戲劇、詩歌和小說,表現出相當驚人的創作力。鞭撻封建統治者的罪惡,揭露社會(hui) 的黑暗和不公,對受壓迫者和貧民表示同情,是雨果這時期作品的主要內(nei) 容。
1831年,雨果發表了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這部作品影響巨大,幾百年來經久不衰,其創作過程也非常有趣,是一部被“逼”出來的小說。
雨果走紅後,許多出版商都爭(zheng) 相出版他的作品,雨果寫(xie) 詩、寫(xie) 劇本、寫(xie) 小說,忙得不可開交。有一次,一位名叫戈斯蘭(lan) 的書(shu) 店老板來拜訪,想買(mai) 雨果的劇本。當時雨果不在家,來的客人又很多,雨果妻子不認識戈斯蘭(lan) ,因此沒有和他說話,戈斯蘭(lan) 認為(wei) 遭到侮辱,拂袖而去。
事後戈斯蘭(lan) 致信雨果,說雨果太太怠慢了他,作為(wei) 報複,他要求雨果如期履行出版合同。原來雨果曾與(yu) 戈斯蘭(lan) 簽訂過一份合同,將《巴黎聖母院》版權賣給了他,規定交稿日期是1829年4月。但由於(yu) 雨果太忙,他根本沒有開始這部小說的創作,戈斯蘭(lan) 也從(cong) 未催促過他,現在卻要逼著他馬上交稿。雨果急得焦頭爛額,隻好托人和戈斯蘭(lan) 商量,最後達成協議,再給雨果幾個(ge) 月時間,到1831年2月1日前一定交稿,否則晚一周罰款1000法郎,條件相當苛刻。
但雨果沒有其他辦法,隻好答應了戈斯蘭(lan) 的要求。他買(mai) 了一大瓶墨水,將社交用的禮服鎖進衣櫃,拒絕外麵世界的誘惑,完全沉浸到小說當中去。其實,為(wei) 了這部小說的創作,雨果已經構思了3年,閱讀了大量曆史資料,考察了巴黎古老建築的遺跡。可以說,小說的整體(ti) 框架和人物形象早已成竹在胸,當他拿起筆來時,這些素材就像泉水一樣汩汩而出。1831年1月14日,雨果完成了最後一行文字,這部著名的浪漫主義(yi) 小說問世。這時一瓶墨水正好用完,因為(wei) 這個(ge) 緣故,雨果曾想把小說改名為(wei) 《一瓶墨水的內(nei) 涵》,後來因為(wei) 這個(ge) 名字被另一位作家用過,此事方才作罷。
流亡中創作《悲慘世界》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dang) 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yi) 。拿破侖(lun) 三世實行恐怖手段,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直到19年後才返回祖國。
流亡期間,雨果一直堅持討伐拿破侖(lun) 三世,發表了政治諷刺小冊(ce) 子《小拿破侖(lun) 》,並寫(xie) 成揭露政變過程的文章《一樁罪惡的始末》。1853年,雨果發表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懷著極大憤怒揭露拿破侖(lun) 三世鎮壓人民的血腥罪行,詩集洋溢著革命氣勢和批判力量。
當時雨果住在英國澤西島,他之所以選擇這裏,是因為(wei) 小島居民講法語,又在法國海邊。1855年深秋,英國政府為(wei) 了討好拿破侖(lun) 三世,將雨果從(cong) 澤西島驅逐,雨果拖家帶口來到比澤西島更小的格恩西島。流亡本來就是漂泊無常的生活,雨果舉(ju) 家遷來格恩西島,注定又是一番忙亂(luan) 。1856年4月,雨果的《靜觀集》在巴黎和布魯塞爾同時出版,獲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一筆可觀的稿費,他用這筆錢買(mai) 了一幢三層小樓,取名“高城居”。
雨果在“高城居”裏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運動和寫(xie) 作是他的主要任務,此間他創作了長篇巨著《悲慘世界》,並於(yu) 1862年公開發表。《悲慘世界》從(cong) 構思到完成,經曆了漫長時期。早在1828年,雨果就聽說過一個(ge) 真實故事:1806年,有個(ge) 名叫皮埃爾·莫蘭(lan) 的出獄苦役犯受到主教接待,主教將其托付給一位將軍(jun) ;莫蘭(lan) 後來認真做人,以贖前愆,最後在滑鐵盧英勇犧牲。這個(ge) 故事就是《悲慘世界》的雛形。書(shu) 中很多素材來自雨果的親(qin) 身經曆,小說中馬呂斯的思想經曆了保王黨(dang) 人到波拿巴主義(yi) 者再到共和黨(dang) 人三個(ge) 發展階段,與(yu) 雨果的思想發展軌跡是一致的,這個(ge) 人物明顯有雨果本人的影子。
《悲慘世界》是雨果文學創作的巔峰之作,就連他自己都禁不住驚歎:“這部作品是一座大山。”今天看來,《悲慘世界》獲得這個(ge) 評語是非常合適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