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京:核心區首批598處傳統地名納入保護名錄

發布時間:2022-03-02 16:14:00來源: 新京報

  《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 第一批)》公布

  核心區首批598處傳(chuan) 統地名納入保護名錄

  包括磚塔胡同、史家胡同、楊梅竹斜街、百花深處等;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得擅自更改保護名錄內(nei) 的傳(chuan) 統地名

  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 第一批)》正式公布。首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包括磚塔胡同、史家胡同、楊梅竹斜街、百花深處等598處。

  該名錄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會(hui) 同東(dong) 城、西城區人民政府組織編寫(xie) 製訂,是2021年3月1日新版《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後公布的首個(ge) 保護名錄。

  第一批列入保護名錄的傳(chuan) 統地名有什麽(me) 特點?列入之後意味著什麽(me) ?第一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是如何“角逐”產(chan) 生的?北京市規自委相關(guan) 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關(guan) 注 1

  第一批列入名錄的傳(chuan) 統地名有何特點?

  傳(chuan) 承悠久、具有相對完整曆史信息和較高曆史文化價(jia) 值

  北京市規自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首都功能核心區第一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以傳(chuan) 承悠久、具有相對完整曆史信息和較高曆史文化價(jia) 值的街巷胡同地名為(wei) 主。按照《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收錄地名時間下限為(wei) 二十世紀70年代。

  首批列入保護名錄的598處傳(chuan) 統地名,空間分布廣泛,層次清晰。其中東(dong) 城區288處,西城區310處。這些傳(chuan) 統地名不僅(jin) 具有空間指位作用,而且同街巷本身共同展現了曆史街區的空間格局和肌理,豐(feng) 富了街巷街區的精神空間,是街巷街區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首都功能核心區32個(ge) 街道辦事處轄區中,什刹海、景山、東(dong) 華門、西長安街、大柵欄等街道傳(chuan) 統地名分布密集。位於(yu) 中軸線上包括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nei) 大街、前門大街(正陽門)、天橋南大街、永定門內(nei) 大街5處;另有87處中軸線沿線傳(chuan) 統地名入選保護名錄。長安街上的東(dong) 長安街、西長安街、建國門內(nei) 大街、複興(xing) 門內(nei) 大街、複興(xing) 門外大街及沿線39處傳(chuan) 統地名也入選。

  從(cong) 地名產(chan) 生時期看,包括了元代以來各時期流傳(chuan) 下來的地名。其中元代有2處,明代有153處,清代有385處,其餘(yu) 為(wei) 民國以來形成的地名。名錄中最早的磚塔胡同、史家胡同自元代形成,被譽為(wei) “北京胡同之根”。門樓胡同、月牙胡同、演樂(le) 胡同等,明代《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就有收錄。

  不少地名出現時間被大大提前,如楊梅竹斜街,此前多認為(wei) 是清末地名,此次編製過程中發現乾隆年間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已有“楊梅竹斜街”的記載,從(cong) 而將這一著名街巷曆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

  還有大量以城門命名的道路,如崇文門內(nei) 外大街、宣武門內(nei) 外大街等的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間。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稱,則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七十餘(yu) 年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的偉(wei) 大成就。

  地名類型豐(feng) 富多樣,充分體(ti) 現了北京大國都城、海納百川的文化特點。國子監街、兵部窪胡同等彰顯了北京作為(wei) 王朝都城的特色;崇文門內(nei) 外大街及“條”“巷”等名稱,體(ti) 現了老城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城市空間格局;燈草胡同、炒豆胡同、煙袋斜街等記錄了尋常百姓生活;雨兒(er) 胡同、帽兒(er) 胡同、菊兒(er) 胡同等眾(zhong) 多帶有“兒(er) 化音”的地名,彰顯了北京地名的地域特色。

  關(guan) 注 2

  598處傳(chuan) 統地名是如何選出的?

  精心考證篩選出初稿,征求街道、專(zhuan) 家意見,公示後增補有關(guan) 地名形成

  北京市規自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北京市重視地名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由來已久,較為(wei) 完整地保存了傳(chuan) 統地名體(ti) 係。在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編製方麵也進行了多年探索。為(wei) 進一步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金名片”,2020年底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啟動了《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類 第一批)》編製工作。

  為(wei) 保證保護名錄的權威性、準確性,編製過程中充分挖掘利用北京豐(feng) 富的曆史文獻資料、古地圖資料等,對首都功能核心區地名使用時間、得名由來、曆史沿革演變進行了精心考證。還原了街巷真實曆史沿革,深入挖掘了地名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地名產(chan) 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載的曆史文化意義(yi) 、地名現狀與(yu) 影響力等因素,初步篩選出了名錄初稿。

  名錄初稿完成後,首規委辦、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及時下發到東(dong) 西城各街道,利用街道與(yu) 責任規劃師熟悉現狀的優(you) 勢,廣泛動員,征集了相關(guan) 街道、責任規劃師與(yu) 地方專(zhuan) 家意見。街道迅速組織所屬社區工作人員與(yu) 責任規劃師團隊,細化任務分工,相互配合,將校核和現場踏勘相結合,為(wei) 名錄的公示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校核工作不僅(jin) 使名錄更加“接地氣”,也幫助街道進一步挖掘了轄區曆史文化底蘊。

  經前期資料收集、價(jia) 值評估、街道和責任規劃師校核,主編單位會(hui) 同東(dong) 城、西城區政府於(yu) 去年7月底組織召開了專(zhuan) 家論證會(hui) ,形成了包含583處傳(chuan) 統地名的名錄公示稿。去年8月底,在北京市規自委及東(dong) 城、西城區政府三方官網上進行了為(wei) 期30天的社會(hui) 公示。公示結束後,綜合各方意見,對名錄進行了調整,增補近現代及城外關(guan) 廂地區15處傳(chuan) 統地名,最終形成598處首批名錄。

  按照新版《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實行保護名錄製度”規定,2021年年底,首批保護名錄名單、專(zhuan) 家論證意見和公示結果報送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hui) 進行複審,報請市人民政府批準、公布。

  關(guan) 注 3

  地名列入保護名錄意味著什麽(me) ?

  職能部門將嚴(yan) 格審批程序,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得擅自更改傳(chuan) 統地名

  北京市規自委相關(guan) 負責人指出,記錄好、保護好、傳(chuan) 承好這些傳(chuan) 統地名,是全社會(hui) 的責任。

  對於(yu) 進入保護名錄的傳(chuan) 統地名,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將建立全流程審批機製,嚴(yan) 格審批程序,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得擅自更改保護名錄內(nei) 的傳(chuan) 統地名。

  同時,北京將加強對傳(chuan) 統地名研究及宣傳(chuan) 工作,通過“北京地名網”對納入名錄的傳(chuan) 統地名進行宣傳(chuan) ,講好地名故事,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北京市規自委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2022年將繼續開展首都功能核心區第二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的編製工作。

  第二批保護名錄仍以街巷胡同地名為(wei) 主,並將納入有保護價(jia) 值的點狀和片狀地名,對曆史時期曾有更改的地名進行論證,適時對社會(hui) 公布。此後將逐步建立地名保護名錄定期評估機製,及時增補新的地名,實現地名動態評估和名錄有序調整。

  該負責人稱,將傳(chuan) 統地名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納入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體(ti) 係,是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一項重要探索,在國內(nei) 外均具有創新意義(yi) 。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的公布,表明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日益走向深入。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