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作家樊一平:少數民族語言傳承堪憂 應為其提供“土壤”
(兩(liang) 會(hui) 人物)壯族作家樊一平:少數民族語言傳(chuan) 承堪憂 應為(wei) 其提供“土壤”
中新網南寧3月3日電 題:壯族作家樊一平:少數民族語言傳(chuan) 承堪憂 應為(wei) 其提供“土壤”
中新社記者 林浩
“中國是世界語言資源大國,建議加大保護和研究力度,為(wei) 民族語言文字的傳(chuan) 承使用提供‘土壤’。”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樊一平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樊一平生於(yu)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從(cong) 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他,曾多次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傳(chuan) 承情況進行調研。
樊一平說,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wei) 例,其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境內(nei) 生活著壯、漢、瑤、苗、侗等12個(ge) 世居民族。但由於(yu) 種種原因,如今,很多新生代都不使用本民族語言,一些人隻聽得懂卻不會(hui) 講,有的人甚至無法聽懂。
“民族語言其實很生動,以壯語為(wei) 例,光是吃飯就有各種說法,比如qiang和gen都表示吃飯的意思,前者說話對象是親(qin) 密朋友,後者則表現出一種客套的情緒。”樊一平說。
樊一平建議,為(wei) 做好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工作,應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幼兒(er) 園、中小學校,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雙語教學。在評聘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時,除專(zhuan) 業(ye) 技術水平要求外,對雙語考生適當放寬其他條件要求。
為(wei) 保存少數民族瀕危語言,近年來,廣西著力推進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程建設,加大力度“搶救”瀕危民族語言,采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真人朗讀單詞、詞組、講故事、日常對話等形式,建立語料庫,初步完成“廣西少數民族語言資源數據庫規範係統”建設。
與(yu) 此同時,廣西廣播電視台推出《壯語新聞》等節目,以壯語形式播報新聞資訊;廣西官方連續5年舉(ju) 辦中國(廣西)壯語春節聯歡晚會(hui) ;陸地、蒙飛、黃鵬等一批壯族作家堅持使用母語進行文學創作,擴大了壯族文藝的影響力。
“應鼓勵更多人使用民族語言。”樊一平希望,國家繼續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方麵的文學、教育、藝術、翻譯、廣播影視等專(zhuan) 業(ye) 課程,加大民族文化傳(chuan) 承保護力度,讓民族語言使用範圍逐漸擴大。
作為(wei) 壯族作家,樊一平的詩歌、小說等作品充滿濃鬱民族情懷,曾多次獲得壯族文學獎、銅鼓獎等獎項,《理發師》、《尋槍》等小說還被改編為(wei) 影視劇作品,搬上電影屏幕。
“文學是衡量一個(ge) 民族素質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民族文學能以特有的文化質感,豐(feng) 富人類精神世界,築造詩意棲居地。”樊一平說,壯族有2000多萬(wan) 人口,應有自己的民族文學和文化,應在世界文明史上有一席之地。
樊一平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一批民族文學文藝人才創作,促進民族文化繁榮和國際交流。他的長篇小說已經被翻譯成越南文、俄文、瑞典文出版。(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