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風國潮讓古老文明煥發嶄新光芒

發布時間:2022-03-07 16: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jia) 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委員:

  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化“潮”起來

  如何讓厚重的曆史變得活潑有趣、時尚多元?如何讓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和發展契合時代潮流,滿足年輕人多樣的個(ge) 性追求?我們(men) 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實踐。這一答案就是,做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麵向年輕人做好精準表達,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潮”起來。

  新手段、新技術為(wei) 沉浸式展覽和體(ti) 驗提供了發展空間,讓古今對話成為(wei) 可能,也讓時空穿透力變得真實可感。無論是《唐宮夜宴》複活了“唐朝小胖妞”,還是《元宵奇妙夜》帶火了博物館,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要找準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代生活之間的契合點。比如“考古盲盒”,就是傳(chuan) 統與(yu) 時尚有機結合的產(chan) 物。時代還在不斷發展,傳(chuan) 統文化寶藏無數,這項工作還應久久為(wei) 功。

  湖北省演藝集團藝術總監楊俊代表:

  藝術家要自覺擔當引領審美

  說起國風國潮,我首先想到的是古風古韻,而古風古韻所反映的正是我們(men) 的東(dong) 方美學和中國風,是建立在幾千年中華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國潮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當代引發的新潮流,也是大眾(zhong) 審美向中華美學精神的回歸。國風國潮的興(xing) 起,離不開藝術家的自覺擔當和審美引領。

  我們(men) 文藝工作者需要做的不是迎合誰,而是用新的表達方式把中華美學精神與(yu) 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既要呈現中華傳(chuan) 統藝術的古典美,又要立足當下,講好中國故事。

  近期,我們(men) 新創排的黃梅戲《舞衣裳》即將首演。這部戲幾易其稿,其中一個(ge) 原因就是為(wei) 了緊跟時代。《舞衣裳》聚焦反貪主題,雖然是古裝戲,但表達的卻是時代主題。我相信這樣的大戲一定會(hui) 受到觀眾(zhong) 的歡迎。

  廣東(dong) 粵劇院院長曾小敏代表:

  以傳(chuan) 統內(nei) 核擁抱時尚青春

  去年5月,4K全景聲粵劇電影《白蛇傳(chuan) ·情》登頂中國戲曲電影票房榜,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社區引發熱議。新嚐試讓我們(men) 看到了古老戲劇與(yu) 年輕人對話的更多可能性,也讓我們(men) 更加堅定粵劇“正青春”“正時尚”。

  作為(wei) 一名戲劇工作者,我認為(wei) ,一定要把守正創新放在首要位置,在劇目創作、人才培養(yang) 、惠民普及、市場推廣上不斷創新思路。粵劇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備時代競爭(zheng) 力、時尚感染力。正確運用新手段、新技術,會(hui) 讓戲曲迸發不一樣的火花。

  要讓粵劇煥發時代光彩,還有很多事要做。一是要緊跟時代步伐,繼續推出精品力作;二是要不斷探索新的傳(chuan) 播方式,繼續深化跨界融合,推動粵劇進一步“破圈”;三是要完善人才梯隊建設,培養(yang) 更多粵劇名角兒(er) ,擁抱青春時尚,引領國風國潮。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駱芃芃委員:

  方寸印章承載大千世界

  近年來,國風國潮流行。我的理解是,所謂國風,就是我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今天煥發出的時代風采;所謂國潮,就是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程中,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形成的新潮流。

  寥寥印文傳(chuan) 承千年文明,方寸印章承載大千世界。傳(chuan) 承這項古老藝術,是我們(men) 的使命。我們(men) 要不斷推陳出新,既要傳(chuan) 承深厚的傳(chuan) 統功力和古樸韻味,又要結合當代審美追求,讓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出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如今,中國篆刻藝術已經確立為(wei) 獨立學科,中國藝術研究院相繼設立了篆刻藝術碩士點、博士點,學科發展越來越完善。接下來,我們(men) 還要繼續探索這門優(you) 秀藝術的現代化,策劃展覽、嚐試篆刻藝術與(yu) 其他形式的結合,不斷用新穎的篆刻“語言”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

  國家級非遺建水紫陶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田靜委員:

  非遺文化潤物無聲

  國風國潮激活了很多傳(chuan) 統生活方式和傳(chuan) 統手藝,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注意。“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是我們(men) 雲(yun) 南省建水縣的一個(ge) 具有文化標誌屬性的特產(chan) 。如今在紫陶技能傳(chuan) 習(xi) 中心,不僅(jin) 有長期的學徒,還有一批又一批過來體(ti) 驗學習(xi) 的孩子。人們(men) 常說,小孩多動,一會(hui) 兒(er) 也待不住,不讓玩手機就急。但是他們(men) 在這裏玩兩(liang) 三個(ge) 小時的泥卻樂(le) 此不疲,沉浸於(yu) 各自的“創作”中。

  我認為(wei) ,孩子們(men) 願意體(ti) 驗非遺、學習(xi) 非遺隻是第一步,在學習(xi) 體(ti) 驗的過程中接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浸潤才是關(guan) 鍵。傳(chuan) 承非遺時,我們(men) 不僅(jin) 要教授孩子們(men) 技能、技藝,更要講好其背後的中國故事、文化內(nei) 涵。

  (光明日報記者劉平安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7日 0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