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作者:蔣伏心(江蘇省創新經濟研究基地首席專(zhuan) 家、南京師範大學創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在改革開放初期,盡快解決(jue) 人民的溫飽問題,盡快縮小與(yu) 發達經濟體(ti) 的差距,通過對外開放盡快融入國際分工體(ti) 係,是我們(men) 的迫切任務。因此,衡量物質財富總量的GDP成了最重要的經濟指標,高速增長階段的出現就成為(wei) 必然。2017年10月,黨(dang) 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同樣是一個(ge) 新的命題和新的使命。
高質量發展與(yu) 共同富裕有著內(nei) 在的一致性。在不同的國家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標準是存在重大差異的。在資本主義(yi) 國家,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是資本的運行效率和控製力。而在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在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衡量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是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程度。人民群眾(zhong) 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程度,從(cong) 供給側(ce) 看取決(jue) 於(yu) 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水平高低和經濟結構的平衡合理性。而從(cong) 需求側(ce) 看,則取決(jue) 於(yu) 其富裕程度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購買(mai) 力。改革開放後,我國生產(chan) 力取得了快速增長,與(yu) 之相應,從(cong) 1978年到2020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171元增長到32189元,增長了187倍,實現了人民生活從(cong) 溫飽不足到總體(ti) 小康、奔向全麵小康的曆史性跨越,實現了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曆史性跨越。
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數意義(yi) 上的富裕,不是高的基尼係數上的富裕,而是全體(ti) 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應該是中間大、兩(liang) 頭小的橄欖型收入結構,即極高收入者和極低收入者都是社會(hui) 的較少人群,中等收入者占社會(hui) 的極大比重,比如80%或更多。而在目前,盡管已經脫離絕對意義(yi) 上的貧困,我國中等收入者僅(jin) 僅(jin) 占全部人群的30%左右,60%左右的人群是中低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因此,從(cong) 富裕到共同富裕是我們(men) 麵對的一個(ge) 曆史性任務。
共同富裕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這是由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決(jue) 定的。目標意義(yi) 上共同富裕的標準,在今後的探索中會(hui) 更加明確。當前我們(men) 應該特別關(guan) 注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ge) 過程、一項長期任務,高質量發展顯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和現實途徑。
通過創新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體(ti) 現新發展理念的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創新基礎上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工業(ye) 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主要依靠鄉(xiang) 鎮企業(ye) ,新世紀以來則主要依靠引進外資實施國際代工的方式,其共同點是依靠大量低成本的農(nong) 村勞動力。據統計,近30年來,我國有近3億(yi) 農(nong) 民進城從(cong) 事各類工作,因而大大提高了他們(men) 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但是,由於(yu) 我國製造業(ye) 在國際分工中處於(yu) 中低端甚至低端,低技能勞動者的收入增長很快就接近於(yu) 或達到收入的“天花板”,難以進入中等收入階層。在新的發展階段,隻有加速創新、迅速提升經濟結構和運行質量,我國才能從(cong) 富起來到強起來。依靠低成本資源的發展與(yu) 依靠創新的發展之區別,關(guan) 鍵在於(yu) 人力資源的提升。在結構提升和創新發展中,勞動者中應當有更多的研究人員、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級技術工人,他們(men) 創造的價(jia) 值提高並得到了實現,中等收入階層占比才會(hui) 大幅度提高。
通過協調發展實現區域共同富裕。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資源條件和人文環境差異巨大,發展水平呈現出東(dong) 西、南北差距較大。即使在同一區域,如長三角或珠三角,也存在區域內(nei) 的發展水平差異。這就使得不同區域的人們(men) ,在富裕程度上存在差異。縮小區域差異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一直關(guan) 注的問題。用行政的手段,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提高欠發達地區收入水平,不僅(jin) 國家難以承受,更是難以持續的。而通過資源流動的方式,如資本的轉移、人才資源的轉移,則可以使欠發達區域形成可持續的生產(chan) 能力和致富能力。我國的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dong) 北振興(xing) 等戰略,就是為(wei) 了縮小東(dong) 西、南北的區域差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ti) 化等戰略,則有利於(yu) 縮小區域內(nei) 部的發展差距。這些戰略的實施,旨在通過市場一體(ti) 化和促進資源要素流動,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通過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城鄉(xiang) 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後,我國全體(ti) 人民富裕程度普遍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化、工業(ye) 化、國際化的收益,主要體(ti) 現在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在一些地區,城鄉(xiang) 收入差距甚至出現了擴大的趨勢。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就是為(wei) 了通過提振“三農(nong) ”,縮小城鄉(xiang) 收入差距,實現城鄉(xiang) 共同富裕。作為(wei) 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場,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任務是要使我國的農(nong) 業(ye) 融入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成為(wei) 高質量發展的產(chan) 業(ye) 鏈和價(jia) 值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農(nong) 業(ye) 資源、農(nong) 村資源和農(nong) 民資源的價(jia) 值得到極大提高。當然,農(nong) 業(ye) 經營者和生產(chan) 者的收入也將得到較大的提高,從(cong) 而縮小城鄉(xiang) 收入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通過共享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jin) 僅(jin) 指的是個(ge) 人收入和個(ge) 人消費差距的縮小,每個(ge) 社會(hui) 組成人員所享受的公共產(chan) 品差異,也應該是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必須予以關(guan) 注的。實踐證明,教育、醫療等公共產(chan) 品,享有數量和水平差異的縮小,可以提高相當部分社會(hui) 成員的素質和能力,改變收入差異的代際傳(chuan) 承,使這部分群體(ti) 不僅(jin) 可以為(wei) 社會(hui) 創造更多價(jia) 值,也可以因獲得更多收入而更加富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