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驚蟄:雷鳴春回 萬物新生

發布時間:2022-03-09 15:0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順時而生

  驚蟄:雷鳴春回 萬(wan) 物新生

  中國美術館收藏著一張明代畫家尤求的畫作,名為(wei) 《風雲(yun) 起蟄圖》,畫中可以看到天色昏暗,細雨蒙蒙,山巔之上,一條巨龍隱約現身於(yu) 雲(yun) 層之中,龍爪伸展,龍首昂然,直入高空,山中行路之人抬頭仰望,與(yu) 雲(yun) 中巨龍上下呼應。畫雖無聲,但觀此圖耳邊卻仿佛隱隱有雷聲傳(chuan) 來,雨中山林的自然之息也隨之撲麵而來。“起蟄圖”是中國古人在驚蟄節氣到來時常常懸掛的一種畫作,作者大多描繪風雲(yun) 變幻、春雷滾滾之景象,將驚蟄之時的自然景物或寫(xie) 實或加入主觀想象後呈現於(yu) 畫紙之上,以表達對自然的崇敬以及對春回大地、萬(wan) 物複蘇的讚頌。正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詩中所寫(xie) :“微雨眾(zhong) 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cong) 此起。”

  驚蟄至,春雷起,萬(wan) 物生。經過了漫漫冬日的寒冷之後,溫暖漸漸重回大地,生命從(cong) 此萌動。

  驚蟄時節真的能聽到雷聲嗎?

  驚蟄的原名叫“啟蟄”,隻因為(wei) 了避開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才將“啟”改為(wei) “驚”,後來還與(yu) 雨水換了位置,變成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ge) 節氣,並沿用至今。驚蟄自古被認為(wei) 是春雷響起的時節,元代的吳澄在其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簡意賅地寫(xie) 道:“萬(wan) 物出乎震,震為(wei) 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春雷響起,驚醒了蟄蟲,一切都順理成章,合情合理。然而對此,亦有不同的觀點。有“中國氣象先生”之稱的宋英傑便認為(wei) ,此“震”非彼“震”,此“雷”也非彼“雷”。在《二十四節氣誌》一書(shu) 中,宋英傑以《周易正義(yi) 》為(wei) 證,認為(wei) “萬(wan) 物出乎震。震,東(dong) 方也。以震是東(dong) 方之卦,鬥柄指東(dong) 為(wei) 春,春時萬(wan) 物出生也。”並引用《易經》中“震為(wei) 雷”的表述,認為(wei) “雷”為(wei) 卦象,並不是指天氣現象。同時按照古人以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對於(yu) 四季的界定來看,春分時,“鬥柄指東(dong) ,天下皆春”。因此,“萬(wan) 物出乎震”就應理解為(wei) “萬(wan) 物於(yu) 春天出生”,而代表雷的東(dong) 方之卦“震”,便也是“春分之征,與(yu) 驚蟄無關(guan) ”。

  那麽(me) 驚蟄時節真的能聽到雷聲嗎?事實上,中國各地春雷響起的時間不同,僅(jin) 僅(jin) 在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才有可能在驚蟄之時聽到雷聲,而住在北方的人們(men) 想要聽到春雷大概要等到4月了。如此,另一個(ge) 問題也隨之而來,“叫醒”蟄蟲的到底是不是雷聲呢?宋英傑認為(wei) ,春雷的“叫醒”功能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自然現象的聯想,而真正喚醒蟄居動物的,是逐漸回暖的天氣。在《二十四節氣誌》中,宋英傑進一步解釋說,在隸屬於(yu) 春季的幾個(ge) 節氣當中,驚蟄時節的降水量是最少的,同時日照增長最顯著,天氣回暖幅度大。此時節,除東(dong) 北、西北地區外,我國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攝氏度以上,溫暖的氣息使蟄居的生靈逐漸蘇醒,蠢蠢欲動起來。

  老鷹在驚蟄“變成”了布穀鳥?

  二十四節氣,每個(ge) 節氣都有對應的“三候”,即在此時節可以觀察到的三種物候現象。驚蟄節氣的“三候”分別是“桃始華”“倉(cang) 庚鳴”和“鷹化為(wei) 鳩”。

  “桃始華”很好理解,桃花在此時開放,進入盛花期。第二候“倉(cang) 庚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此解釋較為(wei) 詳細:“倉(cang) 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 ‘有鳴倉(cang) 庚’是也。《章龜經》曰:倉(cang) ,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栗留、黃鶯鶯兒(er) ,皆一種也。”黃鸝啼鳴,春意盎然,“詩聖”杜甫著名的詩句“兩(liang) 個(ge) 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便生動地展現出了這一畫麵。

  驚蟄的第三候就比較有意思了,叫“鷹化為(wei) 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鳩,即今之布穀。”按照原文的意思,到了驚蟄,鷹就變成了布穀鳥,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的觀點認為(wei) ,出現“鷹化為(wei) 鳩”是因為(wei) 到了春天,由於(yu) 習(xi) 性的不同,鷹會(hui) 躲藏起來繁育後代,人們(men) 很少能夠見到;布穀鳥則不躲藏,大量出現,人們(men) 進而覺得消失的鷹都變成了布穀鳥。還有的說法是,到了春天鷹會(hui) 換羽,脫下厚重的“冬裝”,換上更為(wei) 輕薄的“春裝”,但這一換,鷹的氣勢就減了不少,失去了原本威猛的形象,看上去就仿佛變成了弱小的布穀鳥。不管是哪一種解釋,“鷹化為(wei) 鳩”都無疑是古人的一個(ge) “小誤會(hui) ”,或是故意為(wei) 之的“小幽默”。

  多甘少酸、防風邪,驚蟄亦是養(yang) 生時節

  二十四節氣不僅(jin) 反映著自然的節律,影響著農(nong) 耕生產(chan) ,對於(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驚蟄同樣是養(yang) 生的好時節,根據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lin) 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趙靜教授的解釋,從(cong) 中醫五行來看,春天對應著人體(ti) 的肝髒,所以此時應減少酸性食物的攝入,進而防止肝氣過盛,造成脾胃功能受損。應適量地進食甘、淡的食物,如此有助於(yu) 保持其他髒腑的平衡。中醫理論認為(wei) ,驚蟄到來時,隨著氣候的變化,人體(ti) 陽氣升,陰氣相對較弱,易產(chan) 生肝火,導致肝脾不和。因此,飲食應清淡,可食用如梨、枇杷、香蕉、菠菜、茄子、生菜、黃瓜、菱角等食物。同時應減少攝入如油炸食品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避免食用冷食和刺激性食物。

  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都有在驚蟄前後吃梨的習(xi) 慣。驚蟄時節天氣變暖,空氣變得幹燥,人們(men) 常常會(hui) 感到口幹舌燥,同時易感冒、咳嗽。梨性涼、甜而多汁,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因此驚蟄時節吃梨對人體(ti) 是十分有益的。此外,桃花不僅(jin) 可供欣賞,也可食用。在藥學專(zhuan) 著《神農(nong) 本草經》中便提到,桃花不僅(jin) 可以治療黃褐斑、黑斑、麵色暗沉等麵部色素性疾病,而且還有祛瘀、解氣、潤腸的功效。可取桃花瓣3到6片與(yu) 綠茶一同以250毫升沸水衝(chong) 泡飲用。

  趙靜教授提到,驚蟄時節風邪較強,早晚溫差較大,因此要特別注意預防感冒、流感等疾病。體(ti) 質較弱的人應尤其注意,防止氣管炎、肺炎、腎炎、心肌炎等疾病的發生。驚蟄時節,應進行適度的運動,以利於(yu) 陽氣的升發,驅散冬季的寒邪,釣魚、散步、快步走、放風箏、太極、瑜伽、體(ti) 操等都是適宜進行的運動項目。

  逐犀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