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何以中國 何以不朽

發布時間:2022-03-09 17:28: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王建南

  故宮博物院開年首場大展“何以中國”,展出130多件上起石器時代下至清代的文物,涵蓋石器、陶瓷、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書(shu) 畫等各種門類,包含何尊、長信宮燈、藏文《四部醫典》等聲名遠播的國寶重器,以呈示華夏大地何以中國,中華文明何以不朽。

  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

  故宮文華殿“何以中國”展前廳中心位置擺放的一級文物——何尊,是此次特展毫無爭(zheng) 議的主角。這件1963年寶雞縣賈村鎮出土的西周初年鑄造的青銅尊,口圓體(ti) 方,以一種“天圓地方”的造型,折射出華夏文明影響下早期人們(men) 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由一名叫何的宗室貴族所作的這件祭器重14.6公斤,通體(ti) 四道鏤空大扉梭,威風凜凜。整體(ti) 以雷紋為(wei) 底,腹部及圈足飾有高浮雕的卷角饕餮紋。最為(wei) 關(guan) 鍵之處是內(nei) 底鑄有銘文12行,共計122個(ge) 字,記述了周成王營建成周並舉(ju) 行祭祀的一係列活動。其中第七行起首四字“宅茲(zi) 中國”,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何尊的地位由此一舉(ju) 躍升為(wei) 最為(wei) 知名的青銅器之一。

  出土於(yu) 新疆民豐(feng) 縣尼雅遺址的漢代“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錦護膊是一件五重平紋經錦的精美織物,色彩斑斕,代表了漢式織錦最高水平。織錦以“青赤黃白綠”五色與(yu) “五星”對應,把“陰陽五行”表現得淋漓盡致。“東(dong) 方”是中國古代星占術中特定的天穹位置,而所謂“中國”指黃河中下遊的京畿地區及中原,是一個(ge) 地理概念。換句話說,“五星出東(dong) 方利中國”是一句占辭。《史記·天官書(shu) 》中有:“五星分天之中,積於(yu) 東(dong) 方,中國利;積於(yu) 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五星皆從(cong) 辰星而聚於(yu) 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誠如斯言,借古人的智慧預言,加之當下人們(men) 的奮鬥,當真正實現民富國強!

  龍虎精神

  中國人視自己為(wei) 龍的傳(chuan) 人。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對原始龍產(chan) 生圖騰崇拜。從(cong) 本展第一單元“源”中最為(wei) 吸引人的展品之一“紅山玉龍”,到最後一件展品——存放乾隆皇帝撰寫(xie) 的玉冊(ce) 《文淵閣記》的紫檀木匣外飾滿描金龍,可見國人對龍的執著。

  關(guan) 於(yu) 龍的記載,可追溯到史前文明。1987年河南考古團隊在濮陽西水坡挖掘出一處仰韶文化遺址,編號M45的墓主隨葬用蚌殼擺出龍與(yu) 虎的圖案,經碳-14和樹輪校正,年代為(wei) 公元前4000年前後。這是目前所知最早、造型最大的龍和虎的圖紋。其中龍的形象在同時期的彩陶紋飾中亦有發現。進入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巨大發展為(wei) 龍形象提供了廣闊載體(ti) 。出土於(yu) 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的小克鼎,形製厚重,氣魄雄渾,紋飾多樣,立耳兩(liang) 側(ce) 飾有相對的龍紋。

  龍的形象同樣出現在玉文化之中。中國人治玉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產(chan) 生了紅山、良渚、齊家、石家河等治玉工藝高超的史前文化。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新石器時期的玉龍為(wei) 目前所見同類器中最大一件。這一器物應是史前巫師溝通神靈的重要工具,反映出先民的思想觀念,是史前宗教祭祀發展到一定高度的產(chan) 物。南方良渚文化的玉琮被認為(wei) 是祭祀地祇的法器。內(nei) 壁為(wei) 圓,代表天;外廓為(wei) 方,代表地。通孔表示天地之間的溝通。與(yu) 此配對的是玉璧,專(zhuan) 為(wei) 祭祀天神而設。這兩(liang) 種最為(wei) 古老的玉器形態形象地說明了原始先民對天地的認知。

  漢代用“四象”分別代表東(dong) 、西、南、北四個(ge) 方向。人們(men) 深信“四象”與(yu) 天地萬(wan) 物、陰陽五德關(guan) 係密切,具有護佑四方之神力。人們(men) 常用分別代表東(dong) 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的“四神”圖案作為(wei) 覆蓋在屋頂筒瓦最前端的圓形建築構件裝飾物瓦當。其中的青龍,在《山海經》中記載為(wei) “東(dong) 方有句芒,鳥身人麵,乘兩(liang) 龍”。此後,龍的形象逐漸成為(wei) 至高權力地位的象征。

  伴隨龍的神秘形象,先秦時期的中國人也賦予了虎豐(feng) 富的內(nei) 涵。戰國時期齊國的兵符——辟大夫虎符,應為(wei) 兩(liang) 半所拚合成的臥虎形,現存右半部分。虎形翹尾,尾上有一穿孔,背麵有兩(liang) 個(ge) 凹卯,正麵有銘文兩(liang) 行11字,作為(wei) 辟大夫的信節。虎符的兩(liang) 半,一半在朝廷,一半在地方。發兵時,朝廷使者持符至地方,兩(liang) 半相合無誤,地方才能聽命。元代八思巴文虎符圓牌為(wei) 鐵質,兩(liang) 麵均飾淺浮雕伏虎紋。虎麵正向,毛發衝(chong) 天,額上似有一大二小共三顆寶珠,前爪抱於(yu) 胸前,虎身隱而不現。鐵牌兩(liang) 麵鑲嵌有凸起的八思巴文五行,字為(wei) 銀質,字體(ti) 端莊規整。其形製與(yu) 文字內(nei) 容反映了元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曆史事實。

  農(nong) 耕傳(chuan) 家

  信仰是精神力量的折射,而腳下的大地才是生生不息的物質根基。來自河南博物院的磨盤、磨棒與(yu) 浙江博物館收藏的帶藤條骨耜,再加上石鐮與(yu) 石斧,無疑最能說明中國古代社會(hui) 的基本生產(chan) 工具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依托華夏大地的豐(feng) 饒物產(chan) ,開展以耕織為(wei) 主的生產(chan) 實踐,漁、樵、耕、織、讀構成了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耕社會(hui) 的基本生產(chan) 生活形態,同時也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入世向俗、退善其身的生活方式與(yu) 人生理想的最佳體(ti) 現形式。

  清道光年間燒製的“慎德堂”款粉彩耕織圖蓋碗上畫滿了“男耕女織”的圖案,表現出中國人對平淡質樸生活的讚美。另有清代碧玉雕漁樵耕讀圖筆筒,牧童穿行在山間,回望下山的樵夫。2000多年來,中國人圍繞農(nong) 耕經濟建立起相對自給自足又相互交流交織的經濟社會(hui) 結構,滋養(yang) 了參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尚禮的思想觀念。在此基礎上產(chan) 生了禮教與(yu) 哲學思想及教派。來自山東(dong) 博物館的漢代畫像石“孔子見老子”,表現了兩(liang) 位聖賢對中國人的思想與(yu) 生活所產(chan) 生的深遠影響。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yu) 烈”,終於(yu) 實現了對中華大地的首次統一。登基後的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nei) 頒布一係列以秦製為(wei) 基礎的改革詔令,“車同軌,書(shu) 同文”,統一貨幣與(yu) 度量衡,頒布統一的律法,推行郡縣製度等,促使中國不僅(jin) 第一次實現了土地疆域上的完整統一,更在經濟、文化、軍(jun) 事、律法等諸多方麵實現了真正的歸流。來自上海博物館的商鞅方升與(yu) 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體(ti) 現出秦國統一六國過程中在經濟與(yu) 國家治理上的超前性。

  製作於(yu) 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的金甌永固杯,其工序之繁、藝技之精、動用人工之廣,在中國造寶曆史上名列前茅。也正因為(wei) 此,它堪稱清代鎮國之寶。其寓意疆土堅固與(yu) 基業(ye) 長青,恰似無論怎樣滄桑變幻,中華文明永葆蓬勃生機。(王建南)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