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的藝術之光
【踏雪尋美】
作者:覃皓珺
藝術與(yu) 體(ti) 育一樣,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無數穿越漫長的歲月、超越地域與(yu) 膚色的文體(ti) 瑰寶,成為(wei) 全人類的情感紐帶。在占全球人口15%的殘疾群體(ti) 中,既有無數運動員挑戰自我、勇創佳績,也有許多優(you) 秀的藝術家不甘命運的束縛,創作出令人驚歎的傳(chuan) 世之作,綻放出自強不息的藝術之光,激勵著人們(men) 常懷願景、砥礪奮進。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閉幕式上,伴隨著貝多芬的名曲《歡樂(le) 頌》,來自世界各地的奧運健兒(er) 們(men) 盡情揮灑著激情與(yu) 不舍。現場溫馨喜樂(le) 的氛圍,與(yu) “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相呼應,也同《歡樂(le) 頌》中平等、博愛、奮鬥的精神內(nei) 涵彼此交織,回響不絕。
在對抗命運的征途中,貝多芬同世界上最優(you) 秀的殘疾人運動員一樣,不斷挑戰著身心的極限,創造了不凡的奇跡。從(cong) 青年時代起,貝多芬便飽受耳疾折磨,聲音逐漸從(cong) 他的世界裏消失,但他攀登藝術高峰的步履從(cong) 未止息。他從(cong) 文學中汲取靈感,將席勒的代表詩作《歡樂(le) 頌》譜曲,成就了《第九交響曲》第四樂(le) 章這一傳(chuan) 世名曲。交響樂(le) 團與(yu) 人聲合鳴,匯聚為(wei) 意境宏大、氣勢莊嚴(yan) 的澎湃樂(le) 章。在“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中,他曾言說:“是藝術,隻是藝術,才挽救了我的生命,因為(wei) 在我沒有創造出我感到是天意要我創造的一切之前,我是不能離開這個(ge) 世界的。”即便晚年的他已聽不到為(wei) 他喝彩的掌聲和歡呼,但他仍心懷對全人類的熱情,堅持以創作向命運宣戰,成就了不朽的生命樂(le) 章。
無形的旋律令人震撼,有形的繪畫藝術,則凝聚著更為(wei) 直觀和強烈的堅忍表達。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的作品,是一幅著色極具張力的“一字眉”女性自畫像,畫中的女主人公眼神堅毅,氣質非凡,她正是傳(chuan) 奇畫家弗裏達·卡羅本人。她在短暫的一生中,共留下150多幅作品,其中近三分之一是自畫像。弗裏達6歲便身患小兒(er) 麻痹症,18歲又遭遇交通事故,在下半身被命運所囚禁的日子中,她頂住了巨大的痛苦和壓力,通過畫筆將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融於(yu) 瑰麗(li) 動人的畫作。
弗裏達在創作中彰顯著她對生命的理解,一方麵是墨西哥文化對“生與(yu) 死”的觀念表達,另一方麵是她以畫作映照自己靈魂、與(yu) 自己對話的意圖。比如,在《兩(liang) 個(ge) 弗裏達》《在法裏爾醫生肖像前的自畫像》等代表作中,她對色彩與(yu) 線條的編排既大膽又細膩。在具有迷幻感的色彩搭配中,寥寥數筆便刻畫出諸多不同且深刻的意境。她的畫作,似乎蘊含著一股一觸即發的力量感和生命力,她感受著病痛的折磨,也抒發著對美好人生的向往。她說:“不要因為(wei) 疾病而放棄自己的命運,更不要因為(wei) 愛情的創傷(shang) 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在明亮而熱烈的熱帶色彩中,她不僅(jin) 探索著寫(xie) 實主義(yi) 和象征主義(yi) 的風格的可能性,也一筆筆繪出了我們(men) 每個(ge) 人對生命的敬畏與(yu) 思考。
縱覽文壇,殘疾人作家英傑輩出。重殘盲人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仍忍著劇痛借助刻字板進行小說創作。哪怕動彈不得,他也堅持口述著書(shu) ,終於(yu) 以頑強的意誌完成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倫(lun) ·凱勒在失去聽力與(yu) 視力的情況下,從(cong) 文字中摸索出生命的真諦,她將自己的人生故事寫(xie) 成自傳(chuan)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當作一份禮物獻給全世界,也給予無數人奮進的力量。雙腿癱瘓的史鐵生曾說:“生命就是這樣一個(ge) 過程,一個(ge) 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men) 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cong) 而感受幸福。”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的張海迪,如今已然從(cong) 文壇邁向新的台階,成為(wei) 中國殘疾人事業(ye) 和冬殘奧工作的中堅力量:“一個(ge) 人無論身體(ti) 健康還是殘疾,都要有一種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敢於(yu) 勝利的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men) 就能夠實現夢想,創造奇跡。”文學往往來自生活,而從(cong) 生活中升華的信念,更是具有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能量。
在光影的世界中,不乏講述殘疾人群體(ti) 奮鬥曆程的傳(chuan) 奇故事。無論是被無數人奉為(wei) 影史經典的美國電影《阿甘正傳(chuan) 》,還是以我國著名殘疾人運動員平亞(ya) 麗(li) 為(wei) 原型改編的國產(chan) 電影《黑眼睛》,抑或是真實記錄了中國無腿登山家夏伯渝憑借一雙假肢登頂珠峰的國產(chan) 紀錄片《無盡攀登》,都講述了主人公無懼命運、自我奮進的人生故事,也以點點滴滴的人性細節傳(chuan) 遞著人間的大愛和溫情。電影的畫麵和技術也許會(hui) 隨著時間不斷革新,但其蘊含的精神,才是電影藝術得以興(xing) 盛發展的核心。正如身體(ti) 的殘缺,也許能依靠技術來彌補,但隻有擁有堅韌的意誌,才能真正繼往開來。
殘疾的外在,終究無法限製生命的廣闊,更多動人的故事還將繼續上演。在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hui) 開幕式上,“殘健融合”與(yu) “文體(ti) 融合”相得益彰。盲童們(men) 以畫筆在“鳥巢”巨大的畫布上揮灑創意,融入巧思的斑斕色彩如溪流入海般靈動,90名舞者驚豔登場,在畫作上翩翩起舞,幻化成一朵朵晶瑩純潔的雪花。這些舞蹈演員中,近一半是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聽障舞者。在無聲的世界裏,她們(men) 通過舞蹈創造了形體(ti) 的交響。“殘健融合”消解了人與(yu) 人之間的差異,展現了殘疾人對“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追求。《冬殘奧圓舞曲》優(you) 美溫情的旋律與(yu) 優(you) 雅動人的畫麵,讓全世界所有的觀賞者彼此身心相係、融為(wei) 一體(ti) 。
聽不到聲音的人,為(wei) 世界增添了鼓舞人心的旋律;感受不到光明的人,為(wei) 世界帶來了光芒;失去力量的人,給予了許多人力量。正如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相會(hui) “雙奧之城”北京,他們(men) 播撒希望、奮力拚搏、團結互助,在冰雪的盛會(hui) 中,創造出更多奇跡。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0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