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完善體製機製培養創新人才——訪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代表

發布時間:2022-03-10 15: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兩(liang) 會(hui) 專(zhuan) 訪】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馮(feng) 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完善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鑽研、盡展其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jun) 和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主陣地。”山東(dong) 大學校長樊麗(li) 明代表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指出。

  一直以來,山東(dong) 大學將“立報國之誌、急國家所需、出創新之果、育棟梁之材”作為(wei) 科技工作立身之本,弘揚科學家精神,大力開展重大基礎性研究、原創性研究、前沿交叉研究,打造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jun) 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推動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充分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國家創新體(ti) 係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山東(dong) 大學科技創新工作實現了一係列重大曆史性突破,在科研經費方麵,競爭(zheng) 性科研經費再創新高,達到了23.75億(yi) 元,較2020年增長了42%。”樊麗(li) 明代表繼續介紹,山東(dong) 大學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方麵,牽頭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3項,公示立項數再創新高。在基礎研究方麵,山東(dong) 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564項,立項數較2020年翻一番,獲曆史最好成績。在高水平成果方麵,山東(dong) 大學8篇科研成果相繼在世界頂尖期刊上發表,數量創曆史新高;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為(wei) 合校以來最高;張承慧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麵,山東(dong) 大學成果轉化合同經費再創新高,億(yi) 元級項目實現零的突破。

  高校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培養(yang) 新時代的創新人才?樊麗(li) 明代表認為(wei) ,高校應持續強化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山東(dong) 大學將聚焦科技創新,乘勢而上、久久為(wei) 功,在關(guan) 鍵戰略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有力支撐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加快培養(yang) 一批戰略科學家和戰略團隊,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和“無人區”前沿探索,強化原始創新能力。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建立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深厚根基上。山東(dong) 大學始終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兩(liang) 條腿走路”,不斷強化原創引領導向,支持和激勵科研人員增強創新自信,挑戰科學和技術難題,努力提出新理論、開辟新方向。山東(dong) 大學支持自由探索,全麵加大對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的支持力度;持續匯聚優(you) 勢力量,不斷提升基礎醫學、空間物理、岩土工程、新藥創製、控製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能力;進行前瞻謀劃布局,在深空探測、腦科學與(yu) 類腦研究、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等新興(xing) 領域,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原創突破。

  二是麵向強國戰略需求,勇於(yu) 攻克“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麵向科技強國的戰略需求,山東(dong) 大學瞄準集成電路、臨(lin) 床醫學與(yu) 健康、基因與(yu) 生物技術、地下工程、新一代纖維材料、高端晶體(ti) 材料等國家戰略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以及山東(dong) 省“十強”產(chan) 業(ye) 集群技術急需,攻克一批“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取得更多新突破。

  三是發揮高水平創新驅動優(you) 勢,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山東(dong) 大學推進技術與(yu) 社會(hui) 發展的深度融合,促進“政產(chan) 學研金服用”的緊密結合。以專(zhuan) 業(ye) 化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建設為(wei) 契機,深入實施融合發展戰略,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製,圍繞急需行業(ye) 產(chan) 出一批高價(jia) 值專(zhuan) 利群,謀劃一批億(yi) 元級項目轉化落地。同時,山東(dong) 大學促進優(you) 勢學科、優(you) 勢團隊與(yu) 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構建山大特色技術轉移體(ti) 係,助力國家和區域新舊動能轉換,服務經濟與(yu) 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樊麗(li) 明代表認為(wei) ,立足新時代,高校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勇挑科技重擔,在危機中育新機、於(yu) 變局中開新局,充分釋放學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能,以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0日 06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