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劇也有春天
農(nong) 村題材電視劇(以下簡稱農(nong) 村劇)不僅(jin) 是洞察農(nong) 村現實的藝術載體(ti) ,還與(yu) 中國社會(hui) 的時代風貌緊密相連。透過這麵鏡子,可以更好地觀照農(nong) 民、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的狀況,記錄和書(shu) 寫(xie) 農(nong) 村社會(hui) 轉型和農(nong) 民心靈嬗變的曆史進程。不過,提起這幾年的農(nong) 村劇,除了《山海情》《經山曆海》《江山如此多嬌》《鄉(xiang) 村愛情》等,能被熱議的農(nong) 村劇似乎寥寥無幾。有人認為(wei) ,數量不多、佳作鳳毛麟角、文化影響力減弱是農(nong) 村劇衰微的重要表現。即便上述說法未免以偏概全,卻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據記者統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的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名單中,2021年全年,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458部16485集。其中,當代都市題材劇214部7480集,分別占公示總數的46.72%和45.37%。與(yu) 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代農(nong) 村題材劇,僅(jin) 有55部1988集,分別占公示總數的12.0%和12.06%。從(cong) 整體(ti) 上看,都市劇占據了半壁江山,趨向主流,而農(nong) 村劇的創作生產(chan) 量的確偏少。
其實,農(nong) 村劇曾在中國電視劇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便是由農(nong) 民作家許可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來。此後,展現農(nong) 民與(yu) 農(nong) 村生活便成為(wei) 電視劇的主要素材之一,誕生了一批家喻戶曉的精品力作。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農(nong) 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直麵當時農(nong) 村的社會(hui) 現實,故事生動,生活氣息濃鬱,斬獲飛天獎、金虎獎,成為(wei) 農(nong) 村劇創作的一座高峰。進入新世紀,農(nong) 村劇緊跟時代發展與(yu) 變遷,展現鄉(xiang) 村文明,關(guan) 注三農(nong) 問題,陸續推出《劉老根》《馬大帥》《希望的田野》《別拿豆包不當幹糧》《清淩淩的水藍瑩瑩的天》《鄉(xiang) 村愛情》等劇,受到觀眾(zhong) 喜愛、收視率火爆,在熒屏留下了不少經典農(nong) 民形象。
一項學術研究調查顯示,自2011年起,農(nong) 村劇的生產(chan) 和發行數量明顯回落。雖然2014年的《馬向陽下鄉(xiang) 記》《老農(nong) 民》等劇掀起了熱潮,但創作活力不足,內(nei) 容拓展、內(nei) 涵表達和藝術探索等方麵歸於(yu) 保守的問題,導致農(nong) 村劇漸漸走到了邊緣位置。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已經播出14部的《鄉(xiang) 村愛情》盡管褒貶不一,卻因賽道短、對手少,另辟蹊徑一躍變成國民農(nong) 村劇,被大眾(zhong) 追捧,多少透露著一絲(si) 幸運。
為(wei) 何農(nong) 村劇發展乏善可陳?不妨從(cong) 市場和創作兩(liang) 個(ge) 方麵找找原因。首先,市場直接呈現的結果是“觀眾(zhong) 不愛看了”。山東(dong) 師範大學傳(chuan) 媒學院教授張新英認為(wei) ,隨著都市中產(chan) 階級的崛起,以絢麗(li) 、時尚和消費主義(yi) 為(wei) 特征的都市文化迅速風靡,都市中產(chan) /準中產(chan) 式的家庭、職場、情場成為(wei) 流行電視劇的主要敘事空間,曆史、玄幻、武俠(xia) 、諜戰等電視劇類型也因暗中呼應和代入了觀眾(zhong) 的現實生活處境而備受青睞。自帶鄉(xiang) 土氣息的農(nong) 村劇,與(yu) 當下流行的都市文化格格不入,觀眾(zhong) 顯然失去了興(xing) 趣。再者,沒有大IP加持,缺少頂流明星加盟,競爭(zheng) 力顯得不足,農(nong) 村劇的受眾(zhong) 範圍越來越窄,無法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行情慘淡。所以,為(wei) 了延長生命力,《鄉(xiang) 村愛情》必須緊跟市場潮流,不僅(jin) 在打造IP方麵不遺餘(yu) 力,在最近幾部中還邀請了知名演員倪大紅出演。
另一個(ge) 方麵,農(nong) 村劇不好拍,直接勸退了不少創作者。毋庸置疑,隻有對農(nong) 村生活和農(nong) 民境遇十分熟悉、深入調查,才能拍出好的農(nong) 村劇。正如作家梁曉聲所說,當代許多作家都出身農(nong) 村,所以他們(men) 寫(xie) 農(nong) 村生活信手拈來,好作品數不勝數。如2015年根據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毫無疑問獲得了收視與(yu) 口碑的雙豐(feng) 收。費孝通先生寫(xie) 《江村經濟》,在毗鄰太湖的開弦弓村進行了五十多天的社區調查,由此開創了“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ge) 裏程碑”。《老農(nong) 民》的編劇高滿堂五年時間裏足跡遍布六省農(nong) 村,采訪對象涵蓋了200多人,方寫(xie) 出劇本。
了解、觀察農(nong) 村絕非一日之功,不沉下心感受,無法觸摸時代氣息、捕捉微小變化,劇情便會(hui) 慢慢缺乏鄉(xiang) 土溫度。這麽(me) 看,想要拍好一部農(nong) 村劇,對於(yu) 主創人員(編劇、導演、演員)來說成本頗高,而對熟悉的都市生活,他們(men) 更加得心應手。一些農(nong) 村劇創作者常以他者眼光描寫(xie) 鄉(xiang) 村,靠著主觀想象和任意虛構來臨(lin) 摹與(yu) 刻畫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打造流水線的作品,缺乏基本的真實感,甚至將許多農(nong) 村觀眾(zhong) 拒之門外。
近幾年,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成為(wei) 新時代農(nong) 村劇創作的新命題,躍然熒屏。特別是2021年播出的《山海情》圍繞異地搬遷的艱難展開,豆瓣評分9.2。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發布的《2021中國電視劇發展報告》中,它是青年觀眾(zhong) 最喜愛的國產(chan) 劇之一,也是全程觀看的國產(chan) 劇之一。可以明確地說,當下絕非沒有佳作,隻不過觀眾(zhong) 在呼喚更多的好作品。我們(men) 期待農(nong) 村劇的春天到來,講好故事、說真故事、有新思想,為(wei) 農(nong) 民和農(nong) 村留下一份最珍貴的時代記憶。朱子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