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世家“老戲骨”談隴劇傳承:“不日新者必日退”
中新網蘭(lan) 州3月13日電 (張煜曼)從(cong) 藝40餘(yu) 年的隴劇演員竇鳳霞,出身於(yu) 梨園世家,是位“老戲骨”,也是甘肅省隴劇的省級傳(chuan) 承人。她深受戲曲文化的影響,多年來堅持傳(chuan) 承、創新隴劇,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有機融合,給更多年輕人展示博大精深的隴劇藝術。
在竇鳳霞看來,目前隴劇傳(chuan) 承在節目編排與(yu) 觀眾(zhong) 培養(yang) 方麵遭遇瓶頸。節目編排過於(yu) 陳舊,不能做到與(yu) 時代接軌;創作缺少年輕力量,不能滿足快節奏生活下年輕群體(ti) 的需求。
偶然一次,竇鳳霞兒(er) 子的創新理念給了她啟發。她的兒(er) 子王陽,從(cong) 4歲起便開始學習(xi) 二胡,深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在紐約大學音樂(le) 教育專(zhuan) 業(ye) 深造後,他意識到,中國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中蘊藏著寶貴的人文思想與(yu) 美學理念,隻有將傳(chuan) 統之美注入時代潮流,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他告訴母親(qin) :“隴劇形式需要突破保守思維的禁錮,需要博采眾(zhong) 長,注入新鮮血液。”
同大多數母親(qin) 一樣,竇鳳霞希望兒(er) 子能在她的規劃下穩定生活。但是,王陽認為(wei) ,人的一生如此短暫,他不想按部就班,想活出自己,實現人生理想與(yu) 價(jia) 值。在美國求學時,他遇到了想要的導師和誌同道合的朋友,不畏艱難一起組建了THE EITHER樂(le) 隊,混合獨立電子、電子搖滾、前衛金屬和夢幻流行的音樂(le) 風格,並融合了來自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琵琶、二胡的獨特聲音,顛覆了大家對傳(chuan) 統民樂(le) 的認知,開創了新式中國風。
起初,竇鳳霞並不能理解他們(men) 的服飾、頭飾、表演風格,認為(wei) 這種創新是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歪曲式”傳(chuan) 承。她說,當時覺得這完全就是在虛度光陰,沒有任何意義(yi) 。後來,在社交平台看到兒(er) 子的一些表演片段,受到很多粉絲(si) 的喜愛,也獲得了國內(nei) 音樂(le) 公司的認可,讓她感覺到,兒(er) 子真的在為(wei) 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奮鬥。
被兒(er) 子堅定追逐理想生活的精神所打動,竇鳳霞逐漸接納了這種表演形式,也看到了守正創新的魅力所在,兒(er) 子的創新理念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她的藝術創作。“為(wei) 了一生所愛,我們(men) 一起努力!”她時常與(yu) 兒(er) 子相互鼓勵。在致力於(yu) 隴劇傳(chuan) 承發展的同時,她更將身上那股不服輸、一往無前的藝術家精神傳(chuan) 承給了兒(er) 子。
在原創隴劇《張桂梅》中,竇鳳霞擔任劇中女一號張桂梅,她每天學習(xi) 、研究大量視頻,在人物的神似和形似上下功夫,連平時走路的時候都在練習(xi) ,隻為(wei) 塑造出張桂梅“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zheng) 春”的堅毅形象。
在隴劇傳(chuan) 承的創新上,竇鳳霞非常認可將隴劇元素與(yu) VR/AR、劇本殺、密室、國潮等年輕人的“新寵”相融合的新形式。她坦言:“順應互聯網時代,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創新結合,借助市場先行,深度挖掘營銷價(jia) 值,對隴劇長遠發展極為(wei) 重要。”(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