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劉楠(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講師)、周立(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
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內(nei) 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央一號文件,都對此作出了切實部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提到“鄉(xiang) 愁”,作為(wei) 最樸素的情感,是激發人們(men) 回饋鄉(xiang) 村、建設家鄉(xiang) 的不竭動力。
近年來,知識分子的返鄉(xiang) 實踐逐漸呈現新特點。
“在地”情結牽引下,積極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在地”情結是人和家鄉(xiang) 之間的情感紐帶,包括認知、情感、行為(wei) 等層麵的“地方之愛”,可轉化為(wei) 凝聚價(jia) 值、發展鄉(xiang) 村的引擎。如今,一些知識分子不隻做春節返鄉(xiang) 期間的外在觀察者,還努力做長期的參與(yu) 行動者。例如,多校學者聯合開展的“在鄉(xiang) 村發現中國”跨學科調研,家鄉(xiang) 情結貫穿其中,理論經驗互動融合,為(wei) 城鄉(xiang) 發展研究探索新路徑。走出“學術的懸浮”,知識分子創新“在地”實踐,以知促行,重建自身與(yu) 時代的深刻關(guan) 聯,真正嵌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行動格局中。
數字技術賦能鄉(xiang) 村發展。《數字鄉(xiang) 村發展戰略綱要》明確將數字鄉(xiang) 村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戰略方向。互聯網的普及重塑了鄉(xiang) 村信息環境,打破了傳(chuan) 統敘事結構。以互聯網為(wei) “新農(nong) 具”,短視頻直播成為(wei) “新農(nong) 活”,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借助新媒介展示鄉(xiang) 村圖景。有學者返鄉(xiang) 協助村民創建微信群、建立電商直播聯盟,推動特色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由於(yu) 數字技術的賦能,知識分子和農(nong) 民成為(wei) 聯係緊密的傳(chuan) 播主體(ti) ,取長補短,加強互動,為(wei) 共同富裕的願景注入全新活力。被激活的鄉(xiang) 村“可見性”中,知識分子敘事與(yu) 農(nong) 民新媒介話語交相輝映,有助於(yu) 滌蕩刻板印象,消除文化隔閡,展示鄉(xiang) 村價(jia) 值。
發揮協同治理力量,建構共同體(ti) ,培育文化振興(xing) 人才。知識分子情係故土,注重培育本土農(nong) 民的主體(ti) 性,立足於(yu) “地方知識”挖掘鄉(xiang) 村價(jia) 值,以文化人,發揮文化知識體(ti) 係的在地化作用。多個(ge) 行動主體(ti) 協同建設,以共治共益的體(ti) 係促進鄉(xiang) 村治理更加有效、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共同富裕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共同富裕內(nei) 涵統一,相輔相成,知識分子身體(ti) 力行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體(ti) 現了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理念,有助於(yu) 在鄉(xiang) 村發現振興(xing) 路徑的多樣性,為(wei) 我們(men) 理解當代中國提供更豐(feng) 富的參照與(yu) 啟示。
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以“鄉(xiang) 愁”為(wei) 原始驅動力,以“在地”情結為(wei) 現實推動力,遠離家鄉(xiang) 的廣大遊子都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多重資源,建構富有人情味的城鄉(xiang) 共同體(ti) ,從(cong) 而夯實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礎,推進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張蕾、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