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守護“根”與“魂” 讓朱子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發布時間:2022-03-16 15:51:00來源: 福建日報

 

  “蒼崖無古今,碧澗日千裏。”武夷山隱屏峰下,九曲溪畔,坐落著古樸典雅的朱熹園。2021年3月2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進朱熹園。

  為(wei) 總書(shu) 記做講解的張建光,曾任武夷山市委書(shu) 記,現為(wei)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當年就與(yu)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認識。

  新時代傳(chuan) 承發揚朱子文化有何意義(yi) ?張建光談了自己的見解:“有利於(yu) 賡續民族精神,有利於(yu) 增強兩(liang) 岸文化認同,有利於(yu) 促進中華文明發展。”總書(shu) 記聽完,點頭讚許。

  感慨於(yu) 一路見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時說:“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men) 今天的成功道路。”他指出,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

  殷殷囑托,言猶在耳。

  1999年12月,朱熹園所在的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yu) 自然雙重遺產(chan) ,其“文化”部分與(yu) 朱子理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

  新雨過後,隱屏峰下九曲溪畔,朱熹園(武夷精舍)春意盎然。這座因朱子而名揚天下、被譽為(wei) “武夷巨觀”的宋代書(shu) 院,曆經800多載而再發華滋,去年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

  文化潮湧,必有深層的動因;理論建構,才有實踐的回響。

  一年前,也是春暖花開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閩考察,來到了朱熹園,詳細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他指出,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對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飛躍的重要意義(y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對於(yu) 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繼承發展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了明確回答。

  殷殷話語,猶在耳畔;文化自信的共鳴,更為(wei) 強烈。

  守護“根”與(yu) “魂”

  去年,在朱熹園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擔任向導和講解員的是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張建光。雖然過去了一年,能夠近距離聆聽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他依然激動不已。

  “對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兩(liang) 結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重要論述的首次闡述,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朱熹園講話中最重要思想,彰顯了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自信。”張建光說,從(cong) 2013年11月開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走過山東(dong) 曲阜孔廟、湖南長沙嶽麓書(shu) 院,再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足跡所至,立場鮮明,他堅定地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種正本清源、繼往開來,為(wei) 新形勢下正確對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作為(wei) 武夷山人,更要有一份責任和擔當,堅定不移把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揚光大。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綿延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根’與(yu) ‘魂’。總書(shu) 記對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份珍愛尊崇之心,是一以貫之的。”武夷山世遺申報工作委員會(hui) 原專(zhuan) 家組負責人周洪艦思緒萬(wan) 千,20多年前,武夷山申遺的往事曆曆在目。

  1999年,在習(xi) 近平同誌的大力推動支持下,武夷山成功申報《世界遺產(chan) 名錄》,填補了我省一項空白。在他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和武夷山院地合作,宋明理學研究中心落地武夷山,深入闡發朱子文化精髓,守護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

  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xi) 近平為(wei) 《福州古厝》一書(shu) 作序:“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chuan) 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這些聲音如黃鍾大呂,跨越時空,曆久彌新。

  孕育新滋養(yang)

  “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朱子故裏五夫鎮,琅琅誦讀聲,在武夷山市朱子學校的校園內(nei) 餘(yu) 音不絕。校園專(zhuan) 門辟有朱子文化園,名篇雋語相伴左右,敬師禮、龍魚戲等活動推陳出新。“走朱子之路,行朱子之道,讓莘莘學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校長李文壽說。

  這樣的文化景致在武夷山並不少見。紫陽流風,朱子文化氣息已經沁入這座城,滋養(yang) 著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在張建光看來,總書(shu) 記的講話指明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方式方法,不僅(jin) 守住“根”與(yu) “魂”,更要把握“進”與(yu) “變”,為(wei) 新時代提供新滋養(yang) 新能量。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ang) 轉深沉。正是在這樣的方法論指引下,我省深耕傳(chuan) 統文化土壤,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正本清源,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對於(yu) 南平來說,如何跳出傳(chuan) 承弘揚朱子文化之開場研討會(hui) 、出本論文集、祭掃朱子墓“老三樣”,如何以更高規格、更高標準、更強力度,打造“北孔南朱”的儒家文化研究新格局,是時代必答題。

  “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市裏作出了打造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標杆的戰略部署,以朱子文化為(wei) 引領,做好借智借力的文章,借助中國社科院哲學所、中央黨(dang) 校文史教研部等力量,深化拓展‘一區五工程’。”南平市政協主席、朱子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林斌說,“一區”即朱子文化生態保護區,“五工程”即保護、學術、交流、教化、傳(chuan) 播五大工程。

  在五夫鎮朱子文化園內(nei) ,仿宋風格的集成殿莊嚴(yan) 靜穆,與(yu) 朱子雕像廣場連成一體(ti) 。“以更高層次來規劃朱子文化保護建設,朱子博物館、碑林等項目不斷推進,這裏將打造世界祭祀朱子的中心。”武夷山朱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軍(jun) 說。

  讓林軍(jun) 更高興(xing) 的是,興(xing) 賢古街經過整體(ti) 提升,朱子社倉(cang) 、興(xing) 賢書(shu) 院、新紫陽樓等經過改造提升,悠悠古巷煥發生機,吸引四麵八方的傳(chuan) 統文化愛好者,以各自的方式與(yu) 朱子偕行,河南南陽的“90後”楊林川開發“諸子窯”產(chan) 品,以文創來禮敬先賢;來自浙江東(dong) 陽的章平將新民宿取名為(wei) 鏡智精舍,廣交誌同道合者,共同探討研究傳(chuan) 統文化。

  研究傳(chuan) 承,意在挖掘當代價(jia) 值。去年12月,南平聯合中國社科院,高規格舉(ju) 辦首屆考亭論壇,多維闡發朱子學的時代價(jia) 值和當代意義(yi) 。“今年我們(men) 將係統性舉(ju) 辦朱子係列文化活動,在物化和活化上做文章,在朱子文化內(nei) 容闡釋、布展上提高層次,細化成17個(ge) 工作加以落實,讓以朱子文化為(wei) 引領的閩北文脈在賡續傳(chuan) 承中不斷弘揚光大。”林斌說。

  煥發新光彩

  源頭既清,波瀾自闊。

  武夷山東(dong) 翼,是環武夷山國家公園朱子文化旅遊發展帶的一隅。在這裏,一條“世界遺產(chan) 文化走廊”輪廓已成,不惟朱子文化,城村閩越王城遺址、上梅柳永文化綜合體(ti) 、下梅萬(wan) 裏茶道等文化景觀花爛映發,勾連發展帶上的建盞建本文化、宋慈文化等,讓博物館裏的文物、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彰顯傳(chuan) 統文化的風采神韻。

  梳理挖掘當地深厚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串點成鏈,創建全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學基地,汲取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和智慧,成為(wei) 武夷山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放眼全省,各地紛紛以大眾(zhong) 化、時代化的打開新方式,不斷激活和發展傳(chuan) 統文化,打造既厚重又鮮明的八閩文化標識體(ti) 係,已成為(wei) 我省文化新現象。

  朱子文化正在圈粉。百集《朱子文化》音頻已在喜馬拉雅南平頻道展播,《大話熹遊》卡通朱子IP形象產(chan) 品發布使用,推出70多集係列動畫短片,線上播放量超3.2億(yi) 次。

  福州古厝時常刷屏。去年7月,作為(wei) 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之譽的三坊七巷沉浸式演出驚豔亮相,采用聲光電等多媒體(ti) 技術,結合閩劇表演、非遺展示等手法,讓王審知、林則徐、嚴(yan) 複、林覺民和冰心等福州曆史名人走近年輕一代。

  “福”文化係列活動高潮迭出。迎春元宵主題燈光秀上,閩江兩(liang) 岸20多棟樓宇“福”字光彩奪目,“福星高照福佑中華”照亮江天。

  福建是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千百年來,“福”文化早已潛化為(wei) 塑造八閩兒(er) 女價(jia) 值理想的精神力量。去年11月以來,我省組織開展了係列“福”文化宣傳(chuan) 推廣活動,深挖“福”文化內(nei) 涵,讓“福”文化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芒。

  福建正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講述福建故事、中國故事。(記者 趙錦飛 郭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