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守住“兩條底線”
作者:沈輝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2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liang) 條底線。在強調兩(liang) 條底線的同時,還強調兼顧頂層設計與(yu) 務實推進,不僅(jin) 明確了目標任務與(yu) 工作要點,而且給出了具體(ti) 的執行辦法與(yu) 針對性措施,深入貫徹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的“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持續夯實三農(nong) “壓艙石”。
穩中求進抓好糧食安全生產(chan)
“穩”是保證糧食種植麵積與(yu) 產(chan) 量,全麵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保障糧食安全,關(guan) 鍵是要保證糧食生產(chan) 能力,真正把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落到實處。一方麵,不斷加強糧食生產(chan) 能力與(yu) 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的供給能力,不斷提高主產(chan) 區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深入實施優(you) 質糧食工程。另一方麵,保麵積、保產(chan) 量,在種植結構層麵,需要合理優(you) 化布局,提高大豆和油料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能,使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人民需求。
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國之大者”。2021年,我國糧食產(chan) 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但要認識到,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會(hui) 不斷增長,資源環境壓力會(hui) 越來越大,還要認識到我國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守住這條底線,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都要保麵積、保產(chan) 量,切實做到全年糧食播種麵積和產(chan) 量雙穩定,是應對世界變局和疫情挑戰,推動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同時,健全農(nong) 民種糧收益保障機製,適當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穩定玉米、大豆生產(chan) 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chan) 省產(chan) 糧大縣全覆蓋,讓農(nong) 民種糧有利可圖,充分調動主產(chan) 區抓糧、農(nong) 民種糧的積極性。
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不僅(jin) 要嚴(yan) 守,還要作為(wei) 剛性指標實行嚴(yan) 格考核、一票否決(jue) 、終身追責,實行耕地保護黨(dang) 政同責。同時,在耕地占補平衡上,絕不能占優(you) 補劣,需要立足“存量”優(you) 化,做好“增量”挖潛。一是要優(you) 化提升耕地“存量”,全麵完成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階段性任務,2022年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1億(yi) 畝(mu) ,加大中低產(chan) 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深入推進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二是要積極挖掘潛力增加“增量”耕地,啟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土壤現狀和潛力,將鹽堿地等後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wei) 耕地,分類改造鹽堿地,全麵完成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任務,全部用於(yu) 糧食生產(chan) 。三是因地製宜,加快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並加大農(nong) 業(ye) 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對農(nong) 業(ye) 影響的研究,強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ti) 係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有效防範應對氣候變化與(yu) 農(nong) 業(ye) 重大災害。
大力推進種源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ge) 世界,一個(ge) 品種可以造福一個(ge) 民族。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源問題和種業(ye) 發展事關(guan) 大局,種源是“關(guan) 鍵”“核心”。目前,國際一流種業(ye) 公司育種技術已實現智能分子設計育種,而我國種業(ye) 幾乎所有的基礎性研究和大部分應用性研究成果都掌握在大專(zhuan) 院校和科研院所手中,種子企業(ye) 獲益較少,難以培育出可以獲得國外高標準保護的農(nong) 作物新品種。為(wei) 此,仍須進一步加強現代種業(ye) 育種技術係統謀劃和頂層設計,給予開展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單位穩定經費投入,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與(yu) 企業(ye) 組建育種創新平台,形成以政策為(wei) 導向、以公益性研究為(wei) 支撐、以企業(ye) 自身發展為(wei) 主體(ti) 的商業(ye) 化現代育種機製,推動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助力種業(ye) 企業(ye) 做大做強。一方麵,全麵實施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強化精準鑒定評價(jia) 。另一方麵,推進種業(ye) 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啟動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此外,加快實施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工程,實行“揭榜掛帥”“部省聯動”等製度,開展長周期研發項目試點。同時,強化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建設,開展重大品種研發與(yu) 推廣後補助試點。在“十四五”關(guan) 鍵窗口期,繼續大力推進種源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尤其是啟動農(nong) 業(ye) 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時,不僅(jin) 需要在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進行攻關(guan) ,還要繼續加大對長周期研發項目的試點工作,全麵提升我國育種領域綜合水平。
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不僅(jin) 需要完善監測幫扶機製、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加大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支持力度、推動脫貧地區幫扶政策落地見效。還要精準確定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yan) 重困難的農(nong) 戶納入監測範圍,簡化工作流程,縮短認定時間,確保及早發現,應納盡納。同時,針對發現的因災因病因疫等苗頭性問題,及時落實社會(hui) 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
不斷完善監測幫扶機製。我們(men) 雖然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責任依然重大,讓脫貧基礎更穩固、成效更持續的任務仍然艱巨,需做好動態監測和健全幫扶機製,重視內(nei) 部風險因素和外部風險因素,防範化解返貧致貧風險。為(wei) 此,一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要依托資源優(you) 勢和發展基礎,做好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規劃布局,發展壯大脫貧地區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二是繼續推動產(chan) 業(ye) 幫扶從(cong) 到戶到人向促進區域產(chan) 業(ye) 整體(ti) 發展轉變,大力培養(yang) 龍頭企業(ye) 、農(nong) 民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完善聯農(nong) 帶農(nong) 機製,幫助脫貧人口參與(yu) 現代化生產(chan) 經營,更多分享產(chan) 業(ye) 增值收益,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三是逐漸穩步提高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補助資金用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比重,重點支持幫扶產(chan) 業(ye) 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強化龍頭帶動作用。
密切關(guan) 注幫扶縣這個(ge) 重點。盡管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麵勝利,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當前的重點仍然是築牢幫扶縣脫貧地區的產(chan) 業(ye) 基礎,特別是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基礎還不穩固,要加強產(chan) 業(ye) 的長期培育,促進內(nei) 生可持續發展,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推動財政、金融、土地等幫扶政策向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傾(qing) 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是因為(wei) 截至2021年底,全國還有共認定低保邊緣人口431萬(wan) 人、支出型困難人口433萬(wan) 人,易出現致貧返貧人口風險。堅守“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就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強化幫扶縣脫貧地區的產(chan) 業(ye) 基礎。為(wei) 此,一是持續發展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幫扶縣脫貧地區在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選準特色優(you) 勢主導產(chan) 業(ye) 的基礎上,應緊緊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能力提升、全產(chan) 業(ye) 鏈開發等薄弱環節,將特色主導產(chan) 業(ye) 培育成就地就業(ye) 和經濟發展的支柱產(chan) 業(ye) 。二是強化產(chan) 銷對接服務,構建農(nong) 產(chan) 品營銷長效機製。逐步擴大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建設項目實施規模,開辟脫貧地區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三品一標”認證綠色通道。廣泛開展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對接活動,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企業(ye) 、電商、批發市場與(yu) 脫貧地區建立穩定產(chan) 銷關(guan) 係。三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ti) ,提升產(chan) 業(ye) 聯農(nong) 帶農(nong) 能力。在扶持項目、金融保險、用地用電等方麵,繼續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ti) 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將扶持政策與(yu) 聯農(nong) 帶農(nong) 效果掛鉤,推動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製。四是繼續加大對幫扶縣脫貧地區農(nong) 技推廣特聘計劃實施力度,在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以及其他有條件的脫貧縣實施產(chan) 業(ye) 技術顧問製度,為(wei) 幫扶縣脫貧地區打造一支不走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隊伍,確保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征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固牢易地扶貧搬遷特殊群體(ti) ,防止規模性返貧。易地扶貧搬遷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ye) ”實現“拔窮根”,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搬遷群眾(zhong) 的脫貧發展問題。鞏固拓展易地扶貧搬遷:一是製定後續扶持政策,全力保障後續扶持資金,完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做好戶籍和社保等銜接政策的同步配套;二是發展產(chan) 業(ye) 和增加就業(ye) ,要確保搬遷群眾(zhong) 能夠穩得住,因地製宜安排後續產(chan) 業(ye) 的發展,發展容易吸納脫貧人口的產(chan) 業(ye) 和項目;三是關(guan) 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社區治理,健全社區管理服務職能,建設統一的社區服務中心。同時,要密切關(guan) 注易地扶貧搬遷分散安置點的後續發展情況,最終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穩得住、有就業(ye) 、逐步能致富。持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加大安置點產(chan) 業(ye) 培育力度,開展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幫扶專(zhuan) 項行動。(沈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