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媒:二十四節氣為何在日本“活出精彩”?
中新網3月17日電 近年來,二十四節氣已走進日本小學高年級以及初高中課堂,日本《東(dong) 方新報》近日刊發題為(wei) 《說起二十四節氣,日本人為(wei) 何比中國人還溜?》的文章稱,二十四節氣進入日本校園,不過是它融入普羅大眾(zhong) 生活的一個(ge) 縮影。
文章稱,日本二十四節氣與(yu) 中國頗有淵源。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民曆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文化遺產(chan) ,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nong) 事季節的工具,被稱為(wei) “時間裏的中國智慧”。公元6世紀,包含二十四節氣的中國曆法傳(chuan) 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長達千年。由於(yu) 日本氣候水文條件與(yu) 中國不盡相同,日本二十四節氣便結合本國情況進行了適當調整。不過,總體(ti) 來看,無論是從(cong) 漢字表記還是從(cong) 節氣順序,兩(liang) 國至今還是保持了基本一致。唯一表記不同是“驚蟄”,它在日本叫“啟蟄”。
文章認為(wei) ,隨著現代化腳步越來越快,很多國家麵臨(lin) 著傳(chuan) 統文化要麽(me) 被束之高閣,要麽(me) 被淹沒在曆史塵埃的窘境。甚至有些人認為(wei) ,現代化就是傳(chuan) 統文化的致命毒藥。不過,服務於(yu) 古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動的二十四節氣非但沒在日本顯得老土滯後,反而得到了保護和傳(chuan) 承。
目前,這一節令在日本已被廣泛運用於(yu) 烹飪、文學、服飾、健康、年會(hui) 、園藝、旅遊、節日等方方麵麵。在日本俳句、短歌等文學創作活動中,歌詠季節相關(guan) 內(nei) 容一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日本旅遊景區宣傳(chuan) 冊(ce) ,也經常使用一個(ge) 節氣來引出當地可供欣賞的動物或景色;春分、秋分等節氣在日本,已被定為(wei) 國家法定節假日;每到新舊節令切換時,廣播電台經常會(hui) 告訴民眾(zhong) 適合吃哪些食物……這種將二十四節氣融入民眾(zhong) 日常的方式,有助所有人由表及裏地理解這一人類文明結晶,反過來很多行業(ye) 也借二十四節氣迎來發展機遇。
文章說,中國是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2006年這一古老智慧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名錄,2016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名錄。而二十四節氣在日本的“走紅”更表明,古老未必代表落伍,曆史不意味淘汰,隻要創新表達和傳(chuan) 播手段,同時借文藝、節慶、教育等方式走進大眾(zhong) 生活,它們(men) 就可能釋放旺盛的活力,活出別樣的精彩。這給中國提供了某些借鑒和思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