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許征帆:時代風雲變幻中的播火者

發布時間:2022-03-21 14: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求索】

  作者:王向明(中國人民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副院長。本文參考了劉建軍(jun) 教授的文章《許征帆學術思想簡述》)

  許征帆,原名許乃妙,一九二七年十月生於(yu) 福建金門。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終身榮譽教授。曾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前身)所長、《教學與(yu) 研究》雜誌總編輯等職。著有《時代風雲(yun) 變幻中的馬克思主義(yi) 》,合著《馬克思主義(yi) 學說史》,主編《社會(hui) 主義(yi) 論庫》《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怎樣認識實踐中的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本質論》《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道路論》等。 圖片由作者提供

  足 跡

  他最初的名字叫許乃妙。1927年10月,他出生在福建金門縣的一個(ge) 城市貧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年僅(jin) 10歲時,他就到一個(ge) 中藥鋪做了學徒。盡管生活艱辛,但南中國海的無垠波濤塑造了他寬廣樂(le) 觀的品格。而在散發著藥香的辛苦勞作中,《藥性賦》《湯頭歌訣》成為(wei) 他最初的文化啟蒙。這——是他的童年。

  1937年,日寇全麵侵華,從(cong) 台灣寶島到金門海灘,戰火無情地打碎了艱難卻也平靜的生活。為(wei) 避戰亂(luan) ,他隨家人到廈門謀生。但鼓浪嶼的寧靜終歸短暫,無情的戰火迫使他與(yu) 家人不得不走上幾代人的宿命之路——下南洋。在馬來亞(ya) 僑(qiao) 居的日子裏,他終於(yu) 進了學堂,完成了初中學業(ye) 。其間,他有幸成為(wei) 著名作家王任叔(筆名“巴人”)的間接弟子,成為(wei) 了著名作家高雲(yun) 覽(小說《小城春秋》作者)的直接弟子。在老師指導下,他讀了《雷雨》《日出》《子夜》等作品,也漸漸練就了一杆生花妙筆。這——是他的少年。

  太平洋戰爭(zheng) 爆發後,南洋也不再是桃源之地。從(cong) 馬來亞(ya) 到印尼,他和家人度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其間,他目睹了日寇的殘暴、親(qin) 人的遇害。國恨家仇,使他無比渴望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安寧。在艱險的環境下,不得不輟學的他勤奮自學,通讀了《古文觀止》《現代文選》以及艾思奇的《大眾(zhong) 哲學》等古今書(shu) 籍,寫(xie) 出了針砭時弊、鼓舞人民鬥爭(zheng) 的《失業(ye) 》《探病》《怒吼吧!龍引河》等文章,充滿激情和現實主義(yi) 色彩,發表在進步報刊《南僑(qiao) 時報》《風下》上。也是在這期間,他得到中共地下黨(dang) 員胡愈之的提點,受聘為(wei) 胡愈之主持的《南僑(qiao) 時報》的專(zhuan) 任記者,從(cong) 此走上革命道路。1946年,在鮮紅的黨(dang) 旗下,19歲的他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中共地下黨(dang) 員。也是在這時,他把名字改為(wei) 許初帆。這——是他的青年。

  1948年,在黨(dang) 組織安排下,他進入了實際是中共領導下的香港達德學院新聞專(zhuan) 修班學習(xi) 。入學前需要考試,隻有初中文憑的他本來是沒有資格報名的,憑著一份“記者證”才獲得了考試資格並以優(you) 異成績考入達德學院。那時,郭沫若、茅盾、喬(qiao) 冠華等經常到達德講學,一年多的學習(xi) ,不僅(jin) 極大提高了他的專(zhuan) 業(ye) 素質,也使他對理論學習(xi) 、研究和寫(xie) 作產(chan) 生了更強烈的興(xing) 趣。

  1949年,在新中國的召喚下,他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在黨(dang) 的指派下,他來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正式組建後,成仿吾校長安排他到剛剛開辦的馬列主義(yi) 基礎研究生班學習(xi) 。這改變了他的命運。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急需一批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的教師,這個(ge) 研究生班就是為(wei) 了適應這種形勢而開設的。哲學大家艾思奇及當時來自蘇聯的一批專(zhuan) 家親(qin) 自教學,學員們(men) 自覺刻苦、廢寢忘食。研究生班幾乎是以一種速成的方式完成的,三個(ge) 月後,這批學員就走上了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教育的道路,其中許多人在後來成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研究領域的大家。

  在新中國誕生的禮炮聲中,滿懷著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期冀,他再次改名。此後70年多年,許征帆這個(ge) 名字一直伴隨著他。無論是在共和國高歌猛進的輝煌歲月,還是艱辛探索中遭遇坎坷的曲折年代,無論是在意氣風發的中青年時期,還是到了沉穩大氣的壯年和深刻睿智的老年,他都一直堅守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教學的陣地上,在時代風雲(yun) 變幻中播撒馬克思主義(yi) 真理的火種,成就斐然、桃李芳芳。

  從(cong) 1950年以來的數十年間,他以“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作為(wei) 研究方向,致力於(yu) 更有針對性和現實性地研究和思考特定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的重大理論與(yu) 實踐問題,發表了一係列有較大學術和社會(hui) 影響的理論成果。他撰寫(xie) 了《時代風雲(yun) 變幻中的馬克思主義(yi) 》等大量關(guan) 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尤其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和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研究方麵的學術著述,他的《試論我們(men) 時代在20世紀發展的主旋律》《千難起步萬(wan) 險征途——試論馬克思恩格斯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發生論的雙要題》《嘲弄曆史者,必定為(wei) 曆史所嘲弄》等文章,從(cong) 標題到內(nei) 容,無不觀點鮮明、語言犀利,提出了許多有創見的學術論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風格,體(ti) 現出一個(ge) 馬克思主義(yi) 者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無畏的責任擔當。

  他長期站在教書(shu) 育人的第一線,三尺講台、無悔人生,把培養(yang) 更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yi) 者作為(wei) 畢生職責。他先後講授過“馬克思主義(yi) 基礎”“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原理”“馬克思主義(yi) 政治學”“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史”“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以及“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當代社會(hui) 思潮”等多門課程。作為(wei)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專(zhuan) 業(ye)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與(yu) 思想政治教育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生導師,他先後培育出42名博士。

  這就是他——中國人民大學終身名譽教授、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家許征帆一生的足跡。

  治 學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1950年10月3日,新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舉(ju) 行首次開學典禮,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從(cong) 成立第一天起就有著強大而獨特的紅色基因,成為(wei) 我國培養(yang)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畢業(ye) 於(yu) 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yi) 基礎研究生班的許征帆,把研究和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作為(wei) 畢生事業(ye) ,成為(wei) 一代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大家。

  我本人有幸成為(wei) 許征帆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而讓我決(jue) 心報考許老師博士生的一個(ge) 重要機緣,就是拜讀了許老師在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專(zhuan) 著《時代風雲(yun) 變幻中的馬克思主義(yi) 》。對於(yu) 馬克思主義(yi) 麵臨(lin) 的各種挑戰和現實問題,這本書(shu) 表現出了對馬克思主義(yi) 的堅定信念,立場鮮明、分析犀利,見解獨到深刻,文字充滿激情和感染力,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在以後跟隨許老師學習(xi) 的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到他這種獨特而鮮明的治學特點。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信仰與(yu) 嚴(yan) 謹的學術理性的統一。在師從(cong) 許老師學習(xi) 時,他多次要求我們(men) :作為(wei) 一個(ge) 馬克思主義(yi) 研究者,決(jue) 不能隻從(cong) 學術興(xing) 趣出發,而要時刻牢記我們(men) 的職責,是為(wei) 了學習(xi) 、宣傳(chuan) 、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是為(wei) 了堅持和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而這種堅定的信仰,恰恰來自對馬克思主義(yi) 內(nei) 在真理性和科學性的把握。許老師常說,我們(men) 要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yi) :首先是因為(wei) “理直”——從(cong) 符合事物發展的內(nei) 在規律、符合曆史發展的客觀演變、經受得住實踐檢驗等方麵來認識和體(ti) 悟馬克思主義(yi) ;於(yu) 是,我們(men) 也就一定能夠做到“氣壯”——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做一名自覺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的“播火者”。尤為(wei)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許老師經常告誡我們(men) ,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不能隻是在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迅猛發展的時候,更要在社會(hui) 主義(yi) 經曆困難、遭受挫折的曆史條件下矢誌不渝。人類曆史上任何一個(ge) 新製度代替舊製度,從(cong) 來都要經曆曲折而艱難的曆史過程。“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們(men) 一定要有信心、有定力,在不懈奮鬥中不斷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的發展。

  堅持鮮明的問題意識,實現“問題中的研究”和“研究中的問題”的統一。在馬克思主義(yi) 視域下,任何科學研究包括社會(hui) 科學,從(cong) 根本上講都是為(wei) 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在內(nei) 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意識是一切科學研究的起點和歸宿。因此,許老師認為(wei) ,寫(xie) 任何學術論文,首要前提是要明確所研究的問題。在擬定文章的寫(xie) 作提綱前,一定要先擬定好研究提綱,從(cong) 問題出發更深層次地發掘出新的問題、做出新的回答。並且,所研究的問題一定要是“真”問題——即做到事實之真與(yu) 價(jia) 值之真的統一。所謂事實之“真”,是指研究成果能夠在深層次上揭示事物內(nei) 在的本質聯係,客觀反映事物的整體(ti) 狀況,並能準確預見事物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所謂價(jia) 值之“真”,則是指研究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呈現出鮮明的價(jia) 值導向。譬如,許老師從(cong) 為(wei) 什麽(me) “隻有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發展中國”這兩(liang) 個(ge) 重大命題出發,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新實踐中又引申出: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才能有效地拯救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才能徹底地改造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才能高效地發展中國,從(cong) 而把對這兩(liang) 個(ge) 重大命題的研究引向深入。

  從(cong) 他身上,我知道了什麽(me) 是敢於(yu) 突破、勇於(yu) 創新,知道了怎樣直麵馬克思主義(yi) 麵臨(lin) 的種種時代挑戰。熟悉馬克思主義(yi) 學說史的人都知道,無產(chan) 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yi) 具有三個(ge) 組成部分的重要觀點。許老師則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當然可以分別從(cong) 三個(ge) 主要組成部分做專(zhuan) 門的研究,但更應該從(cong) 整體(ti) 上去把握這一理論的科學體(ti) 係和思想實質。許老師正是以這一視角係統地分析和研究馬克思主義(yi) 的創作主體(ti) 、階級屬性、基本內(nei) 容、理論特征、創新機製、發展曆程、曆史命運等,綜合多個(ge) 方麵對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作出新的闡述。許老師是最先係統研究“時代”命題的國內(nei) 學者,他高度重視從(cong) 時代發展的客觀曆史進程中發掘出馬克思主義(yi) 最具生命力的觀點並對其作出新的時代闡釋。他認為(wei) ,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最根本的是要把握規律,隻有深刻認識、科學運用這些規律,我們(men) 才能不斷取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突破和勝利。許老師受鄧小平“一國兩(liang) 製”提法的啟發,提出了“一球兩(liang) 製”的觀點。他認為(wei) ,當今世界,資本主義(yi) 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是兩(liang) 種最具典型意義(yi) 和複雜性質的社會(hui) 製度,這兩(liang) 種製度長期並存將是相當一段時間內(nei) 的常態,必須基於(yu) 這一現實來研究問題,尋找對策。

  閱讀他的著作,我熟悉了他鮮活、激昂的“許氏”寫(xie) 作風格。好的內(nei) 容,需要有好的形式去體(ti) 現。尤其是本身具有強烈理論性的馬克思主義(yi) ,要為(wei) 大眾(zhong) 所接受、所認同,更需要有深入淺出、富於(yu) 感染力的文字表達。許老師早年跟隨巴人、高雲(yun) 覽的學習(xi) 經曆,以及他擔任革命報紙特約記者的實踐鍛煉,培養(yang) 出他敏銳獨到的觀察和思維能力,也鍛造出他紮實細膩的文字功底。從(cong) 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教學後,他通過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並進而把握其立場、觀點和方法,讓他的文字表達有了更深的思想內(nei) 涵,又通過他的文字讓這種思想的深刻性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此造就了許征帆式的獨特文字風格——既有馬克思主義(yi) 者堅定的政治立場和研究方法,又有記者般敏銳的信息抓取能力和統籌文字的意識,還有小說家一般活潑利落的文字和通透的說理,從(cong) 而使文章讀起來不但不晦澀乏味,反倒是字裏行間充滿跳躍的激情、鮮明的觀點、娓娓道來的說理,引發讀者的興(xing) 趣和更進一步的思考。譬如,在一篇文章中,許老師這樣闡述馬克思學說是如何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及同時代人一切科學成果的精華:“正是這個(ge) 偉(wei) 大的學說在‘刷洗’古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澡盆時,分清了洗澡水和胖娃娃,倒掉已經髒了的洗澡水,抱出洗淨了的胖娃娃並將其養(yang) 育成人。用學術味更濃一點的語言講,這叫作:批判地消除其形式,科學地拯救其內(nei) 容,恢複他的革命的方麵。”類似的文字表達在許老師的著述中數不勝數,留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育 人

  在70多年的職業(ye) 生涯中,許征帆教授在校內(nei) 外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所有這些崗位有一個(ge) 共同點,就是都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許老師對我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事業(ye) 的貢獻,不僅(jin) 在於(yu) 他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領域有諸多建樹,而且在於(yu) 他為(wei) 培養(yang)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人才殫精竭慮,作出了卓越貢獻。

  嘔心瀝血平生事,吐盡芳華育新人。在致力於(yu)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的同時,許老師把培育更多青年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人才作為(wei) 一生的使命,他時刻在關(guan) 注和思索我國馬克思主義(yi) 教育的發展,呼籲社會(hui) 重視馬克思主義(yi) 教育。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就發表了《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不可忽視》的署名文章。文章剖析了一段時間內(nei) 我國馬克思主義(yi) 教育受到種種非難的深層次原因,針鋒相對地對當時頗有市場的馬克思主義(yi) “過時論”、曆史虛無主義(yi) 等錯誤思潮進行堅決(jue) 批判。許老師鮮明地提出,高校應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的重要陣地,他說:“曆史既然肯定了馬克思主義(yi) 在我們(men) 社會(hui) 主義(yi) 共和國作為(wei) 指導思想的地位,那麽(me) 順應曆史的要求也應把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提到應有的高度。這絕非爭(zheng) 學派地位高低的門戶之見。對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主義(yi) 、共產(chan) 主義(yi) 大業(ye) 來說,這是為(wei) 造就年輕的馬克思主義(yi) 者、為(wei) 造就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人才、為(wei) 造就共產(chan) 主義(yi) 事業(ye) 接班人打基礎的需要。”今天讀來,這些文字無疑是非常具有遠見的。基於(yu) 此,許老師積極參與(yu) 了高校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教材的建設,他受國家教委委托,擔任《馬克思主義(yi) 原理》等教材的編寫(xie) 組召集人和統稿、定稿人,主持編寫(xie) 了《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理論與(yu) 實踐教學要點(修訂試用本)》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等專(zhuan) 業(ye) 教材。作為(wei) 《教學與(yu) 研究》雜誌的總編輯,他多次強調突出理論教學特色是《教學與(yu) 研究》生命力所在,這種定位使得這本雜誌至今仍頗具影響力。

  長育人才今久矣,行看中選盡英豪。許老師常說一句話:“作為(wei) 老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學生超過老師。”為(wei) 此,他傾(qing) 盡心血將畢生所學教給他的每一個(ge) 學生,他們(men) 中的許多人今天已成長為(wei) 我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研究和教育的中堅力量。薑輝、秦宣、劉建軍(jun) 、辛向陽等一大批馬克思主義(yi) 研究和教學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都是許老師培養(yang) 的博士研究生。他們(men) 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固然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奮鬥,但也與(yu) 許老師的諄諄教誨和精心指導密不可分。

  許老師在育人實踐中,始終篤守一個(ge) 最基本的原則:馬克思主義(yi) 教育者必須首先讓自己成為(wei)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yi) 者,對馬克思主義(yi) 真信、真懂、真用、真教。他曾說,搞好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貴在真心實意,貴在紮紮實實,貴在堅持不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建立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信仰,對馬克思主義(yi) 不但要有高度的理性認同,還要有真摯的情感共鳴,有強烈的事業(ye) 心、責任感和自豪感。他提出,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工作者要甘於(yu) 寂寞,要自覺地做一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勝利進軍(jun) 的鋪路石。在授課時,教師應“用引導的方法同學生一道弄清楚究竟什麽(me) 是馬克思主義(yi) ”,避免那種“簡單地讓學生從(cong) 定義(yi) 出發,去死記硬背什麽(me)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做法”,“否則會(hui) 敗壞精神胃口,引起抵觸反感”;應“把馬克思主義(yi) 放在社會(hui) 曆史的,特別是人類思想史的長河中加以考察”;“要在馬克思主義(yi) 的發展進程中去把握究竟什麽(me) 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問題”。他特別反對“那種為(wei) 了博得廉價(jia) 掌聲而遷就學生的某些錯誤的思想情緒的任何表現”。凡是上過許老師課的學生,都會(hui) 感到他的講授充滿正能量,同時又鮮活生動、入情入理。如今,許老師當年的很多學生都活躍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講台上,同樣得到學生的喜愛和歡迎,就根源於(yu) 恩師的為(wei) 人師表。

  惟子窮探到本源,深究經典求本真。在教學實踐中,許老師的一個(ge) 顯著特點就是注重學習(xi) 原著、講求方法、重在聯係實際。許老師要求學生一定要克服困難,認真攻讀馬克思主義(yi) 經典原著。他說:“我建議年輕人,尤其搞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閱讀視野要寬廣些,要認真攻讀馬克思主義(yi) 的名著,聯係新實際加深理解,也應該讀讀西方學者研究資本主義(yi) 、評論社會(hui) 主義(yi) 的著作,閱讀時應有甄別意識,批判地吸收,在實事求是地了解資本主義(yi) 的基礎上來加深對社會(hui) 主義(yi) 的理解。”我本人對此有深切的感受。許老師講課,對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信手拈來,但又絕不是簡單地引用,而總是能夠發掘其深刻內(nei) 涵、分析時代背景、講清曆史脈絡、結合當前實際加以歸納總結,其學科底蘊之深、聯係實際能力之強,讓我領略了什麽(me) 叫“高山仰止”。許老師當年在經典閱讀上對我的嚴(yan) 格要求,讓我在後來的研究和教學中受益匪淺。許老師還特別強調,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還應該講究方法,要站在人類曆史的高度,結合世界、國家和社會(hui) 的新情況、新事物和新動向,在結合中加深領會(hui) ,訓練應用的基本功,提高理論素養(yang) 、政治覺悟和實踐能力,做到理論與(yu) 實踐的統一。許老師告誡學生:“從(cong) 事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研究,不僅(jin) 要通讀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知曉國際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的風雲(yun) 變幻,還要熟諳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進程和國際意義(yi) ;隻有立足中國、心懷世界,才能在錯綜複雜中找到社會(hui) 發展規律。”對此,曾經的學生薑輝深有感觸:“在導師許征帆教授的指導下,我逐漸學會(hui) 用曆史的尺度觀察人類社會(hui) 發展。站在曆史唯物主義(yi) 的製高點上,低潮隻是曆史長河中的短暫一瞬,世界社會(hui) 主義(yi) 必將在曲折與(yu) 苦難中走向複興(xing) 。”

  做許老師的學生是幸福的。生活中的許老師既是良師也是益友。他為(wei) 人謙和樸素,談吐幽默風趣,對學生關(guan) 懷備至,充滿父親(qin) 一般的慈愛。我們(men) 與(yu) 許老師在一起,沒有距離感,常常心生親(qin) 近,從(cong) 老師的教誨中獲得教益、增添力量。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我國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事業(ye) 呈現出新局麵。2019年3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ui) 時指出,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yan) 、人格要正”的要求。以此對照許征帆老師的人生實踐,無疑是對這“六要”的最好詮釋。我們(men) 需要更多的像許老師這樣的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教育工作者,我們(men) 的隊伍和事業(ye) 一定會(hui) 越來越發展、越來越興(xing) 旺!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1日 11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