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電影”能成為流量密碼?
日前,電影《柳浪聞鶯》在全國公映。該片最大的看點在於(yu) 用較大的篇幅展示越劇文化,甚至有11段唱段、時長足有20分鍾。影片亮相後贏得了諸多好評,還入圍了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角逐金爵獎,引來了人們(men) 對戲曲片的新關(guan) 注。
近年來,這些“戲曲+電影”的藝術作品有了頗多新意,有的將傳(chuan) 統劇目搬上大銀幕再現經典,有的則在元素的打破與(yu) 融合中講述新故事,使傳(chuan) 統戲曲在新時代實現傳(chuan) 承創新、完成廣泛傳(chuan) 播,有了更大、更好的可能。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達成互動
將戲曲搬上電影銀幕的案例,在中國電影史上屢見不鮮。中國第一部電影就是京劇舞台藝術紀錄片《定軍(jun) 山》,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yu) 祝英台》,還有《花木蘭(lan) 》《紅樓夢》《白蛇傳(chuan) 》《五女拜壽》等膾炙人口的戲曲電影曾紅極一時。這說明,中國傳(chuan) 統戲曲與(yu) 電影有著濃濃的不解之緣。這些作品,堪稱我國戲曲藝術和電影藝術曆史上的瑰寶。
不過,受拍攝技術、時代藝術語言、觀眾(zhong) 欣賞習(xi) 慣等限製,相當數量的戲曲影片,重點是運用電影鏡頭記錄的功能。戲曲舞台的置景,程式化的表現手段,也在不少作品中做了最大化的保留和傳(chuan) 承。條框內(nei) 的戲曲片,似乎很難“放飛自我”。伴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數字技術等的廣泛運用,戲曲電影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闊。近幾年湧現的戲曲片中,舞台語言與(yu) 鏡頭語言能夠實現相交相融;表現形式可以不拘一格、獨特多樣;服、道、化方麵,以表達美成為(wei) 準則,減少了刻板要求;特效技術,在仙俠(xia) 、神話題材中,更是有了展開想象、盡情發揮的廣闊天地。現代化的創作手法,無疑給戲曲片賦予了新時代的、青春的氣息,也吸引了眾(zhong) 多熱愛傳(chuan) 統藝術的年輕擁躉。
《白蛇傳(chuan) ·情》就是一個(ge) 較為(wei) 成功的例證。它是我國首部4K全景聲粵劇電影,一經上映,便收獲了極高的口碑。某知名評分網站上有4萬(wan) 人給出評價(jia) ,平均值保持在8分。更令人驚訝的是,在以年輕人為(wei) 主要用戶的B站,《白蛇傳(chuan) ·情》的評分高達9.9分。“想拍給年輕的電影觀眾(zhong) 看”——電影導演張險峰曾設定的目標,已然實現。
迎合時代是發展的必然,戲曲乃至戲曲片也不例外。植生於(yu) 農(nong) 耕文化的戲曲藝術發展至今,麵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日趨複雜的文化語境、多元交錯的傳(chuan) 播形式,必然會(hui) 不適應,特別是年輕人看不懂、不買(mai) 賬,成為(wei) 其傳(chuan) 承前行的瓶頸。反過來看,這也不斷倒逼進行各種嚐試與(yu) 突破。比如,新編戲的大量湧現,小劇場劇目的創作探索,清音會(hui) 、融合舞等舞台形式的驚豔亮相等。戲曲電影也是如此,整體(ti) 轉化戲曲文本,電影故事做戲曲化呈現,吸納戲曲元素為(wei) 影片補充增色……這些都是在盡力消解自我的不適應、觀眾(zhong) 的不買(mai) 賬。而多媒體(ti) 數字化的應用,還讓這種改變由被動走向主動。“有了技術的加持,戲曲電影在守正與(yu) 創新上似乎不再那麽(me) 難以抉擇。例如,戲曲是寫(xie) 意的藝術,電影則更趨向在敘事上營造真實感。倘若還是‘記錄’性地整體(ti) 轉化,兩(liang) 者極難平衡。在《白蛇傳(chuan) ·情》中,虛實搭配得毫不違和。整個(ge) 電影猶如中國古代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將東(dong) 方意境呈現得淋漓盡致。全片高潮‘水漫金山’運用動態特效,將滔天巨浪不可阻擋的逼人氣魄展現在觀眾(zhong) 眼前,特效堪比好萊塢災難大片。在橋段上,影片的改動也頗顯勇氣,去除了傳(chuan) 統唱段中白娘子踢槍的經典片段,轉而用特效來營造壓迫感;在配樂(le) 的使用上,影片保留古音古調,重新使用管弦音樂(le) 編曲,不但沒有突兀,反而更容易讓年輕觀眾(zhong) 接受。這讓我們(men) 進一步確信,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互動,可以在現代技術的促進下,在戲曲電影裏達成。”影評人鄭驕陽表示。
小劇種的新作為(wei)
從(cong) 曆史的維度看,中國電影的誕生和早期發展,曾自覺不自覺地借助戲曲的火爆人氣成功引流,從(cong) 文明戲走向大眾(zhong) 文化。即便到了20世紀90年代,取材自京劇的《霸王別姬》獲得了戛納金棕櫚獎,取材自川劇的《變臉》獲得了金雞獎。時至今日,我們(men) 也欣喜地發現,日漸蓬勃的電影產(chan) 業(ye) ,在有形無形中,憑借其自身藝術特色、傳(chuan) 播特點,“反哺”戲曲藝術,促進這一門類的傳(chuan) 統文化展露新姿。從(cong) 小舞台走向大銀幕,對於(yu) 地方戲、小劇種,可能更加意義(yi) 非凡。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有的戲曲人已經在其間有所作為(wei) 。
不久前,蟠龍梆子戲曲電影《吳來朝》在濟南舉(ju) 辦了院線首映式。該片是根據今濟南市鋼城區顏莊街道的曆史名人吳來朝的坊間傳(chuan) 說和蟠龍梆子傳(chuan) 統劇目《吳封君》進行改編,運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蟠龍梆子的唱腔,展現出主人公為(wei) 助百姓滅茅救災變賣家產(chan) ,“舍小家顧大家”“隻為(wei) 百姓承諾、不為(wei) 官職所動”的勤政廉政事跡。
不論是戲曲還是取材,都稱得上足夠小眾(zhong) 的《吳來朝》,已經在海外贏得了不錯的口碑,不僅(jin) 入圍智利南錐體(ti) 國際電影節並獲提名,還提名荷蘭(lan) 、西班牙電影節最佳音樂(le) 片。
該片導演、蟠龍梆子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韓克說,進行電影創作,更多的是為(wei) 了讓這個(ge) 劇種活下去。蟠龍梆子是距今300多年的傳(chuan) 統戲曲劇種,和其他地方小劇種一樣,也麵臨(lin) 著衰亡危機,小型演出和廟會(hui) 的收入難以為(wei) 繼,到了第七代,傳(chuan) 承人僅(jin) 剩下6位,身體(ti) 條件允許上台表演的隻有兩(liang) 三人。韓克為(wei) 此策劃過“學蟠龍梆子拿萬(wan) 元大獎”賽,但高難度的演唱技巧讓許多人望而生怯。到頭來,活動竟無一人報名。麵對現實壓力,韓克轉變思維,創立了影視公司,導演拍攝了《土豪爹的婚事》《養(yang) 老榜風波》《十五的月亮》《俺不是貧困戶》等一係列微電影,引起了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關(guan) 注,劇團也因此名聲大振。他又將影視公司的收入重新投入劇團,漸漸地劇團規模不斷擴充,設施設備日趨現代化,平均每年文化下鄉(xiang) 100餘(yu) 場次,受到萊蕪當地人的廣泛喜愛。“我們(men) 想繼續走這個(ge) 路子,目標是3年完成5部戲曲電影。”他說,如今另一部蟠龍梆子戲曲電影《公心書(shu) 記》(暫名)全劇音樂(le) 錄製工作已經完畢,以打擊山砂盜挖的案例為(wei) 元素的《崖上人》已正式開機。
“蟠龍梆子打造了一個(ge) 樣板。”鄭驕陽認為(wei) ,成功之處在於(yu) 小劇種本地人、本地事兒(er) 、本地戲這三大優(you) 勢在電影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作品在特定受眾(zhong) 麵前,呈現出天然的親(qin) 近感。《吳來朝》中,采用的是實景拍攝,鏡頭下的蟠龍梆子,表現力強,也更加靈活自由。高清攝像技術,還能通過機位和景別的改變,令觀眾(zhong) 變換角度看戲,細品演員的表情、身形、步法,順暢的轉場、蒙太奇的剪輯,也能把劇情道明、戲詞唱清,大大降低了觀看門檻,便於(yu) 觀眾(zhong) 理解與(yu) 接受。這都極大拓展了地方小劇種在當下的傳(chuan) 承發展空間。
不一定是流量密碼
伴隨著國潮風的湧起,出圈操作盛行,當下還有一種聲音認為(wei) :戲曲+電影,這個(ge) CP一定就是流量密碼。
果真如此嗎?仍有許多人對此持謹慎樂(le) 觀的態度。“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戲曲電影曾撐起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據統計,截至1958年,戲曲電影的觀影人次超過4億(yi) ;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戲曲電影《白蛇傳(chuan) 》曾座無虛席,萬(wan) 人空巷,觀影人次達到7億(yi) 。即便《白蛇傳(chuan) ·情》以口碑帶動觀影,但票房與(yu) 同期上映的《速度與(yu) 激情9》近14億(yi) 元的國內(nei) 票房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鄭驕陽說。
對於(yu) 戲曲電影“牆內(nei) 開花牆外香”的境況,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要冷靜對待。“我們(men) 絕不否認獲獎作品的水準和吸引力。但客觀來看,中國戲曲電影相較於(yu) 歐美的電影藝術創作,本就是民族性明顯的、特立獨行的存在,在國際電影節所獲獎項不少都存在於(yu) 獨立單元或是特別獎項,亮相的多是主辦方刻意策劃的特展。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打開了對外傳(chuan) 播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通途,但並不代表它們(men) 就能夠贏得國內(nei) 市場和關(guan) 注。”
商業(ye) 電影帶來的感官刺激吸引了無數觀眾(zhong) ,也慣壞了觀眾(zhong) 的口味,相比之下,含蓄內(nei) 斂、節奏相對緩慢的戲曲電影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所以,要讓戲曲、戲曲電影得到更好的發展,先得營造更好的大環境。”山東(dong) 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朱秀清表示。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要激勵戲曲電影不斷進行創新性嚐試,除了《關(guan) 於(yu) 戲曲傳(chuan) 承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京劇電影工程”等鼓勵措施,未來戲曲電影還可以在政策的支持下,實行電影票價(jia) 減免;或采取在影院進行“長線放映”,深入社區學校進行“加寬放映”,改善戲曲電影的生存狀況。“無論是傳(chuan) 承還是搶救,應該找準方式和方法。戲曲的傳(chuan) 承需要年輕一代,那就去尋找年輕人真正喜歡的傳(chuan) 播方式和傳(chuan) 播媒介。”朱秀清說。戲曲電影需要追隨時代的腳步,通過3D技術、虛擬現實、AR和VR技術製造臨(lin) 場感,讓電影藝術和戲劇藝術做到更好的交融,彼此成就。戲劇電影也需契合當代年輕人的口味,在對經典劇目的改編上大膽創新,做到精致化、時髦化。
但這都得是在進一步凸顯戲劇藝術“雅”的基礎上進行,不能讓戲曲電影淪為(wei) 商業(ye) 工具。2019年上映的國產(chan) 恐怖片《道具師》融入了川劇元素,拉滿了觀眾(zhong) 的期待值,但事實上創意是足夠了,無奈作品水平極度有限,上映後迅速“撲街”,該片豆瓣短評差評率79%,淘票票差評率78%,貓眼電影差評率79%。“倘若一味追逐娛樂(le) 化、重口味,卻將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丟(diu) 棄,那麽(me) 對戲曲IP、戲曲電影都將造成不可逆的傷(shang) 害。”鄭驕陽如是說。田可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