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高質量就業保障“穩得住、能致富”

發布時間:2022-03-28 14:3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薑友文(貴州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貴州綠色發展戰略高端智庫研究員)

  易地搬遷,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ye) ”實現“拔窮根”,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搬遷群眾(zhong) 的脫貧發展問題。“十三五”期間,我國960多萬(wan) 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全部喬(qiao) 遷新居;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er) 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wan) 多所、養(yang) 老服務設施3400餘(yu) 個(ge) 、文化活動場所4萬(wan) 餘(yu) 個(ge) 。可以說,易地搬遷讓老年人更加幸福,讓年輕人更有希望,讓少年兒(er) 童更加陽光。

  易地搬遷不僅(jin) 是千萬(wan) 貧困群眾(zhong) 在地理位置上的遷移,更是生產(chan) 生活方式的重建、城鄉(xiang) 格局的重構和社會(hui) 關(guan) 係的重塑。對搬遷群眾(zhong) 來講,樂(le) 業(ye) 才能安居。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解決(jue) 好就業(ye) 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

  就業(ye) 關(guan) 係搬遷群眾(zhong) 的長遠生計,關(guan) 係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是易地搬遷後續扶持的關(guan) 鍵所在。然而,易地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大都呈現兩(liang) 個(ge) 鮮明特點。一是就業(ye) 質量不高。一些剛剛進城的搬遷群眾(zhong) ,對生活環境不熟悉,技術技能水平不匹配,就業(ye) 麵臨(lin) 一定難度。二是就業(ye) 穩定性不強。部分搬遷群眾(zhong) 職業(ye) 認知和職業(ye) 規劃等偏弱。“十四五”時期,為(wei)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應繼續加大搬遷群眾(zhong) 產(chan) 業(ye) 就業(ye) 幫扶力度,讓搬遷群眾(zhong) 在共同富裕路上繼續奔跑。

  以務實管用的職業(ye) 技能培訓提升搬遷群眾(zhong) 人力資本積累水平。首先,建立應用性強的分類培訓機製,通過差異化培訓,快速提高搬遷群眾(zhong) 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對靠近工業(ye) 園區、旅遊景區等的搬遷群眾(zhong) ,可開展以從(cong) 事企業(ye) 工作為(wei) 導向的“訂單式”或“定向式”職業(ye) 技能培訓;對農(nong) 業(ye) 安置的搬遷群眾(zhong) ,可根據當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資源和農(nong) 產(chan) 品特色,開展蔬菜大棚種植技術、特色養(yang) 殖業(ye) 技能、特色水果種植技術等相關(guan) 培訓,實現“傳(chuan) 統農(nong) 民”向“職業(ye) 農(nong) 民”轉變。例如,《國務院關(guan) 於(yu) 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強調,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支持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開展勞動技能培訓,加大勞務輸出和就地就近就業(ye) 支持力度,拓寬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渠道。其次,精準做實搬遷群眾(zhong) 基礎信息台賬,動態掌握搬遷群眾(zhong) 家庭成員基本信息,摸清不同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願望、就業(ye) 願景、創業(ye) 扶持需求、薪酬期望等基礎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再次,聯動企業(ye) 、社區、社會(hui) 組織,對就近就業(ye) 群眾(zhong) ,采用“政府搭台,企業(ye) 唱戲”的辦法,通過用工企業(ye) 派技術人員到第三方組織進行專(zhuan) 門培訓或者“幹中學”的辦法提升群眾(zhong) 就業(ye) 能力;對於(yu) 外出務工群眾(zhong) ,還可加強刺繡、蠟染、育嬰員等培訓,推動其從(cong) 體(ti) 力型勞動者向技能型勞動者轉變。

  加強社區建設,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增強搬遷群眾(zhong) 的融入感和歸屬感。搬遷群眾(zhong) 進入新的居住地,大部分原有的社會(hui) 關(guan) 係網絡被打破,利用新的社會(hui) 網絡或社會(hui) 結構中成員身份獲得較好工作機會(hui) 和較高工作收入的概率較低。對此,應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作用,幫助搬遷群眾(zhong) 實現“身份適應”,加強安置社區組織和服務體(ti) 係建設,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盡快融入新環境。同時,激勵搬遷群眾(zhong) 主動融入新生活,激發其自我發展的內(nei) 在潛力和動力。此外,應不斷完善信息發布平台,及時發布涉及各種專(zhuan) 業(ye) 技能的崗位需求信息,拓展搬遷群眾(zhong) 在新型社會(hui) 網絡關(guan) 係中獲得信息的渠道,提升他們(men) 勞動致富的信心。

  把發展生產(chan) 和促進就業(ye) 結合起來,以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保護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及風貌。大力引導支持脫貧群眾(zhong) 發展養(yang) 殖業(ye) 和蔬菜種植等特色產(chan) 業(ye) ,壯大集體(ti) 經濟,延長產(chan) 業(ye) 鏈,提高抗風險能力;因地製宜,興(xing) 辦扶貧車間項目,向困難群眾(zhong) 傾(qing) 斜,使脫貧群眾(zhong) 在實現就業(ye) 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勞動技能、增加收入。在增加就業(ye) 機會(hui) 過程中,應重點發展民族、鄉(xiang) 村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加強民族傳(chuan) 統手工藝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打造民族文化創意產(chan) 品和旅遊商品品牌。定期舉(ju) 辦各種豐(feng) 富多彩的文體(ti) 活動,特別是各類民族文化活動表演,搭建起搬遷群眾(zhong) 交流平台,營造開放包容的社區文化,在文化交融中持續增加搬遷群眾(zhong) 的心理慰藉與(yu) 生活希冀。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萬(wan) 瑪加、王雯靜、楊玨、王冰雅、宋喜群、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伏沼竹)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