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發瘋文學”網絡走紅 紅學家:年輕人也需要引導
林黛玉 “發瘋文學”網絡走紅 紅學家:這一現象可能是經典傳(chuan) 播中的一個(ge) 痕跡 年輕人也需要更多文學引導
“橫豎就拿那麽(me) 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林黛玉發瘋文學”近來走紅,截至3月30日下午4時,在微博擁有1.5億(yi) 閱讀量和1.3萬(wan) 討論次數;在視頻平台,“男版林黛玉發瘋文學文案”、“林黛玉發瘋語錄剪輯”等話題,更是激發了網友們(men) 的創作與(yu) 模仿欲望。
對於(yu) 這一現象,長期研究網絡語境下紅學傳(chuan) 播文化的中國紅樓夢學會(hui) 理事夏曉寧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方式沒有什麽(me) 不好。至於(yu) 網友為(wei) 何會(hui) 選擇林黛玉,夏曉寧認為(wei) ,這個(ge) 人物更能引起現代讀者的興(xing) 趣,她自我、真性情、有才情。“大部分網友都還是出於(yu) 喜歡她的這種語言體(ti) 方式,覺得可愛、有趣、真實、過癮,其實這也是爽文在社交話語中的一種體(ti) 現,符合當下年輕人想懟人還想懟得特別、懟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
“我大抵是熬不過這一天了,單單等你的消息就心煩。”
“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絆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
現象
剪輯懟人短視頻製作經典語錄海報
網友將“林懟懟”推上熱搜
北青報記者在微博上注意到,有網友將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裏林黛玉懟人的幾段劇情剪輯成一個(ge) 短視頻。比如,周瑞家的給林黛玉來送花,林黛玉問,“是單給我一個(ge) 人的,還是別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答,“各位都有了,這兩(liang) 支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冷笑一聲,“哼,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來的不會(hui) 給我!”還有林黛玉到了薛寶釵屋裏,看到賈寶玉也在這裏,便說,“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間錯開來不至於(yu) 太冷落,也不至於(yu) 太熱鬧,姐姐(薛寶釵)怎麽(me) 反而不明白這意思?”另有林黛玉調侃史湘雲(yun) 的,“偏是咬舌子愛說話,連個(ge) 二哥哥也不會(hui) 叫,就是愛哥哥愛哥哥的”……
此短視頻有1.5萬(wan) 人次點讚,724人次轉發,有557條跟帖評論。網友“天涯N0N0”引用《紅樓夢》裏林黛玉的話語,“我哪裏比得了她們(men) ,什麽(me) 金啊玉的,我不過隻是草木人罷了”;網友“輕羅扇z”則引用薛寶釵的話,“這顰丫頭(林黛玉)一張嘴,真真是叫人愛也不是恨也不是”;網友“小小熱水瓶”則評論稱,“沒辦法,拿到現在叫傲嬌,叫作,雖然作,但寧為(wei) 玉碎不為(wei) 瓦全的倔強,通透,才氣,勁兒(er) 勁兒(er) 的,叫人很難不愛,有時候還覺得寶玉配不上她呢!”
北青報記者還注意到,另有網友把《紅樓夢》裏林黛玉的一些俏皮話和懟人的話挑選出來製作成經典語錄海報,還有的給她取了“林懟懟”的外號。甚至有網友還結合當下一些年輕人學曆內(nei) 卷、職場躺平的心態,對這原著裏的語句又進行了當下生活化的解讀和修改,比如,“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我大抵是熬不過這一天了,單單等你的消息就心煩”;“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絆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你瞧,又開始畫餅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了”;“橫豎就拿那麽(me) 一點工資,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等等。
點評
林黛玉自我有真性情有才情
其話語符合當下年輕人文化心理
針對林黛玉“發瘋文學”上熱搜這一網絡現象,北青報記者采訪了長期研究網絡語境下紅學傳(chuan) 播文化的中國紅樓夢學會(hui) 理事、遼陽市紅學會(hui) 秘書(shu) 長夏曉寧。
在去年7月底於(yu) 北京香山飯店舉(ju) 辦的“紀念新紅學100周年”學術論壇會(hui) 議上,夏曉寧曾以《新媒體(ti) 時代〈紅樓夢〉文化傳(chuan) 播元素傳(chuan) 播初探》為(wei) 題,探討了尋找經典讀本與(yu) 當下受眾(zhong) 的銜接渠道,嚐試以經典文化元素傳(chuan) 播調動年輕人回到文本閱讀的興(xing) 趣,使《紅樓夢》在新時代仍然以活的經典的方式存在,並以此重新建構《紅樓夢》的影響力,將這部經典名著的文化元素傳(chuan) 遞給新一代人群,成為(wei) 我們(men) 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和審美態度。
在夏曉寧看來,網友將林黛玉“發瘋文學”推上熱搜這種方式沒有什麽(me) 不好。之所以網絡流傳(chuan) 更多的是林黛玉,網絡文學創作有很多也以林黛玉為(wei) 主,是因為(wei) 這個(ge) 人物更能引起現代讀者的興(xing) 趣,她自我、真性情、有才情,而且熱搜上不止一次提到黛玉,包括一些黛玉體(ti) 小視頻。
“網絡的本質屬性更傾(qing) 向社交平台,林黛玉‘發瘋文學’上熱搜且閱讀量過億(yi) 說明關(guan) 注的人多。而眾(zhong) 說不一,說明有人在討論。大部分都還是出於(yu) 喜歡她的這種語言體(ti) 方式,覺得可愛、有趣、真實、過癮。”夏曉寧稱,這其實也是爽文在社交話語中的一種體(ti) 現,符合當下年輕人想懟人還想懟得特別、懟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隻有被傳(chuan) 播被喜歡,才會(hui) 有更多的人去關(guan) 注,反過來,更多的關(guan) 注就會(hui) 吸引更多的人去回歸到文本閱讀,吸引更多的人去關(guan) 注林黛玉這個(ge) 人物和《紅樓夢》這本書(shu) 。
延伸
年輕人二度創作在平淡生活中找樂(le) 趣
“發瘋文學”會(hui) 成經典流傳(chuan) 的一個(ge) 痕跡
對於(yu) 網友結合當下一些年輕人的職場情感生活狀態,對這原著裏的林黛玉的語句又進行了當下生活化的解讀和修改,夏曉寧表示,網絡上確實很多年輕人在原話的基礎上二度創作,這種創作就是網絡屬性,“我個(ge) 人認為(wei) 年輕人可能是想通過這些話來表達自己有才情有文化,且用這樣的話語方式在平淡的生活中自找樂(le) 趣,說不上無奈或是宣泄。”
夏曉寧稱,也看到有人怕將來提到《紅樓夢》、提到林黛玉的時候會(hui) 以為(wei) 林黛玉文學就是發瘋文學,其實不用怕,在將來的年代裏這可能會(hui) 成為(wei) 紅樓夢經典流傳(chuan) 過程中的一個(ge) 現象,是經典流傳(chuan) 過程中的一個(ge) 痕跡。
此外,有人質疑網友將林黛玉懟人的話語單獨挑出來搞成經典語錄,而不看這些話語在原著裏的語境,有斷章取義(yi) 之嫌。對此,夏曉寧認為(wei) ,讀書(shu) 總是能還原真相的,時間也能,而且文學經典能流傳(chuan) 百年的都沒有那麽(me) 脆弱。“我們(men) 這麽(me) 多年的文化教育結果也沒有那麽(me) 脆弱。隻要念過書(shu) ,一般都知道《紅樓夢》,了解林黛玉不止會(hui) 懟人。所以說斷章取義(yi) 倒也沒那麽(me) 嚴(yan) 重。”
在夏曉寧看來,新媒介技術的變化確實產(chan) 生遠離紙質閱讀這樣一個(ge) 趨勢,但盡管許多都被娛樂(le) 化,經典仍然還是經典,這個(ge) 不用擔心。經典隻有傳(chuan) 播了,才有價(jia) 值。
“其實有時候一曲笛音就會(hui) 有一段鄉(xiang) 愁,一個(ge) 林黛玉就會(hui) 想起一部《紅樓夢》。有人討論總歸是好事,雖然許多人看不上‘發瘋文學’這個(ge) 提法,認為(wei) 很渣,但具體(ti) 到話語裏麵並沒有大問題,且看且說且有趣吧。”夏曉寧坦言道,如果再有更多的文學引導,就更好了。 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統籌/劉江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