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小區被外賣騎手孤立:一堂市場經濟課

發布時間:2022-04-01 15:4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王子墨

  最近在鄭州某小區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疑因物業(ye) 與(yu) 一家外賣公司的騎手有矛盾,住戶訂的餐送不進小區,這讓住戶大吐苦水、直呼不便。

  矛盾的原因雙方各執一詞。據外賣騎手說:“之前我們(men) 有個(ge) 同事來小區送餐時,被小區保安關(guan) 進了地下室,說業(ye) 主丟(diu) 了東(dong) 西,不讓他走。我們(men) 都很氣憤,覺得受到了侮辱,並且決(jue) 定以後不再進這個(ge) 小區的門。其他同事寧可被差評也不進去。”而物業(ye) 則表示沒有這回事,但具體(ti) 什麽(me) 原因也沒給說法。

  不得不說,現在外賣確實快成為(wei) “剛需”了,讓騎手有了“抵製”小區的底氣。其實,這或許才是市場經濟的真相,市場經濟最重要的是契約,是雙方合意。隻要一方放棄契約,並願意付出代價(jia) ,比如業(ye) 績受損、被投訴、企業(ye) 美譽度降低等,那麽(me) 任何人都拿他沒有辦法。就是不送這個(ge) 小區,用戶能怎麽(me) 辦呢?

  當然,從(cong) 原則上講,消費者有很多權利,也不應當被歧視。但這種原則上的權利,卻會(hui) 有很多現實掣肘。如果成本急劇增高,讓提供商品與(yu) 服務事實上不太可能,那麽(me) “歧視”就是免不了的。在這則新聞裏,“騎手與(yu) 物業(ye) 的矛盾”就是最大的成本,如果無視這個(ge) 成本,一味高呼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原則,那就未免迂闊了。

  常見的輿論氛圍,是對商家百般挑剔,批判商家的種種作為(wei) 。沉浸在這種敘事空間裏,很多人或許也對市場經營者帶有某種俯視,覺得我們(men) 選擇某個(ge) 商品或服務都是一種“恩賜”;對於(yu) 商家賺了我們(men) 的錢,心裏覺得有點“不甘”,商家應該也必須接受消費者的一切審視。

  但這件事,說明了這些或許都是幻覺。市場經濟裏的平等,並不是一句空話,消費者依賴商家,未見得弱於(yu) 商家依賴消費者。我們(men) 之所以購買(mai) ,是因為(wei) 商家提供了我們(men) 自己不便或難以生產(chan) 的東(dong) 西。契約本身決(jue) 定了消費者和商家是對等的,不存在“虐他千萬(wan) 遍,待之如初戀”的童話。

  用更正式一點的說法,這個(ge) 小區其實構成了一個(ge) “營商環境”。隨著衝(chong) 突升級,這個(ge) 營商環境被破壞了。這件事也是以一種非常微觀的視角,說明營商環境為(wei) 什麽(me) 重要。那些平白生出的障礙,無視基本需求的管理方式,終究會(hui) 反作用到每個(ge) 人身上。生活在隔溫層,不給經濟聯係創造方便,最終會(hui) 帶來多大的麻煩,這個(ge) 小區從(cong) 物業(ye) 到住戶,應該都感受到了。

  有意思的是,外賣小哥這個(ge) 社會(hui) 觀感頗為(wei) 不錯的群體(ti) ,在這則新聞裏全都變臉了。他們(men) 不再有禮貌,也不再懼怕投訴,甚至敢掛用戶電話了,為(wei) 什麽(me) 反差這麽(me) 大?

  並不是他們(men) 人變了,而是經濟聯係斷了。孟德斯鳩有句話:有商業(ye) 的地方便有美德。人們(men) 有所求有所圖,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會(hui) 自發塑造人的行為(wei) 模式。一旦失去經濟聯係,人們(men) 的行為(wei) 也會(hui) 變得不可控、不可預料。所以,市場經濟才是黏合社會(hui) 的極佳方式,人與(yu) 人之間如果孤立無依,那麽(me) 以鄰為(wei) 壑、無所顧忌都是自然的了。

  希望這個(ge) 小區的矛盾可以早日解決(jue) ,住戶能夠隨心所欲地點外賣。這不是小事,人們(men) 沒法失去外賣,小小的外賣之中,也折射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社會(hui) 分工細化、各類勞動力比較優(you) 勢的重新區分,不是一句“不點就不點唄”能摒棄的。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