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人世間》後程滑坡 靠什麽讓觀眾留步

發布時間:2022-04-01 15:59: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原著黨(dang) 對58集《人世間》肯定是不滿的,但電視劇就是獨立文本,不問來處。《人世間》形成近年國產(chan) 劇收視高峰,說明中國電視劇一旦回歸現實主義(yi) 創作軌道、一旦抒寫(xie) 直通人心的中華傳(chuan) 統美德與(yu) 哲學光照的好人情懷、一旦遵循電視劇的戲劇美學傳(chuan) 統,觀眾(zhong) 就會(hui) 以最大的包容與(yu) 熱情去追隨,奉上熱淚與(yu) 好評,即便它存在諸多遺憾。

  小說《人世間》是梁曉聲基於(yu) 個(ge) 人史的普世創作,同名電視劇也是李路導演的作者表達,準確說是2021年的作者表達。給抗美援朝烈士後代分房、周楠見義(yi) 勇為(wei) 死於(yu) 美國、蘇聯航母給周秉義(yi) 機會(hui) 救活軍(jun) 工廠、馮(feng) 化成出走法國,劇中這些國際遠景符號都具有明顯傾(qing) 向。生於(yu) 長春的李路,將原著背景從(cong) 哈爾濱改到長春,切割了原著中更為(wei) 深遠的曆史背景與(yu) 社會(hui) 內(nei) 涵,將周秉昆清晰定位為(wei) 無文藝氣息的工人形象,熟悉的生活有利於(yu) 導演的藝術再現,也便於(yu) 建構周秉義(yi) 、周蓉與(yu) 周秉昆三兄妹形象的階層差異。

  《人世間》前20集確實好,成功奠定了全劇的總體(ti) 氣質,牢牢抓住觀眾(zhong) 匯聚成《人世間》的收視洪流,最後18集產(chan) 生了意料中的滑坡,但並未影響觀眾(zhong) 的總體(ti) 體(ti) 驗。盡管電視劇中很多主要角色的人物命運不如原著中在跌宕起伏間表現對時代的思辨深刻,但編導自圓其說,保證了電視劇獨立文本的相對完整。

  該劇的中部是一出青春的悲劇,圍繞周楠的短暫生命的最後時光展開。在得知自己身世的真相後,周楠與(yu) 表妹馮(feng) 玥青梅竹馬的親(qin) 情,成為(wei) 水到渠成的愛情,卻遭遇父輩的反對;駱士賓與(yu) 鄭娟的宿怨,秉昆、周蓉對於(yu) 鄭娟貞潔的維護,光字片成為(wei) 無形的道德審判者,他們(men) 成為(wei) 曆史與(yu) 社會(hui) 的威嚴(yan) 的注解。周楠與(yu) 馮(feng) 玥這對代表未來的戀人,與(yu) 這張龐大的曆史潛網抗爭(zheng) ,周楠的死是偶然,他與(yu) 馮(feng) 玥的幸福未來被扼殺是必然,如同鄭娟隻有在子亡夫危之刻才公示傷(shang) 疤,那張潛網最終破碎不堪。

  駱士賓的金錢帝國與(yu) 鄭娟、周秉昆的親(qin) 情王國的對抗,使得周楠選擇了自我奮鬥,在去美國的機場安檢處,周楠對駱士賓叫出了“爸”,他過安檢雙手舉(ju) 起不僅(jin) 是向血緣投誠,更是對父輩曆史鉤沉的釋懷與(yu) 放飛,體(ti) 現了年輕一代的道德寬度。周楠與(yu) 馮(feng) 玥的愛情戲格外動人,愛而不得的傷(shang) 痛,散發出青春理想主義(yi) 光芒。令人心碎的還有暗戀周秉昆的孫小寧,甚至拐走馮(feng) 化成的女詩人王紫對周蓉說她的本名叫王玉玲,這份坦然,不乏光澤,她倆(lia) 的抗爭(zheng) 與(yu) 抉擇都散發著愛的尊嚴(yan) 。

  該劇最後篇章放棄了寫(xie) 苦難破碎之心的修複,放棄了寫(xie) 代表曆史與(yu) 未來的兩(liang) 組人物各自裂痕的彌合,落筆在清官周秉義(yi) 的最後時光。其實光字片的拆遷,也是“以拆寫(xie) 合”的一次機會(hui) ,但編導又放棄了。戲劇事件的選擇流於(yu) 外在與(yu) 俗套,就難以抵達人物內(nei) 心深處。特別是將秉義(yi) 、秉昆這對親(qin) 兄弟作為(wei) 拆遷事件中的矛盾主要關(guan) 係來處理,很難形成具有超越戲劇障礙的觀眾(zhong) 期待,因為(wei) 我們(men) 的觀眾(zhong) 每天麵對的是自媒體(ti) 發布的同樣的社會(hui) 事件的分享,也曾對《人民的名義(yi) 》《掃黑風暴》這樣的電視劇的藝術真實所津津樂(le) 道,一旦官民衝(chong) 突或因果關(guan) 聯牽扯到血緣,這就對編導提出更高要求,顯然,《人世間》最後一筆還是低於(yu) 觀眾(zhong) 經驗累積的高度。周秉昆出獄後一言不合就出手的重複描寫(xie) ,人物塑造扁平簡化,給批評該劇爛尾的觀眾(zhong) 提供了論據。

  該劇後部處理最好的是探監周秉昆的數場戲,同一場景、同一行為(wei) ,不同人物探監展現出時光的變遷,信息廣度與(yu) 情感深度很豐(feng) 滿,符合電視劇室內(nei) 戲劇的基本美學規範。這種手法還頗得中國戲曲的敘事美學秘訣,越劇《梁祝》最著名的“十八相送”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邊走邊唱,把祝英台的春心風情、梁山伯的憨傻不解全唱透了;後來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性別真相,下山去祝英台家求親(qin) ,在相同的場景裏回味“十八相送”,這折“回十八”同樣是越劇經典唱段,情感抒發酣暢淋漓。台灣電視劇《想見你》《華燈初上》也有同樣的表現手法,於(yu) 簡約情節裏緊打慢唱,工筆白描刻畫人物。

  《人世間》後半部雖弱,仍能牢牢抓住觀眾(zhong) ,一是收視慣性,二是靠著宋春麗(li) 、隋俊波、徐鬆子、徐百惠等配角在有限的戲份中給出極為(wei) 精準的表演——這種表演是根植於(yu) 戲劇表演的日積月累,撐住了劇本的不足。

  其實,劇中對光字片年輕一代的生活選擇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令人遺憾。如果將馮(feng) 玥、周聰、牛牛還有趕超兒(er) 子、國慶兒(er) 子的戲放置前景,或許該劇最後部分會(hui) 有更為(wei) 開闊的時代生機,遠比周秉義(yi) 勸老戰友姚立鬆自首這樣不痛不癢的戲好。有《人民的名義(yi) 》這樣的戲在先,《人世間》選擇將清官周秉義(yi) 濃墨重彩表現,又將他置於(yu) 親(qin) 情與(yu) 鄰裏之情裏寫(xie) 清廉,使得最後戲劇動力與(yu) 情感張力貧弱,是被“美顏”的清官。

  可以說,《人世間》是電視劇現實主義(yi) 表現的一種溫暖樣本,有柔光,有祛斑,也有懸浮,虛焦之處也給觀眾(zhong) 留出了情感共鳴的認知廣場,特別是中年以上的觀眾(zhong) 都會(hui) 在該劇中找到熟悉的生活投射與(yu) 曆史回光。電視劇審美完成不僅(jin) 於(yu) 觀眾(zhong) 與(yu) 屏幕之間,更多靠非連續審美的社會(hui) 眾(zhong) 議空間。倫(lun) 理道德是最能激發這一空間的主題,很多強情節的電視劇,觀眾(zhong) 入戲難、評說參與(yu) 感弱,所以口碑與(yu) 收視率就不如同樣題材的倫(lun) 理敘事的電視劇。

  梁曉聲的《人世間》是厚實的,再過二十年,我們(men) 重讀原著中所寫(xie) 的中國五十年變遷,會(hui) 有新的曆史認知與(yu) 現實思辨,我相信,新一代的編劇導演,會(hui) 對梁曉聲的原著充滿改編影視的創作衝(chong) 動,因為(wei) 這五十年,值得我們(men) 一而再地深情回首。

  (文/楊勁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