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保護區防盜采盜撈 中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新條例今起施行
中新社北京4月1日電 (記者 應妮)除了陸上文物考古遺址外,中國還擁有眾(zhong) 多已知和尚未被發現的珍貴水下文物遺存和遺址。4月1日起,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開始施行。
《條例》是對中國水下文物保護事業(ye) 的專(zhuan) 項立法,最早於(yu) 1989年10月發布,至今已走過30餘(yu) 年曆程。在此期間,中國的社會(hui) 發展規模、國家權益需求、文物安全形勢尤其是水下考古事業(ye) 狀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依照《條例》規定,在水下文物分布較為(wei) 集中、需要整體(ti) 保護的水域,將會(hui) 逐步劃定公布為(wei) 水下文物保護區。
對此,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崔勇表示,以湖北丹江口水庫水下均州古城和山東(dong) 東(dong) 平湖須昌故城、清水石橋保護項目為(wei) 例,做水下調查時發現仍存在許多網具捕撈和網箱水產(chan) 養(yang) 殖,網具不但對水下文物破壞較大,同時對水下考古人員的安全也有巨大威脅,在劃定保護區後將為(wei) 水下文物保護工作掃清障礙。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建華介紹說,新修訂《條例》從(cong) 確保考古工作的主導性、安全性和科學性出發,將水下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活動申請主體(ti) 限定於(yu) 中方考古發掘資質單位,涉外考古合作主體(ti) 則限定於(yu) 有相應研究專(zhuan) 家和實際考古工作經曆的專(zhuan) 業(ye) 考古研究機構,而且考古工作取得的水下文物、標本以及考古記錄的原始資料,均歸中國所有。
據悉,截至目前,中國已發現確認241處不同類型的水下文化遺存(不含港澳台數據),以沉船為(wei) 主,還有水下石刻、古城址、碼頭錨地、動物化石和零散文物等不同遺存,時代跨越史前至近現代,出水了一大批船體(ti) 、碇石遺跡和陶瓷器、鐵器、金銀器、銅錢等不同類別的遺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