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牢汽車產業發展新機遇
作者:劉 瑾
近日,全球汽車信息平台MarkLines發布了2021年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數據,前20名中有12家中國汽車企業(ye) 。中國車企正成為(wei) 國際新能源汽車舞台的重要力量。
智能化和電動化變革為(wei) 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換道超車孕育出新機遇,特別是在國家創新戰略驅動下,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上半場實現良好開局。要在下半場繼續勝出,我們(men) 必須正視產(chan) 業(ye) 發展進程中麵臨(lin) 的種種困難和挑戰,立足自身實際,揚長補短,變壓力為(wei) 動力,抓牢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新機遇。
從(cong) 行業(ye) 層麵來看,與(yu) 有著100多年曆史的世界汽車工業(ye) 相比,中國汽車工業(ye) 與(yu) 成熟的市場階段尚有距離,行業(ye) 格局也處於(yu) 劇烈變動中。過去一年,傳(chuan) 統燃油車市場留存85個(ge) 品牌,月銷量千台以下的品牌有34個(ge) ,有9個(ge) 品牌消亡。在新能源汽車賽道,我國汽車產(chan) 業(ye) 換道先行,取得了某些先發效應,為(wei) 我國由汽車大國轉向汽車強國提供了機會(hui) ,但機會(hui) 窗口期不會(hui) 太長。
從(cong) 企業(ye) 表現來看,能走到今天的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無不是經曆了多次兼並重組和大量汽車品牌的消亡,各自有著出眾(zhong) 的技術、產(chan) 品、服務及品牌體(ti) 驗。中國汽車工業(ye) 傳(chuan) 統自主品牌實力不斷增長,造車新勢力也相繼崛起,但依然整體(ti) 麵臨(lin) 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問題。虧(kui) 損、低利潤以及不夠穩定的供應鏈,讓不少中國車企仍徘徊在生死線的邊緣。
正視壓力,也要心懷夢想。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雖然麵臨(lin) 種種挑戰,但同時也具備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產(chan) 業(ye) 基礎。汽車作為(wei) 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技術含量高、產(chan) 業(ye) 鏈長、國際化水平高。國家高度重視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明確了包容準確的技術路線,建立了有利於(yu) 技術進步和企業(ye) 創新的產(chan) 業(ye) 政策體(ti) 係。寧德時代躍居全球動力電池企業(ye) 首位,對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的支撐力大幅增強。有鑒於(yu) 此,中國車企乘勢而上,務必要打好關(guan) 鍵技術、供應鏈、營銷和服務體(ti) 係的攻堅戰,深耕細作,久久為(wei) 功。
正視壓力,追逐夢想,必須爭(zheng) 取主動。要讓更多關(guan) 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過去,中國車企主要是“跟隨”,但作為(wei) 新能源領域的先行者,多數中國車企已經意識到必須自己做研發創新,持續多年保持巨額研發投入。目前,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還麵臨(lin) 著很多技術創新的“無人區”。要打造出世界級品牌和產(chan) 品,中國車企必須緊抓源頭性技術研發,加強核心技術儲(chu) 備,掌握世界領先的技術。
衝(chong) 破艱難險阻,讓夢想變為(wei) 現實,供應鏈穩定至關(guan) 重要。市場調研公司IC Insights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過去,很多中國車企都是交給一級配套商來做,如今繼續選擇國際供應商在短期內(nei) 或許是快速提升競爭(zheng) 力的選擇,但從(cong) 長期來看,國產(chan) 供應鏈的安全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要贏得先機,必須超常規地重視電動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三條供應鏈的建設——目標是做到在開放條件下的自主可控。
中國車企要在國際新能源汽車舞台真正立於(yu) 不敗之地,營銷和服務體(ti) 係必須與(yu) 時俱進,敢於(yu) 爭(zheng) 先。中國車企要積極擁抱以用戶為(wei) 中心的營銷變革,借助數字化技術,努力構建直達消費者的能力,同時,中國車企在服務環節要對標國際知名品牌,通過完善服務體(ti) 係,提供高質量服務,不斷提升做強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和國際市場影響力、競爭(zheng) 力。
當前,新能源汽車已開始全麵競爭(zheng) ,汽車產(chan) 業(ye) 也已進入顛覆性變化階段。星光不問趕路人,中國車企需踔厲奮發、風雨兼程,爭(zheng) 取早日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汽車品牌,為(wei) 早日實現汽車強國夢想貢獻力量。(劉 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