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間工藝大師創作巨幅彩石鑲嵌《清明上河圖》
中新網溫州4月1日電(範宇斌 潘益慧 王誌黃慧婷)彩石鑲嵌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民間工藝大師李成者等人耗時3年,製作巨幅彩石鑲嵌作品《清明上河圖》,重現彩石鑲嵌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在瑞安市陶山鎮霞林村的陶峰工藝雕刻廠,彩石鑲嵌藝人李成者等人完成了彩石鑲嵌作品《清明上河圖》其中一部分。各色各樣的彩石流光溢彩,在工藝師傅的手中雕刻或拚接成一座座富麗(li) 堂皇的院落建築,街道上絡繹不絕的車輛,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人物、場景栩栩如生,讓人歎為(wei) 觀止。
李成者介紹道,彩石鑲嵌作品《清明上河圖》寬20米、高1米,內(nei) 含3000多個(ge) 人物,用的石頭來自全國各地,比如青田石、雞血石、壽山石等。完整的作品由六大塊拚接而成,目前已製作完成五塊。
2018年,陶峰工藝雕刻廠接到深圳一家公司的訂單——製作一件《清明上河圖》彩石鑲嵌作品。從(cong) 圖樣設計到雕刻拚接,李成者和團隊耗時3年精雕細琢,先把原畫放大到描摹紙上,再根據畫上的場景、人物等選擇彩石,然後對彩石進行切割、雕刻創作。雕刻完成後,將彩石根據原畫的布局逐一鑲嵌在大理石板麵上。
“製作這件彩石鑲嵌作品要有很深的功底,特別是對人物臉部細節的處理,要想做到3000多個(ge) 人物神態逼真,難度非常大。”李成者說,有的人物隻有米粒大小,要拿著放大鏡雕刻,對師傅的手藝要求非常高。
1971年出生的李成者從(cong) 10多歲開始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彩石鑲嵌技藝,在這一行已經幹了30多年。他說,彩石鑲嵌技藝在瑞安瀕臨(lin) 失傳(chuan) ,目前在陶山鎮從(cong) 事這一行業(ye) 的不到10人。從(cong) 這次製作彩石鑲嵌《清明上河圖》,他也學到了很多東(dong) 西。
據了解,彩石鑲嵌是采用石雕、浮雕與(yu) 花板雕刻相結合的技法,根據題材內(nei) 容和色彩要求,配石成圖,精製成多種工藝美術品,在溫州地區已有上百年的曆史。2008年,彩石鑲嵌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