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中,歌聲背後是互愛互助
光明日報記者 任 鵬 顏維琦
“讓我們(men) 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men) 期待明天會(hui) 更好……”4月5日,一首多人合唱的歌曲視頻《明天會(hui) 更好》在上海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中悄然走紅。透過歌聲,人們(men) 看到了他們(men) 在封控期間的日常——彈琴、畫畫、練瑜伽、包餃子……他們(men) 積極自信的心態無形中感染著每一個(ge) 看過視頻的人。
這段歌曲視頻是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暢園小區的居民們(men) 臨(lin) 時自發創作的,用歌曲聯唱的形式表達對守“滬”者的感激,對上海的熱愛。
4月1日,上海浦西地區封控第一天,居民顧湘萍懷著忐忑的心情在小區業(ye) 主群裏發出了一個(ge) 倡議,希望大家能在4月2日下午約一個(ge) 時間,共唱同一首歌。很短時間內(nei) ,群裏就有70多人響應。“我跟群裏的鄰居們(men) 都不相熟,沒想到大家都很支持這個(ge) 建議,因此我決(jue) 定改變原計劃,要把大家的歌聲錄下來,編成音樂(le) 視頻發到網上,讓更多的人聽到。”顧湘萍對記者說。
顧湘萍是一名來自台灣的舞台劇導演,在上海定居的十年間,她對這裏產(chan) 生了很深的感情,麵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決(jue) 心要為(wei) 上海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說幹就幹,顧湘萍開始寫(xie) 腳本,給報名的居民們(men) 發曲譜,讓他們(men) 認領歌詞,再把錄好的視頻一條條發回,由她和幾位小區裏的專(zhuan) 業(ye) 人士進行剪輯處理。雖然暢園小區隻有500多戶居民,卻藏龍臥虎——讀旁白的是上海一名專(zhuan) 業(ye) 播音員,剪輯視頻的是一名來自馬來西亞(ya) 的剪輯師,負責音效處理的則是顧湘萍的錄音師朋友,也是小區居民。為(wei) 了讓視頻盡早麵世,他們(men) 日夜趕工,把通常要一個(ge) 月的後期製作工作壓縮到兩(liang) 天。除了唱歌的鏡頭,顧湘萍還讓大家發來平時在家的生活片段,於(yu) 是便有了視頻中居民們(men) 彈吉他、做運動的各種日常。“隻有真實才能打動人心。”顧湘萍說。
在歌曲的最後一串長長的致謝名單中,居民們(men) 特別感謝了區政府、江蘇路街道、社區居委會(hui) ,還有小區的物業(ye) 工作人員和誌願者。
自打開始做核酸檢測,街道和居委會(hui) 的工作人員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為(wei) 出入不便的老年人采買(mai) 藥品。因為(wei) 出現了陽性感染者,小區9號樓從(cong) 3月23日起就實施了封控管理,到3月底,浦西地區很多居民都開始為(wei) 即將到來的封控儲(chu) 存食品,9號樓的居民因為(wei) 沒法外出購物,都很著急,便來求助物業(ye) 。小區物業(ye) 經理盛菁告訴記者,當時,她把情況反映給公司總部,領導立即派人購買(mai) 食品鮮蔬,贈送給9號樓居民,以及小區裏的獨居老人,“病毒是可以隔離的,但溫暖不能隔離”。
由於(yu) 疫情隔離不能上班,小區物業(ye) 工作人員減半,工作量卻大增,為(wei) 居民送快遞、測核酸,小區消毒等大小事務忙壞了他們(men) 。小區居民們(men) 紛紛充當誌願者,支援物業(ye) 工作。盛菁說,通過這次疫情,物業(ye) 和居民的關(guan) 係拉近了,感覺都像自己家裏人一樣。
在歌曲聯唱中,居民們(men) 團結協作;在生活裏,他們(men) 也都互愛互助,這一點讓顧湘萍特別感動。“有的老人家裏沒有米了,在群裏一說,馬上就會(hui) 有鄰居提供幫助。”她說,“等疫情結束了,我一定要約居民朋友們(men) ,大家好好聚一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