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維護與擴張霸權的暴力工具
作者:簡軍(jun) 波(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歐關(guan) 係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北約是冷戰的產(chan) 物。冷戰結束後,北約不但沒有因對手的消失而解散,反而經過短暫調整後迅速轉變為(wei) 全球最大軍(jun) 事同盟,成為(wei) 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國家用以維護霸權、擴展影響力的工具。具體(ti) 來看,為(wei) 維持其霸權,美西方通過北約追求在國際社會(hui) 的絕對安全,實施各種地緣政治競爭(zheng) 方案,維護和擴展西式自由主義(yi) 國際秩序。
追求“絕對安全”的理念
2022年3月,北約秘書(shu) 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北約渥太華安全與(yu) 防務會(hui) 議上宣稱,“我們(men) 向北約盟國提供絕對安全保障,這就是我們(men) 一再發出的信息”。通過其發言可知,在全球複雜局勢下,北約的重要目標是追求成員的“絕對安全”。
曆史地看,冷戰隨著柏林牆倒塌而終結後,作為(wei) 北約對手的華約很快壽終正寢。為(wei) 適應冷戰後環境,1991年5月,北約國防部長會(hui) 議決(jue) 定將之前的“前沿防禦戰略”調整為(wei) “全方位應對危機戰略”,即從(cong) 過去主要防範以蘇聯為(wei) 首的華約轉向“預防衝(chong) 突和危機處理”。2004年,北約《伊斯坦布爾宣言》強調“恐怖主義(yi) 和大規模殺傷(shang) 性武器擴散”是對北美和歐洲的潛在威脅,北約“致力於(yu) 打擊恐怖主義(yi) ,加強世界許多地區的安全和建立穩定”。由此,北約在冷戰結束後不但沒有消失,而是維持其組織架構並進行適度改革,以適應形勢變化,這意味著北約在冷戰後提升了能力並拓寬了所涉領域。
然而,作為(wei) 軍(jun) 事集團,冷戰結束後北約維持自我存續並壯大的理由十分牽強。一方麵,北約擴大在非傳(chuan) 統安全領域的幹預並非國際社會(hui) 必需。在非傳(chuan) 統安全領域,有大量其他可應對這些問題的現存國際組織,包括最權威的聯合國及其各附屬機構,它們(men) 具有高度的專(zhuan) 業(ye) 性並廣泛為(wei) 非西方國家所認可。另外,北約是軍(jun) 事聯盟而不是治理聯盟或普通國際組織,本質上是一個(ge) 集集體(ti) 防禦與(yu) 進攻於(yu) 一體(ti) 的暴力機器。如果在傳(chuan) 統安全領域的軍(jun) 事能力廣泛增長,它帶給國際社會(hui) 尤其是非成員國的並非安全,而是強大的威脅。
基於(yu) 此,北約在冷戰後的轉型及軍(jun) 事能力擴張表明,作為(wei) 美國和西方國家所主導的軍(jun) 事同盟機製,北約並非致力於(yu) 全球共同安全或真正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盡管北約在維和等領域作出過貢獻,但在沒有任何力量可與(yu) 之匹敵的條件下,其根本目的隻能說是為(wei) 了維護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絕對和持久的安全優(you) 勢,謀求對任何潛在威脅其安全的外部力量的壓倒性威懾力。
不斷膨脹的體(ti) 量與(yu) 野心
為(wei) 追求絕對安全,在冷戰結束後北約進行了多輪快速擴員,不斷幹預國際地區熱點事務,並通過實施地區政策,加速對亞(ya) 非等地區安全介入。
第一,實施東(dong) 擴。冷戰結束後,在美國的推動下,北約前後進行了多輪東(dong) 擴,包括1999年吸收波蘭(lan) 、捷克和匈牙利,2004年吸收保加利亞(ya) 、愛沙尼亞(ya) 、拉脫維亞(ya) 、立陶宛、羅馬尼亞(ya) 、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ya) ,2009年吸收阿爾巴尼亞(ya) 和克羅地亞(ya) ,2017年吸收黑山,2020年吸收北馬其頓等。通過上述幾輪東(dong) 擴,北約成員國從(cong) 12個(ge) 創始國擴張至30個(ge) 成員國,幾乎將蘇東(dong) 集團的中東(dong) 歐部分都囊括進來,僅(jin) 波黑、烏(wu) 克蘭(lan) 等少數國家未被納入,不過北約也與(yu) 其中一些國家及哈薩克斯坦等中亞(ya) 國家建有夥(huo) 伴關(guan) 係。通過上述東(dong) 擴,北約將地緣政治中東(dong) 歐這一“破碎地帶”整合進“歐美”同盟,以達到西方控製廣闊歐亞(ya) 地帶的地緣政治目標。由於(yu) 種種原因,俄羅斯最終未能加入北約,北約地緣政治攻勢遂演變成如今針對俄羅斯的軍(jun) 事威懾。
第二,積極幹預國際熱點事務。冷戰結束後,為(wei) 推動南斯拉夫聯盟解體(ti) ,1999年以美國為(wei) 首的北約聯軍(jun) 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悍然發動了對貝爾格萊德的空襲。21世紀以來,北約又參與(yu) 了幾乎所有最重要的地區熱點武裝衝(chong) 突,包括2001年阿富汗戰爭(zheng) 、2003年伊拉克戰爭(zheng) 、2011年利比亞(ya) 戰爭(zheng) 和敘利亞(ya) 戰爭(zheng) 等。作為(wei) 國際組織,北約沒有在上述案例中全部或部分直接參戰,主要是以成員國聯軍(jun) 形式展開。這主要因為(wei) 在有些案例中,北約內(nei) 部對參戰的態度不同,如針對伊拉克戰爭(zheng) ,北約成員德國和法國並不讚同美國的主張。然而,成員國是在北約內(nei) 部協調下開展對外軍(jun) 事幹預和侵略行動的。北約在上述西方國家發動對外侵略戰爭(zheng) 與(yu) 幹預的不同階段,也以各種不同方式介入這些國家內(nei) 部事務或給予成員支持,包括參與(yu) “阿富汗多國安全部隊”,為(wei) 阿富汗國民軍(jun) 提供訓練,甚至直接參與(yu) 對塔利班等組織的作戰行動,如2015年北約啟動問題解決(jue) 支持任務(RSM),實施對阿富汗安全部隊的培訓、提供建議等。總之,北約通過直接和間接軍(jun) 事介入,其活動範圍大大超出歐洲地理範疇。正如2002年北約布拉格峰會(hui) 上時任北約秘書(shu) 長羅伯遜勳爵所言,“北約應阻止、防禦和保護來自任何地方的威脅。我們(men) 的部隊必須能夠去任何需要他們(men) 執行任務的地方”。
第三,實施地區政策,加強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廣泛介入。北約歐洲外的地區政策主要著眼亞(ya) 洲和非洲。在其“2030議程”基礎上,北約確立了在亞(ya) 太地區的四大夥(huo) 伴國,即澳大利亞(ya) 、日本、韓國和新西蘭(lan) ,並定期與(yu) 這些亞(ya) 太夥(huo) 伴國會(hui) 麵,討論共同關(guan) 心的安全話題。2020年12月,北約與(yu) 上述四個(ge) 亞(ya) 太夥(huo) 伴首次召開外長會(hui) ,討論全球力量平衡的轉變和中國崛起。近年來,該會(hui) 議還討論了包括朝鮮半島安全局勢和海洋航行安全等問題。隨著中國的崛起,北約日益將目光聚焦中國。2022年4月,北約秘書(shu) 長斯托爾滕貝格在一次新聞發布會(hui) 上大肆渲染“中國威脅”,以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為(wei) 借口,宣稱北約的新戰略將“首次考慮中國的影響力”,並將加強與(yu) 上述亞(ya) 太夥(huo) 伴的合作。
除通過與(yu) 亞(ya) 太夥(huo) 伴合作積極介入亞(ya) 太事務外,北約還加緊了對非洲地區的幹預。2010年11月,北約召開裏斯本峰會(hui) ,強調北約要發展新的行動能力和加強夥(huo) 伴關(guan) 係,重申加強與(yu) 非洲等地區聯係的必要性。然而就像學者沃爾特·羅德尼所揭示的那樣,北約在很多情況下被視作西方對非洲進行殖民主義(yi) 的開拓力量。在1950年代,當大多數非洲國家仍是殖民地時,幾乎整個(ge) 北非都是北約針對蘇聯發動行動的勢力範圍,而今天這裏再次成為(wei) 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國家控製非洲的工具。
事實上,美國通過非洲司令部(AFRICOM)控製非洲及監控外部力量在非洲的活動,鞏固北約在非洲的軍(jun) 事進攻和維和行動能力。另外,法國等北約國家在非洲的軍(jun) 事幹預(如在馬裏等薩赫勒地區)也為(wei) 北約介入該地區提供了機會(hui) 。在法國幹預馬裏反恐行動近10年後,法國軍(jun) 事力量將退出該國,而北約表示法國如提出要求將提供支持,北約不少歐洲成員也表達了在法國撤退後介入非洲的意願。除成員國外,北約也直接參與(yu) 非洲事務。自成立以來,北約在非洲及附近地區執行了八次行動,其中包括支持非洲聯盟(非盟)的維和行動。實際上,北約與(yu) 非盟建立了機製化聯係,從(cong) 早期在非盟應允下向蘇丹地區提供後勤,到後來培訓非盟官員,北約通過機製化聯係強化了在非洲的軍(jun) 事幹預。
霸權維持與(yu) 擴張的工具
西方普遍認為(wei) 北約是所謂“自由主義(yi) 國際秩序的支柱”。這具有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是它對內(nei) 集中了世界上所謂“自由、民主”國家的主體(ti) 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民主國家”組成的安全同盟;二是它對外通過軍(jun) 事行動,維係和推動所謂“自由民主國際秩序”。
就西方內(nei) 部而言,北約的存在在冷戰時代製約了德國這樣的二戰戰敗國的軍(jun) 事重新崛起,並在為(wei) 西歐國家提供安全保障基礎上,為(wei) 歐洲持續的一體(ti) 化解除了後顧之憂,同時為(wei) 歐洲專(zhuan) 注於(yu) 塑造自身所謂的“規範強權”——強調自身價(jia) 值觀優(you) 勢和對外推廣西方價(jia) 值觀和行業(ye) 規範的國際力量提供了基礎。冷戰結束後,雖然德國在法律意義(yi) 上不再是主權受限國家,但在長期北約框架下,德國等歐洲軍(jun) 事強權已放棄在歐洲內(nei) 開展軍(jun) 事競爭(zheng) 和爭(zheng) 霸,即使德國等在如今俄烏(wu) 軍(jun) 事衝(chong) 突後宣布引人矚目的軍(jun) 備強化措施,但其軍(jun) 事能力和意願仍將受到北約框架的限製。因此,北約的存在成為(wei) 維係歐美跨大西洋同盟關(guan) 係的最主要力量。從(cong) 結果上看,北約將所謂西方最主要的“自由民主國家”黏合到了一起。
就對外戰略而言,冷戰後,北約存續的目的不僅(jin) 僅(jin) 是保障內(nei) 部“自由民主國家”的團結,而是積極對外維護和推行“自由主義(yi) ”國際秩序。2022年4月,北約秘書(shu) 長斯托爾滕貝格在一次講話中號召“民主國家”團結起來捍衛西方價(jia) 值觀。他汙蔑中國的崛起“對北約的安全和民主製度構成係統性挑戰”,並認為(wei) “這是北約首次需要考慮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因此,北約的對外戰略與(yu) 行動和維護及擴張西方的國際秩序存在直接相關(guan) 性,後者也成為(wei) 北約的重要使命之一。而建立和推廣西方自由主義(yi) 國家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為(wei) 了維護其在國際社會(hui) 經濟產(chan) 業(ye) 鏈上的優(you) 勢和主導地位、在道德上的“教師爺”地位,及在政治上的議程引領者地位,而這些地位是西方霸權的具體(ti) 體(ti) 現與(yu) 構成。
除上述功能外,西方還利用該軍(jun) 事集團影響力,在一些治理領域積極尋求對外合作。比如北約製定了六項環境保護標準(STANAGs),將氣候變化治理納入2010年峰會(hui) 宣言,采用“綠色防禦框架”等等。同時,北約通過維和、直接武力幹涉等方式為(wei) 西方對外投資保駕護航,成為(wei) 西方在各領域維護和擴展霸權地位,增進主導權的重要工具。
可以預見,俄烏(wu) 軍(jun) 事衝(chong) 突結束後,歐美同盟關(guan) 係會(hui) 在北約框架內(nei) 變得更緊密,西方會(hui) 更注重北約在傳(chuan) 統和非傳(chuan) 統安全領域的能力提升,強化對歐洲外地區的安全威懾,加強在包括氣變等功能性治理領域的介入,使之成為(wei) 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世界擴展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維護西方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國際霸權的有力武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