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古代宮廷
文本刊特約撰稿 金滿樓
俗話說,民以食為(wei) 天。近期上映的電視劇《尚食》引發了人們(men) 對古代宮廷廚房的關(guan) 注。古代宮廷的飲食管理機構有哪些?它們(men) 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光祿寺與(yu) 尚食局
據《周禮》記載,周王朝時,宮中已有完備的禦膳機構和人員,包括膳夫、庖人等。他們(men) 除了“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yang) 王及後世子”,也為(wei) 賓客提供賜食,為(wei) 祭祀提供供品等。
北齊時期,原本負責宮廷門禁的光祿寺開始兼管宮廷飲食。隋朝,光祿寺轉為(wei) 管理宮廷膳食的專(zhuan) 門機構,這一設置沿襲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滅亡。隨著各朝宮廷人員規模的不斷擴大,光祿寺不再是宮中唯一的飲食管理機構,隋朝後還增設了尚食局。一般來說,光祿寺是朝廷的正式機構,主要負責祭祀、朝會(hui) 、宴會(hui) 等官方活動的飲食供給,尚食局則主要為(wei) 皇帝和皇室成員服務,相當於(yu) 皇家私人廚房。
明朝時期,宮廷膳食管理機構延續了傳(chuan) 統的外廷、內(nei) 廷兩(liang) 套體(ti) 係。其中,光祿寺的主要職責是“掌祭享、宴勞、酒醴、膳羞之事”,這些活動還需要禮部、工部、太常寺等部門相配合,如禮部確定相應禮儀(yi) 、工部提供飲食原料和餐具、太常寺確定參加宴會(hui) 或祭祀的人員名單等。
在皇宮內(nei) 部,負責皇家膳食的主要是司禮監、尚膳監、惜薪司和酒醋麵局等機構。這些機構中,司禮監是宮內(nei) 事務的總管部門,兼管宮內(nei) 膳食。在明熹宗之前,司禮監下還設有湯局、葷局、素局等,負責製作宮中飲食、服侍皇室成員用餐等。
明熹宗之後,明宮中設立了專(zhuan) 門的飲食管理機構——尚膳監,掌管皇帝禦膳、宮內(nei) 飲食及筵宴事宜。惜薪司主要負責宮中的燃料供給,除了為(wei) 廚房提供柴火外,還要為(wei) 冬天取暖準備足夠的燃料。酒醋麵局的職責是為(wei) 宮內(nei) 提供足夠的酒、醋、麵,當然也包括糖、小麥、黃豆等與(yu) 餐飲有關(guan) 的原料、佐料等。由於(yu) 明朝皇室成員及宮女、太監人數眾(zhong) 多,明宮中的飲食製作任務十分繁重,費用不菲。
禦茶膳房的由來
清宮中的膳食管理機構和前朝相比,既有相同之處,也有較大差異。首先,清朝仍保留了光祿寺這個(ge) 機構設置,主要為(wei) 朝廷慶典、祭祀等活動預備筵席並為(wei) 官員提供食物。在舉(ju) 行以上活動前,光祿寺官員要會(hui) 同禦史、太常寺和禮部官員親(qin) 視監督宰牲,活動結束後還要負責將祭肉等分給官員。此外,光祿寺還負責為(wei) 蒙古王公、外國貢使提供各季食物。
和前朝不同的是,清朝皇宮事務全部由內(nei) 務府負責,皇室成員的衣食住行當然也包括在內(nei)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此前掌管宮廷膳食的尚食局、尚膳監等已被內(nei) 務府替代。當然,內(nei) 務府是個(ge) 大衙門,皇宮的修造、安保和對太監、宮女的管理等都在其職權範圍之內(nei) ,提供宮廷膳食隻是內(nei) 務府的一部分工作。
從(cong) 時間上看,清宮的膳食管理機構有一個(ge) 不斷發展的過程。順治初年,內(nei) 務府分別設立“茶房”“膳房”負責宮廷飲食事務;乾隆十三年(1748年),茶房、膳房合並為(wei) “禦茶膳房”,成為(wei) 清宮膳食的專(zhuan) 管機構。為(wei) 了與(yu) 禦茶膳房相配合,內(nei) 務府還設立了“掌關(guan) 防處”,其所屬的官三倉(cang) 、恩豐(feng) 倉(cang) 、內(nei) 餑餑房、外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都是為(wei) 宮廷膳食提供食材、點心和佐料的機構。此外,內(nei) 務府廣儲(chu) 司的茶庫,營造司的炭庫、柴庫,掌儀(yi) 司的果房和慶豐(feng) 司管轄的牲畜群等,都與(yu) 宮廷膳食有密切聯係。
作為(wei) 宮廷膳食的製作部門,禦茶膳房也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如膳房之下有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其中,葷局負責提供魚、肉、海味菜;素局負責提供青菜、幹菜、植物油等;掛爐局負責提供燒烤類菜肴;點心局負責提供包子、餃子、燒餅、糕點、餅類等;飯局負責提供粥、飯等。此外,禦茶膳房還設有買(mai) 辦肉類處、肉房和幹肉庫等,負責肉類和海鮮的采進、保管和供應。
膳底檔和壽底檔
從(cong) 布局來看,清宮有眾(zhong) 多膳房,其中最大的就是為(wei) 皇帝服務的禦膳房。禦膳房有兩(liang) 處,一處是位於(yu) 景運門外的外禦膳房(又叫禦菜膳房),這裏負責製作大宴群臣的“滿漢全席”,同時也為(wei) 值班的大臣備膳;另一處則是位於(yu) 養(yang) 心殿側(ce) 的內(nei) 禦膳房(又稱養(yang) 心殿禦膳房),這裏基本就是皇帝專(zhuan) 用的小廚房。
除了皇帝外,皇子們(men) 也有自己的飯房和茶房,宮中的後妃也有相應的膳房。通常來說,地位越低,菜點越少,所用餐具也相應降級,從(cong) 金、銀到錫、瓷不等。嘉慶年間,壽康宮內(nei) 增設茶膳房,這是為(wei) 太後、嬪妃承辦茶膳的地方。此外,宮中還設有外膳房,這是為(wei) 侍衛們(men) 提供飲食的飯房。
紫禁城之外,如圓明園、頤和園等禦園內(nei) 也設有膳房,即“園庭膳房”。在木蘭(lan) 秋獮時,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及沿途灤河等行宮也設有禦膳房,即“行在禦膳房”。皇帝每次出行,比如南巡江南、東(dong) 巡泰山時,也都帶有禦膳人員,以保證皇帝等人在外的飲食安全。每到一處,地方官員往往會(hui) 獻上當地的特色菜肴,如果皇帝覺得滿意,有時也會(hui) 將大廚帶回宮中。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的飲食情況之所以能被後世充分了解,應該歸功於(yu)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禦茶膳房下檔案房的設置,該機構主要負責記錄宮中的飲食事宜及保管文書(shu) 檔案等。其中,皇帝的膳底檔和皇太後的壽底檔保存最為(wei) 完善,分別記載了曆任皇帝和皇太後的早膳、晚膳的食譜及廚師名單、用膳地點、各式餐具、膳桌擺設、膳畢賞賜等。皇帝出巡在外時,相應的飲食檔案也有記載,這為(wei) 研究清宮以及清代的飲食文化提供了相當豐(feng) 富的素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