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百姓中間紮根,關鍵要拿出好作品

發布時間:2022-04-12 16:06:00來源: 光明網

  任何時候都不能怠慢舞台、怠慢觀眾(zhong) 。不管是在大城市華麗(li) 的舞台,還是在鄉(xiang) 村簡易的戲台,對於(yu) 戲曲演員來說是一樣的,觀眾(zhong) 永遠是“衣食父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wei) 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wei) 人民綻放。”身為(wei) 評劇演員,我對“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wei) 人民綻放”感觸最深。戲曲藝術源於(yu) 人民,戲曲藝術的傳(chuan) 承創新更要植根民間。

  評劇的特色是接地氣、聚人氣,從(cong) 百姓視角揭示真善美。評劇最初叫“蹦蹦”,折射出它源自民間的藝術底色。它的創作演出需要在百姓中獲得認可,無論舞台大小、觀眾(zhong) 多少,首先要拿出演好每一場戲的態度。在漢沽評劇團忙碌的日子,對我來說既是鍛煉,也是藝術觀念上的深造。劇團演出強度大,一年365天,我大概要演150場戲。場地經常是鄉(xiang) 村大棚,每逢冬季寒風刺骨,演唱時呼出的氣能讓睫毛結冰。為(wei) 了把最符合人物特點的舞台形象展示給觀眾(zhong) ,我身著單薄的戲衣上場,很多時候四肢凍麻木了,身段使不出來。怎麽(me) 辦?我們(men) 研究出一套保溫方法:先把塑料布包在腿上,把塑料袋套在腳上,然後再穿上戲衣、彩鞋,既保暖,又能保證身段好看。

  越是看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投入的表情,聽到熱烈的喝彩,我越能保持良好的演出狀態。曾有人問:“昭娟,老鄉(xiang) 們(men) 看戲沒那麽(me) 講究,你多穿點也沒關(guan) 係,不會(hui) 影響舞台形象,為(wei) 什麽(me) 非把自己苦成這樣?”其實,演員在塑造角色的同時,也在被角色和舞台所塑造。無數次登上基層舞台,感受到百姓對評劇藝術的認可,讓我更加堅定,任何時候都不能怠慢舞台、怠慢觀眾(zhong) 。不管是在大城市華麗(li) 的舞台,還是在鄉(xiang) 村簡易的戲台,對於(yu) 戲曲演員來說是一樣的,觀眾(zhong) 永遠是“衣食父母”。

  讓評劇在百姓中間紮根,關(guan) 鍵要拿出好作品。其中,傳(chuan) 統劇目改編是重要課題,改編的關(guan) 鍵是抓準傳(chuan) 統劇作中有當代意義(yi) 的精神價(jia) 值。比如天津評劇院創排的《趙錦棠》,就是對花派傳(chuan) 統劇目《朱痕跡》的改編。我們(men) 在劇本、表演、舞台上都做了很大改動,不斷捋順情節、剪除支脈,最大的創新是塑造了趙錦棠這一人物。原劇中,趙錦棠僅(jin) 是一般角色,改編後成為(wei) 主角,她對愛情忠貞、對老人盡孝、對苦難不屈服,是一位有鮮明個(ge) 性和真摯情感的女性。這樣的人物形象更能引發當代觀眾(zhong) 共鳴。表演上,我邀請京劇、昆曲演員編排設計動作,將京昆表演中富有技術含量的程式化形體(ti) 動作與(yu) 評劇的生活化動作相結合。在《磨房》《牧羊山》兩(liang) 折戲中,表演融入了昆曲水袖的秀美氣韻。我們(men) 對唱法也做了調整,以剛柔並濟、富於(yu) 變化的演唱展現人物內(nei) 心的曲折感受,使唱腔更細膩,更加符合人物情感發展的需要。

  除了傳(chuan) 統評劇改編,新創劇目也要出彩。我們(men) 以建黨(dang) 百年為(wei) 主題,集結國內(nei) 一流創作力量,精心籌劃推出《革命家庭》。這是一部多媒體(ti) 融合的大型現代戲,文本充分戲曲化,舞台表演充分多元化。主創團隊在深入考量劇目藝術風格、演員動作、唱詞內(nei) 容基礎上,將評劇傳(chuan) 統戲曲形式與(yu) 多媒體(ti) 技術有機融合,虛實相生地將革命場景、戰爭(zheng) 場麵呈現於(yu) 舞台,給觀眾(zhong) 以革命精神的洗禮。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新創劇目更考驗排演是否到位。《革命家庭》戲份重、唱腔多,需要大量排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排練與(yu) 合成時間不得不壓縮,但藝術品質決(jue) 不能打折扣。大家常常是早上進劇場,一直忙到淩晨時分。我飾演的主角方承有多處“跪步”,為(wei) 保障動作質量和情感抒發到位,我的膝蓋結起了巴掌大的血痂。創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隻要站在舞台上,我就會(hui) 與(yu) 人物合二為(wei) 一,以我之身塑人物之魂。

  15歲初登舞台,至今已逾40年,我最深的感受是:文藝工作者的生命在舞台上,根在百姓中間。我會(hui) 繼續敬畏舞台,不因藝術經驗的增加而有任何懈怠。每次大幕拉開,都是新的開始。

  (作者:曾昭娟,係評劇演員、天津評劇院院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