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各地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提升耕地質量 端穩中國飯碗

發布時間:2022-04-12 16:09:00來源: 人民日報

  各地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

  提升耕地質量 端穩中國飯碗(傾(qing) 聽·關(guan) 注糧食安全)

  核心閱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

  實施“旱改水”工程、開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分類改造鹽堿地……各地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用實際行動保證“農(nong) 田就是農(nong) 田”“農(nong) 田必須是良田”,確保18億(yi) 畝(mu) 耕地實至名歸。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守牢耕地紅線、改善耕地質量是關(guan) 鍵。各地如何做好耕地“文章”,端穩中國飯碗?請看記者調查。

  守好子孫田

  穩住基本盤

  “以前,仁豐(feng) 村的地與(yu) 地之間,落差最高的地方有十幾米,現在都是一馬平川,變成了良田。”望著碧綠的田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木塘垸鎮仁豐(feng) 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潘仁廣說。

  這得益於(yu) “旱改水”工程。木塘垸鎮位於(yu) 沅水中下遊,三麵環水。過去,村民種的不是水稻,這裏多作旱地使用。“種棉花、種果樹、種蔬菜,五花八門,有些地塊甚至常年拋荒。”潘仁廣解釋,主要原因是這一帶的土地多為(wei) 低矮丘崗,旱不能灌、澇不能排,又是沙質土壤,鎖水能力較弱。

  為(wei) 了守牢耕地紅線,近年來,桃源縣自然資源局通過實地勘測,決(jue) 定在木塘垸鎮實施“旱改水”工程。幾代人種的旱地要改成水田,潘仁廣起初心裏有顧慮。第一批選址時,潘仁廣和村民們(men) 沒同意。

  在隔壁幾個(ge) 村,“旱改水”工程開始實施。新建機耕路,方便機械作業(ye) ;新建溝渠,提升排灌能力;調運土方,改善耕作層……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改造後的水田成了高標準農(nong) 田,經過兩(liang) 年的種植,水稻產(chan) 量逐年攀升。潘仁廣心動了。

  2019年,仁豐(feng) 村趕上了第三批“旱改水”項目的快車。經測算,仁豐(feng) 村5300畝(mu) 耕地,有近4000畝(mu) 旱地具備改為(wei) 水田的條件。當年,仁豐(feng) 村就一口氣改造了2000多畝(mu) ,第二年又接著改造了1000多畝(mu) 。

  如何確保良田種糧?潘仁廣介紹:“我們(men) 建立機製,村民跟村級合作社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合作社再將水田流轉給種糧大戶,統一種植水稻。村支兩(liang) 委和14個(ge) 村民黨(dang) 小組負責對水田實行巡查監管,堅決(jue) 遏製基本農(nong) 田‘非糧化’。”

  目前,常德市已建起482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全市土地流轉率達到60.88%,耕地利用有了更堅實的主體(ti) 。同時,常德市還建立了防止耕地“非糧化”長效監管機製,出台18條硬措施,嚴(yan) 守耕地紅線,為(wei) 規模種糧、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拓展空間。今年,在係列防止耕地“非糧化”“非農(nong) 化”措施的支持下,常德的糧食計劃播種麵積達882.9萬(wan) 畝(mu) ,繼續位居湖南省第一位,牢牢穩住了基本盤。

  保護性耕作

  土地更肥沃

  “墒情不錯,地裏夠濕乎。”在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艾裏鄉(xiang) ,46歲的張家明扒開田裏的秸稈,摳開鬆軟的耕土,指間傳(chuan) 來涼絲(si) 絲(si) 的潮氣。2013年,張家明開始經營起一家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去年秋收時,秸稈被收割機粉碎成約10厘米長,全部鋪在田裏。

  “如今,咱們(men) 艾裏鄉(xiang) 全都用保護性耕作模式種地。”張家明說,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是給土地蓋“被子”,蓋住田裏的水汽和表土,把營養(yang) 還到地裏。以前,村裏農(nong) 民拉著自家的水箱,在壟上挖個(ge) 坑、放種子、灌點水,做“水種”才能出苗。這兩(liang) 年春耕,張家明采用新法子種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機一次作業(ye) 完成播種,沒有澆灌,玉米正常出苗。張家明共流轉了1200多畝(mu) 耕地,不用澆灌,一公頃地能省100多元的電費。

  在鬆原市,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正在不斷推廣,全市保護性耕作作業(ye) 麵積從(cong) 2019年的339萬(wan) 畝(mu) 穩步提高到2021年的771萬(wan) 畝(mu) ,今年將達850萬(wan) 畝(mu) ,超過玉米播種麵積的70%。秸稈粉碎覆蓋地表保護性耕作、玉米秸稈粉碎全量還田深翻等技術迅速推廣。

  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方式,為(wei) 啥能在鬆原迅速推廣?“政策到位,服務到位,農(nong) 民得實惠。”前郭縣農(nong) 機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福祺說。

  近年來,鬆原市縣兩(liang) 級整合涉農(nong) 資金,優(you) 先用於(yu) 黑土地保護項目,以每畝(mu) 40元標準給予差異化的作業(ye) 補助。市裏還抽調專(zhuan) 家,為(wei) 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秸稈全量還田每畝(mu) 可拿到60元補貼,減半還田每畝(mu) 可以有30多元補貼。”張家明把賬算得很精細,種一畝(mu) 地的人工、機械等成本17元,每畝(mu) 秸稈還田補30元,“咱們(men) 種地收益有保障。”

  “傳(chuan) 統整地、起壟、播種,農(nong) 機在地裏碾壓五六遍,加速耕地板結。”王福祺說,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精髓在“一增一減”,秸稈還田給土壤增養(yang) ,農(nong) 機一次進地完成播種,減少耕地板結。

  “種地成本減了,效益增了,地越種越肥。”去年,合作社經營的地塊畝(mu) 產(chan) 達到1300多斤,張家明非常興(xing) 奮。今年,張家明準備帶領合作社嚐試“條帶耕作”方式,進一步發揮黑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優(you) 勢。

  濱海鹽堿地

  長出“金豆豆”

  春耕時節,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內(nei) ,智能農(nong) 機來往穿梭,噠噠作響。萬(wan) 畝(mu) 田野間,苜蓿苗肥棵壯,麥苗長勢正好,春風拂過,泛起層層綠浪。

  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位於(yu) 山東(dong) 省東(dong) 營市,這裏八成以上土地是鹽堿地,麵積達43.97萬(wan) 畝(mu) ,鹽分含量從(cong) 1‰—10‰自西向東(dong) 梯次分布。

  “一片光禿禿的土地,地表遍布著白色斑塊。春天旱風起,沙土眯人眼。一場小雨後,土地又返堿。”這是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基地管理中心東(dong) 營基地二級研究員郭洪海記憶中鹽堿地的模樣。

  “治理鹽堿地,難在3個(ge) 字——‘鹽’‘板’‘瘦’。區域海拔低、地下水位高,水分蒸發後,鹽分常年在地表集聚;土壤易板結,下雨一攤泥,幹時邦邦硬;土壤肥力低,速效養(yang) 分缺乏。”郭洪海說,“咱們(men) 搞科研,就是圍繞這3個(ge) 字尋辦法。”

  田野裏,一排排管道噴灑出細膩的水霧,均勻灑在麥苗上。“從(cong) 前是深溝大壑、大水漫灌,衝(chong) 刷土壤鹽分,一畝(mu) 地得用180到200立方米的水。”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負責人羅守玉說,這些年,農(nong) 高區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采用管道節水降鹽、微鹹水利用等新模式,用“管道”代替過去的“渠道”,一條小溝代替過去10米寬的深溝,3年時間可將鹽分從(cong) 4‰—6‰穩定控製在3‰以下,節約淡水38%以上。

  “我們(men) 應用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機肥、綠肥、秸稈還田等方式,依托精準施肥技術,走用養(yang) 結合、種養(yang) 結合的路子,近3年,地力提升了1到2個(ge) 等級。”羅守玉說。

  改良土壤是鹽堿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基礎條件,但要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還得尋求新突破。近年來,農(nong) 高區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建設耐鹽堿植物種質資源圃,收集種質資源13科42屬89種1.5萬(wan) 份。

  借助加速育種平台,農(nong) 高區精準培育出一批耐鹽堿植物新品種:馬鈴薯新品種畝(mu) 產(chan) 達4413公斤,紫花苜蓿幹草畝(mu) 產(chan) 595.4公斤,黑小麥畝(mu) 產(chan) 600公斤……目前,農(nong) 高區已篩選評價(jia) 育種材料6000餘(yu) 份,選育37個(ge) 耐鹽作物新品種(係),示範推廣麵積9.2萬(wan) 畝(mu) 。(本報記者 孫 超 祝大偉(wei) 李 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