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的關鍵在於製度現代化
【專(zhuan) 家視角】
作者:袁玉芝,係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劉複興(xing) ,係該院教授、院長,均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全麵實施教育治理,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要麵對和解決(jue) 的重大理論與(yu) 實踐問題。有效實施教育治理,必須清楚地認識新時代我國教育治理存在的關(guan) 鍵問題,並堅定不移推進治理製度現代化。
新時代我國教育治理亟須解決(jue) 的關(guan) 鍵問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hui) 治理模式正在從(cong) 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cong) 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cong) 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hui) 協同治理轉變”。麵對我國社會(hui) 治理模式的重大轉變,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對教育的衝(chong) 擊,麵對統籌國際國內(nei) 兩(liang) 個(ge) 大局的需要,新時代我國教育治理麵臨(lin) 許多新任務、新要求。
一是如何更好調動基層積極性,鼓勵師生群眾(zhong) 充分參與(yu) 教育治理。在社會(hui) 治理模式從(cong) 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學校和其他社會(hui) 組織能力明顯不足,難以有效地履行政府讓渡出的權能;師生群眾(zhong) 、家庭有序參與(yu) 教育治理的動力不足;教育決(jue) 策中對政策執行特別是最小單位參與(yu) 的重視不夠;第三方評估組織往往成為(wei) 政府機構的附屬物、教育管理的局外人、學校發展的旁觀者、社會(hui) 參與(yu) 的遊離方。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專(zhuan) 業(ye) 的社會(hui) 組織、師生群眾(zhong) 、家庭等多樣化治理主體(ti) 的認知、態度和行為(wei) 方式依然還停留在政府單項管理模式之下,主體(ti) 的參與(yu) 意識與(yu) 主體(ti) 之間的互動、合作精神尚未完全形成,自治性的集體(ti) 行動及相應的環境氛圍依然不足。
二是如何處理好教育治理中政府、家庭、學校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在社會(hui) 治理模式從(cong) 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hui) 協同治理轉變過程中,政府部門仍然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管製型政府的角色身份、思想觀念和行政文化,在具體(ti) 微觀領域仍采取行政管理方式,管辦重合、政校不分、既當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作為(wei) 教育治理主導者的角色、身份轉換尚未真正完成;教育領域多樣化主體(ti) 之間缺乏互動、合作乃至製衡的正式機製與(yu) 製度;學校、家庭、社會(hui) 的教育行動目標存在彼此離散的現象,難以滿足“雙減”等政策背景下教育領域協同育人的要求;學校、教師承擔了過多教育教學之外的任務,家庭的教育力量尚未得到科學合理的認識與(yu) 運用。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現有的社會(hui) 規則和製度體(ti) 係中,政府、學校、社會(hui) 、家庭的教育權利、義(yi) 務和責任分配尚不夠清楚,管理邊界還不夠清晰與(yu) 精細;激發與(yu) 保障社會(hui) 組織公益性教育情懷的製度尚需建立;缺乏權利清單治理製度,特別是責任清單、負麵清單製度尚需建立。
三是如何在“雙減”背景下搞好學校內(nei) 部治理。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學校如何做好“加法”、如何擴容、如何提質、如何增效等問題急需解決(jue) ;同時,教師的權益如何保障也是一個(ge) 比較突出的問題;此外,家長參與(yu) 學校各項事務的權利得不到全麵保障。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雙減”背景下,學校尚未建立起一套新的適應“雙減”要求的製度保障體(ti) 係;學校辦學缺乏活力,學校自主發展、自我約束機製尚不健全,學校內(nei) 部治理能力不足、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學校內(nei) 部治理體(ti) 係中各個(ge) 主體(ti) 之間的權責關(guan) 係還沒有完全理順。
四是如何治理好校外教育和線上教育的難題。在從(cong) 線下教育轉向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的大趨勢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在“營改非”後需要進一步規範經營;實施“雙減”以後的學科類家教有待進一步規範;轉到地下的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必須嚴(yan) 加查處;藝術類培訓需要更加有效的規範引導;“互聯網+時代”線上教育的監管與(yu) 治理問題始終沒有解決(jue) 好。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麵對校外教育、線上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有針對性的教育行政執法製度、依法治教體(ti) 製機製尚未健全,教育理論與(yu) 實踐中對於(yu) 校外教育、線上教育與(yu) 學校教育各自的職能定位認識還不夠清楚、不夠準確,治理措施缺乏針對性,治理製度體(ti) 係尚未建立。
五是如何有效解決(jue) 教育評價(jia) 的難題。在國家實施教育評價(jia) 製度改革並明確提出“破五唯”要求的背景下,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在學校、社會(hui) 乃至部分政府部門中還有市場;教育評價(jia) 主體(ti) 單一,缺乏政府、專(zhuan) 業(ye) 機構、家庭和社會(hui) 組織等多樣化主體(ti) 的參與(yu) ;學校、學生、教師、家長乃至政府部門等還存在過於(yu) 追求排名、追求分數等短視行為(wei) 和實用主義(yi) 、功利主義(yi) 傾(qing) 向。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中缺乏科學的立德樹人、綜合素質評價(jia) 機製,德智體(ti) 美勞全麵評價(jia) 製度尚未形成,教師的科學評價(jia) 素養(yang) 也需要進一步提高;長期以來奉行的教育評價(jia) 的結果導向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功利主義(yi) 、競爭(zheng) 至上的價(jia) 值觀尚未破除。
六是如何搞好教育綜合治理。在全麵推進教育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教育供給與(yu) 需求之間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就業(ye) 難和人才短缺並存;政府部門越位、缺位、錯位、不到位的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機構、教育部門在使用學生信息、教育統計數據等方麵還不夠規範;大中小幼德育教育銜接不夠緊密;德智體(ti) 美勞之間在教育實踐中割裂化現象比較突出;處境不利群體(ti) 使用教育新興(xing) 技術接受高質量數字教育方麵還存在明顯的數字鴻溝。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門之間的跨部門合作機製不夠完善,政府與(yu) 學校在學生信息、教育統計數據使用中的權責和邊界比較模糊,在規範區塊鏈實現教育數據共享和建設人才信息電子檔案等方麵的負麵清單製度尚屬空白,不良教育輿情事件預防機製尚不健全,“放管服”改革中的事中事後監管製度還要持續強化。
有效實施教育治理的關(guan) 鍵在於(yu) 治理製度現代化
教育治理強調係統性、整體(ti) 性和協同性。針對教育治理中的外部治理和內(nei) 部治理問題,需要摒棄線性思維,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碎片化改革傾(qing) 向,將線性治理轉變為(wei) 綜合治理。要抓住教育治理中的根本製度、基本製度、重要製度,建立健全與(yu) 網絡化、數字化、個(ge) 性化、終身化、智能化教育體(ti) 係相適應,與(yu) “雙減”政策目標相契合的,與(yu)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目標相一致,覆蓋全麵、內(nei) 外配合、上下聯動、左右銜接的教育治理製度體(ti) 係。
第一,堅持把黨(dang) 對教育事業(ye) 全麵領導製度體(ti) 係放在首位,發揮政治引領作用。要全麵總結與(yu) 繼承百年來我們(men) 黨(dang) 辦教育的根本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yi) 指導地位,學習(x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抓住意識形態領導權、黨(dang) 的全麵領導製度、教師隊伍建設體(ti) 製機製、大中小相銜接的“五育”並舉(ju) 體(ti) 製機製、民辦教育領域黨(dang) 的領導以及新技術新媒體(ti) 與(yu) 數字經濟環境下的治理新問題等關(guan) 鍵領域與(yu) 薄弱環節,建立健全黨(dang) 委統一領導、黨(dang) 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ti) 製機製。要在黨(dang) 的全麵領導下引領教育治理主體(ti) 建設與(yu) 教育治理相適應的認知、文化與(yu) 環境氛圍,建立健全教育綜合治理製度體(ti) 係。
第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發揮法治保障作用。搞好教育治理,必須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法律與(yu) 教育製度體(ti) 係。需要依據新技術對教育法律、政策和管理的影響作用,製定和修訂相關(guan) 法律法規。加強教育立法研究特別是關(guan) 於(yu) 終身學習(xi) 、招生考試、學校安全、教材管理、教育評價(jia) 、學製改革等方麵的立法研究。完善配套製度建設,強化學校章程建設,建立健全學校自主發展、自我約束機製,明確學校內(nei) 部治理各主體(ti) 的權責關(guan) 係,保障教師權益和家長參與(yu) 學校治理的權責。盡快出台完善“雙減”後校外教育培訓管理、在線教育管理、大中小幼教育一體(ti) 化發展等條例,規範監管“營改非”後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堅決(jue) 查處轉到地下的隱形變異學科類培訓,加強審核規範藝術類培訓機構。建立健全和教育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要求相適應的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教育法律與(yu) 教育製度體(ti) 係。
第三,建立多樣化主體(ti) 有效互動、合作、參與(yu) 機製,發揮社會(hui) 協同、公眾(zhong) 參與(yu) 治理的社會(hui) 基礎作用。樹立教育治理“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wei) 了人民的一切、一切接受人民檢驗”的理念,建立保障多樣化主體(ti) 參與(yu) 教育治理的製度與(yu) 機製。做好非行政權力有效參與(yu) 教育治理的具體(ti) 製度安排。理順政府、社會(hui) 、學校、家庭之間的關(guan) 係,及時轉換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在教育治理中的身份、角色,提升基層學校等多樣化主體(ti) 參與(yu) 治理的積極性和能力,鼓勵支持堅持公益性的第三方教育評價(jia) 機構深度參與(yu) 教育治理。特別是在“雙減”背景下,要建立保障學校提質增效的正式製度體(ti) 係。建立權責清晰、高效聯動、上下貫通、運轉靈活的多樣化主體(ti) 之間的互動、合作及監督機製,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辦學、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教育治理體(ti) 係。
第四,全麵提升各級各類教育決(jue) 策與(yu) 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發揮政府機製的主導作用。教育治理要十分重視幹部教育,根據“十四五”教育治理體(ti) 係與(yu) 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的目標任務要求,麵向各級各類教育決(jue) 策與(yu) 管理人員,全麵實施係統的高級教育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幹部教育學理論與(yu) 製度體(ti) 係,特別是要加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前沿技術原理與(yu) 應用方麵的培訓,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科學決(jue) 策、科學執行與(yu) 科學評估能力。
第五,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ti) 探索建立教育治理新製度,發揮現代科技的支撐作用。現代科學技術變革特別是新一輪工業(ye) 革命深刻改變著教育模式、形態、內(nei) 容和學習(xi) 方式。要加強對新型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發揮新技術、新媒體(ti) 的優(you) 勢,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xi) 、促進教育公平的教育體(ti) 係;探索建設新型學校形態與(yu) 新型學校製度,改革與(yu) 完善學校內(nei) 部治理結構;借助新技術改革教育評價(jia) 製度,建立綜合素質評價(jia) 機製,采取措施提高教師評價(jia) 素質;麵向學生全麵發展,在全麵培養(yang) 的基礎上進行全麵評價(jia) ;建立新技術支撐下適應數字經濟與(yu) 網絡社會(hui) 發展的教育治理體(ti) 係,加快建設與(yu) “互聯網+教育”“物聯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區塊鏈+教育”相適應的新型治理模式與(yu) 治理製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