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我國國家植物園體係建設
作者:沈輝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是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的保障;而植物園則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力軍(jun) 。2022年1月4日,隨著國務院批複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標誌著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對野生植物的就地保護邁出重要步伐。因此,國家植物園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工作重點和發展戰略,以及全球生態係統變化對植物園的角色和功能提出的新要求,通過協同聯合,真正擔負起有效保護本土植物的重任,開展廣泛參與(yu) 且有針對性的環境教育活動,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為(wei) 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同時,通過係統規範國家植物園相關(guan) 製度,開啟國家植物園體(ti) 係構建,為(wei) 國家植物園建設與(yu) 運行鋪設法治軌道。
開啟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我國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在3.6萬(wan) 多種高等植物中1.7萬(wan) 種是我國所特有的。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各民族衣食住行都依賴植物,積累了極其豐(feng) 富的與(yu) 植物相關(guan) 的傳(chuan) 統知識和文化。但是,與(yu) 國際現代植物園近500年發展曆史比,我國現代意義(yi) 上的植物園曆史短,僅(jin) 有100多年的曆史,大規模資助建設的現代植物園僅(jin) 始於(yu) 20世紀的50年代,與(yu) 國際現代植物園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具體(ti) 歸納為(wei) :一是植物園管理存在泛公園化現象。長期以來,由於(yu) 植物遷地保護缺乏國家層麵的整體(ti) 規劃和遷地保護協調機製以及科學統一的部署,製約了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在實際發展層麵上的實施,不能充分滿足和支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二是植物園活植物收集和遷地保育管理明顯不足。雖然我國近年來在活植物資源發掘利用方麵成績顯著,但是,在活植物收集和信息記錄不全、缺乏植物引種收集和遷地保育管理規範,對活植物的引種收集、維護監測、信息記錄與(yu) 數據管理、保護遺傳(chuan) 學在植物遷地保育中的應用、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野外回歸等方麵存在明顯缺失,製約了引種馴化和遷地栽培植物的科學價(jia) 值,未形成我國活植物收集的科學研究特色。三是公眾(zhong) 教育與(yu) 知識傳(chuan) 播多停留於(yu) 宣傳(chuan) 層麵,具體(ti) 內(nei) 容及方式相對單一,科研科普研學標準體(ti) 係尚缺,急需構建和實施與(yu) 國際接軌的教育課程體(ti) 係。國家植物園作為(wei) 一類特殊的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其本質特征在於(yu) 公有、公管、公益、公享,具有鮮明的“國家”屬性。因此,開啟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是一種國際通行的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式,也將帶來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以及配置模式和管理體(ti) 製的全麵革新,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
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是保護植物種源的現實需要。國家植物園是一個(ge) 國家植物資源最豐(feng) 富、植物分帶最清晰、立體(ti) 生態係統最完整、功能區劃最完備的植物園,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的重要指標。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優(you) 化建設動植物園等各級各類搶救性遷地保護設施,填補重要區域和重要物種保護空缺,完善生物資源遷地保存繁育體(ti) 係。近年來,由於(yu) 棲息地喪(sang) 失、生境破碎化、資源過度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礙,我國有3800餘(yu) 種植物被列入受威脅物種清單。從(cong) “植物園”升級到“國家植物園”,帶來的係統化更新是植物物種收集與(yu) 保存理念、規劃配置、管理體(ti) 製的全麵變革,不僅(jin) 是名稱的變更和麵積的拓展。國家植物園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力量,是植物遷地保護的基地,與(yu) 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就地保護)形成完美互補。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是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的重要措施。一般情況下,當物種種群數量極低,或物種原有生存環境被破壞甚至不複存在時,遷地保護就成為(wei) 保護物種的重要手段。我國現有植物園(樹木園)近200個(ge) ,遷地保護植物2.3萬(wan) 餘(yu) 種,占本土植物種類的60%。長期以來,植物園在維護植物多樣性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鑒於(yu) 此,開啟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現有植物園資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我國氣候帶與(yu) 典型植被區劃特點、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現有植物園綜合實力等因素,科學合理規劃國家植物園空間布局,采取整合與(yu) 新建相結合的方式,穩步構建以代表典型氣候帶和典型植被特征區域國家植物園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植物園體(ti) 係,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此外,在建設好國家植物園的同時,還需要推進相關(guan) 工作,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促進科技支撐、健全管理體(ti) 製等,加強野生植物的就地保護,促進就地保護與(yu) 遷地保護的協同,使得更多的瀕危物種擺脫滅絕危險,保障生態安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進步。
穩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創新發展的實現路徑。我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規定對野生植物進行分級分類保護,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建設有必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優(you) 化和完善。首先,加強野生植物資源本底調查。要弄清“有什麽(me) ”“怎麽(me) 樣”“在哪裏”。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變化很大,特別是土地利用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已使許多物種生存受到威脅,對物種數量、分布和資源蘊藏量的重要變化知之甚少,其“家底”數據大多仍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調查結果,亟須對生物資源現狀進一步調查,為(wei) 後續評估、預警、治理提供精準的科學依據。其次,有效推進對特殊區域內(nei) 的植物保護。一方麵要充分利用好我國野外站長期觀測研究數據,進行精準分析科學修複;另一方麵要遵照物種選擇——配置與(yu) 分布地帶性的類型與(yu) 規模,確定科學的預研方案,以有效推進對特殊區域內(nei) 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新的生態範式。最後,加速推進科學數據標準體(ti) 係建設。植物園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力量,是植物遷地保護的基地,與(yu) 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就地保護)形成完美互補。植物園有別於(yu) 純粹的城市公園,承載著物種保育、科學研究、引種馴化、科學傳(chuan) 播等重要功能。為(wei) 此,建立全國植物遷地保護統一管理機製,目前已經勢在必行。比如,在國內(nei) 空白區域,如青藏高原寒帶和寒溫帶地區新建一些植物園,形成完整的遷地保護網絡,與(yu) 就地保護體(ti) 係一起,對本土物種全覆蓋,以起到有效保護我國野生植物的目的。同時,加快推動新技術在實際場景下的應用,如人工智能的物種識別技術、生物多樣性大數據深度挖掘技術,不斷增強科技的供給能力,以更好地支撐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當前,我國正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在此背景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與(yu) 國家植物園如何實現既在功能上有所區分又相互協調配合,如何推動國家植物園相關(guan) 立法與(yu) 正在研究製定的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地法等有序銜接,值得進一步研究。為(wei) 此,通過一係列科學有效的製度設計,無論是國家公園還是國家植物園,都將在未來迎來更大發展,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沈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