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醫生”巧手“醫”文物 讓曆史“複活”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4月13日電 (苟繼鵬)“作為(wei) 文物修複師,需要具備多門學科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同時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新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技術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康曉靜說。
近日,中新網記者見到了這位“文物醫生”,她主要司職紡織品文物修複。一間不大的工作室內(nei) ,滿是她修複文物時所用的材料、工具和設備。數十種鑷子和毛刷等小工具,還有幾十種絲(si) 線和布料,她都能清楚地區分其特性和用途。
康曉靜向記者展示了她和團隊近期完成的修複成果,是一套新疆哈密出土的清代服飾。記者通過照片對比看到,一套原本糟朽皺褶、麵目全非的清代官服,經過揭展和修複,重現往日光彩。
“該項目揭取的文物種類較多,包含有機質文物、無機質文物及複合材質文物。”康曉靜說,本次保護修複項目為(wei) 多學科複合修複工程,在故宮博物院、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哈密市文博院等多家機構的協作中,形成了有效保護修複機製,對新疆可移動文物保護修複、研究和項目實施探索了新模式。
康曉靜又向記者展示了幾台專(zhuan) 業(ye) 設備,有的用來除塵,有的用來分析文物本體(ti) 和空氣中的微生物,有的用來消毒和控製環境濕度等,如同走進了一間化學實驗室。“紡織品文物除了粘連、糟朽、皺褶、破裂等問題,汙染和微生物損害也特別嚴(yan) 重,為(wei) 了在修複過程中達到文物安全、環境安全、人員安全,我們(men) 聯合館藏文物有害生物防治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針對微生物病害進行防治和環境控製,治標又治本。”
此外,細致的觀察在修複中也為(wei) 極為(wei) 重要,超景深顯微鏡、高光譜成像係統、掃描電鏡等觀察分析設備在文物修複前、修複中和修複後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盡管有了現代技術手段襄助,讓康曉靜感到最棘手的還是文物平整。“這組紡織品文物保存狀況極差,幾乎一碰就碎,平整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一點一點來,常常一幹就是好多天。”康曉靜說,這僅(jin) 是紡織品文物修複的基本功之一,還有背襯染色、針線加固等修複手段,一針一線,十分考驗手上功夫。
至今,康曉靜已從(cong) 事文物修複保護工作十多年,修複過新疆小河墓地、尉犁縣營盤墓地、尼雅墓地、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等考古發掘出土的紡織品文物及其他類別文物。
“有時候修文物就像是拆盲盒,在揭展之前,永遠不知道自己將會(hui) 麵對一個(ge) 怎樣的世界。把這些文物保護好、修複好是我的使命所在,通過文物修複保護,讓文物‘活起來’,再通過研究闡釋,讓曆史文化有傳(chuan) 承。”她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