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廣東評出4個文物保護修繕典範:不改變原狀 最小幹預

發布時間:2022-04-18 14:32: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廣州4月17日電 (記者程景偉(wei) )據廣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17日消息,去年以來,廣東(dong) 省古跡保護協會(hui) 麵向全省征集古建築、古遺址、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修繕工程項目,共收到全省19個(ge) 申報項目,最終評選出4個(ge) 典型案例。

  這4個(ge) 案例分別為(wei) :仙坑村八角樓修繕工程、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修繕工程、海陽縣儒學宮大成殿修繕工程,以及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曲流石渠、南漢宮殿和水井遺跡本體(ti) 保護工程。

  據介紹,入選的典型案例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及“最小幹預”的原則,或采用傳(chuan) 統材料及工藝做法,或合理使用新材料新技術,均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在維護文物安全及延續文物價(jia) 值方麵具有示範價(jia) 值。

  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曲流石渠、南漢宮殿和水井遺跡本體(ti) 保護工程項目結合土遺址和南方潮濕環境特點,在采用成熟材料和工藝對病害嚴(yan) 重的文物本體(ti) 進行搶救性保護的同時,對遺址的土、磚瓦陶、石、木等材質的典型病害開展了小規模試驗探索,為(wei) 後續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該項目實施工程中采用研究型保護的工作模式,對中國南方同類遺址的保護工作具有示範和借鑒意義(yi) 。

  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修繕工程涉及建築為(wei) 紅色革命文物,是當年中央交通局在汕頭建立的直屬交通站,曾擔負人員、物資及情報的往來重任。因年久失修,建築殘損嚴(yan) 重,該項目在設計之初充分考慮了後期活化利用的需要,通過對原有結構受力體(ti) 係的優(you) 化,既滿足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的需要,又保證了後期使用的安全性。

  位於(yu) 河源東(dong) 源縣的仙坑村八角樓,始建於(yu) 清代,是當地規模較大、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圍屋。該項目修繕工程遵循原真性原則,采用傳(chuan) 統材料與(yu) 工藝做法進行施工,保存了文物建築的曆史、藝術價(jia) 值。該項目是廣東(dong) 省首次開展的“文物扶貧”項目,在“千企幫千村”的扶貧工作中,社會(hui) 力量與(yu) 私有資金參與(yu)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進行文物保護實踐,促進文旅融合和地方經濟發展。

  位於(yu) 潮州市城區內(nei) 的海陽縣儒學宮大成殿,始建於(yu) 明代,以木梁架作為(wei) 主要承重結構,使用了地方特色明顯的“接柱”和鬥拱做法,木構件因白蟻蛀蝕等因素多有損毀。該修繕工程堅持最小幹預原則,對木梁架采取不落架修繕,以“偷梁換柱”方式加固或更換損壞構件。為(wei) 保護屋脊的完整性及較高的藝術價(jia) 值,屋麵揭瓦時采取不落脊的手段進行保護。(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