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他們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羽翼
巍巍太行,天下之脊,孕育了“愚公移山”的千年傳(chuan) 奇。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幅大型館藏油畫向世人講述著“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壯舉(ju) ——
畫中人李保國,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帶領十萬(wan) 鄉(xiang) 親(qin) 開展山區生態治理與(yu) 開發,甩掉“貧”帽、拔掉“窮”根,讓百萬(wan) 畝(mu) 荒山披綠……
當代中國,脫貧攻堅奔小康,這彪炳史冊(ce) 的人間奇跡裏,一個(ge) 又一個(ge) “李保國”將希望的種子撒向大地。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員!
1999年春,為(wei) 解決(jue) 基層農(nong) 業(ye) 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務缺位難題,福建省南平市將首批225名科技人才下派到農(nong) 村生產(chan) 實踐第一線。科技特派員製度由此發端。
3年後,時任福建省省長習(xi) 近平同誌在《求是》發表署名文章,總結“南平經驗”,科技特派員試點隨之走進西北五省區,進而邁向全國;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製度的若幹意見》,從(cong) 此,科技特派員以製度的形式在大江南北推廣開來……
田疇千裏,“神兵天降”。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科技特派員製度推行20年來,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xiang) 、服務‘三農(nong) ’,隊伍不斷壯大,成為(wei) 黨(dang) 的‘三農(nong) ’政策的宣傳(chuan) 隊、農(nong) 業(ye) 科技的傳(chuan) 播者、科技創新創業(ye) 的領頭羊、鄉(xiang) 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使廣大農(nong) 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總書(shu) 記為(wei) 科技特派員精準定位。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武夷山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聽說近年來在科技特派員團隊指導下,茶園突出生態種植,提高了茶葉品質,帶動了茶農(nong) 增收,總書(shu) 記說,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製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xie) 在田野大地上。
倏忽二十餘(yu) 載,科技特派員隊伍已壯大至數十萬(wan) 人。“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邁入新世紀第三個(ge) 十年,踏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征程的科技特派員們(men) 從(cong) 未止步。科技興(xing) 農(nong) ,賦能“三農(nong) ”,過去的2021,他們(men) 在平凡中走過了怎樣的不平凡?新一年的奮鬥,又有哪些目標?最近,光明日報派出采訪組,跟隨他們(men) 躬耕鄉(xiang) 野的身影,聆聽他們(men) 講述“點石成金”的故事,感受他們(men) 把“頂天”科技紮入泥土的熱切與(yu) 執著……
耕耘:科技的根深植泥土,才能種出“金疙瘩”
●從(cong) “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現代農(nong) 業(ye) 的星火怎樣傳(chuan) 遞?
●潛心實驗室搞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裏”能否打通?
●寫(xie) 在田間地頭的論文,農(nong) 民的“急難愁盼”如何作答?
鏡頭一:
“走上領獎台時,心中抑製不住地興(xing) 奮,總書(shu) 記特別交代我要把成績寫(xie) 在大地上。”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在人民大會(hui) 堂舉(ju) 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為(wei) 他頒獎——“這是我2021年最幸福的時刻”。
他,是著名農(nong) 技專(zhuan) 家趙亞(ya) 夫。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他紮根江蘇茅山老區數十年,駐點幫扶鎮江句容戴莊村,先後推廣農(nong) 業(ye) 新品種新技術250多萬(wan) 畝(mu) 。
帶著總書(shu) 記的囑托,過去一年,他行車總裏程5.3萬(wan) 多公裏,在5個(ge) 村成功推廣“戴莊經驗”,開展30多次技術培訓……忙碌依舊,氣象更新——經過不斷改進,當地越光水稻再生稻實現規模化種植,畝(mu) 產(chan) 增加300斤左右,一年產(chan) 量可達1000斤!
“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chan) 實現‘十八連豐(feng) ’,中國人端穩飯碗更有底氣。這背後,是農(nong) 業(ye) 科技的支撐。”在趙亞(ya) 夫看來,人才,是“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的關(guan) 鍵。
為(wei) 此,他傾(qing) 注了大量心血。
“趙老師是我們(men) 農(nong) 科院的‘老母雞’,‘孵化’造就了一批科技專(zhuan) 業(ye) 人才。”大學畢業(ye) 後一直跟隨趙亞(ya) 夫工作的鎮江市農(nong) 科院研究員芮東(dong) 明由衷讚歎道。
躬耕者說·趙亞(ya) 夫:
現代農(nong) 業(ye) 走到今天,光靠農(nong) 技人員還不夠,“輸血”隻能緩一時之難,“造血”才能解永久之困,要變“授之以魚”為(wei) “授之以漁”!我現在每周要到戴莊村兩(liang) 三次,主要就是培養(yang) 新農(nong) 民。我們(men) 成立了科技興(xing) 農(nong) 青年集體(ti) ,大家“聚是一團火”,散在田間地頭就是“滿天星”。
鏡頭二:
“冬閑田”成了“增收田”,還能在播種季節忙收成!
最近,浙江武義(yi) 溪口村種植戶王秀權正忙著在田裏采摘黑木耳,“去年的5萬(wan) 個(ge) 黑木耳菌棒,賺了15萬(wan) 元,這可比外出打工掙得多!”
一直是單種水稻的“冬閑田”,王秀權怎麽(me) 想起來輪種上了木耳?這是科技特派員、浙江省農(nong) 科院園藝研究所所長、國家食用菌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崗位專(zhuan) 家蔡為(wei) 明的“妙招”。
“武義(yi) ,好一片青山綠水!而優(you) 質水源恰是黑木耳生長的必要條件。”蔡為(wei) 明決(jue) 定在武義(yi) 推廣穩產(chan) 高效設施栽培的“耳—稻”輪作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夏季種水稻,冬季種木耳。”
想法很好,可當地百姓並不買(mai) 賬。蔡為(wei) 明技術團隊決(jue) 定找個(ge) 示範戶,手把手,帶著做!王秀權就是這個(ge) “吃螃蟹”的人。
“錢支援,物支援,不如來個(ge) 科技特派員!”王秀權激動地說,“什麽(me) 時候澆水、什麽(me) 時候通風,蔡老師安排得清清爽爽,連產(chan) 量都給我‘打包票’,一年多賺好幾萬(wan) 。現在,不少農(nong) 戶正抓緊向蔡老師的團隊學習(xi) ,想今年冬天就幹起來。”
“2021年,我們(men) 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hui) 。這些年能夠投身這一民族偉(wei) 業(ye) ,我由衷地自豪。但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蔡為(wei) 明告訴記者,“今年,我們(men) 要和武義(yi) 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共同推進‘耳—稻’輪作‘千畝(mu) 億(yi) 元’穩糧增收工程,用科技助力浙江26縣共同致富!”
躬耕者說·蔡為(wei) 明:
要當好新時代的科技特派員,必須找準農(nong) 民的需求點,提供對路可行的技術。這和我們(men) 平時在實驗室裏做研究大不相同,既要深耕基礎研究,又要突破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在解決(jue) 實際問題中多點突破,才能又好又快發展。
鏡頭三:
“第一茬西紅柿賣了6000多元。現在,我正在大棚裏移栽小白菜、茄子、辣椒幼苗,不久這茬蔬菜就能上市了。”春寒料峭,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dong) 區雅投生態農(nong) 牧蔬菜基地,瓜果蔬菜長勢正旺,村民多吉感慨,“全靠鄭老師教我們(men) 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西藏也能種這些‘稀罕菜’了。”
多吉口中的鄭老師,是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鄭陽霞。身為(wei) 科技特派員的她,跑西藏、下涼山,2021年忙得不可開交——
建設中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蓴菜種苗基地,源於(yu) 鄭陽霞和團隊從(cong) 40多畝(mu) 蓴菜種苗中發現的一株特異種苗,與(yu) 外麵采購來的種苗相比,它可以提前20天發芽采收。“畝(mu) 產(chan) 提高10%,不僅(jin) 產(chan) 量提升大,品質也相當好。”
但誰能想到,這個(ge) 當地百姓賴以維生的蓴菜,曾經差點絕跡。
“那次可太危險了!蓴菜一片片地倒。”雷波縣農(nong) 戶回憶說。
關(guan) 鍵時刻,聞訊趕來的鄭陽霞,脫掉鞋子,卷起褲腿,跨入沒膝深的蓴菜田中查看。“不隻一片蓴菜田有問題,葉腐病正在雷波全域暴發,產(chan) 量驟減,情況很不樂(le) 觀。”鄭陽霞給出了判斷,並找出了“葉腐病暴發”“土壤貧瘠”“種苗老化”三大減產(chan) 原因。
從(cong) 改進肥料和藥物配方入手,她用一塊田做試驗,邊幹邊摸索,問題被逐一攻克。
有了產(chan) 量,又培育出自主化種苗,鄭陽霞的心病消了,當地農(nong) 民的盼頭更足了。
躬耕者說·鄭陽霞:
總書(shu) 記那麽(me) 多次勉勵咱科技特派員,作為(wei) 其中一員,我倍感光榮,也更覺責任重大。看到老鄉(xiang) 麵對根部腐爛的蓴菜垂頭喪(sang) 氣時,我心急如焚,隻有一個(ge) 念頭,“救活這裏的蓴菜!”我的研究方向雖不是這個(ge) ,但必須把這篇“論文”寫(xie) 好。幸運的是,我們(men) 贏了!未來肯定還會(hui) 遇到很多問題,但隻要能為(wei) 百姓做點實事,再難都敢嚐試。
記者述評:
趙亞(ya) 夫、蔡為(wei) 明、鄭陽霞,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數十萬(wan) 科技特派員的時代縮影。
穿梭山林、躬耕鄉(xiang) 野。他們(men) 的2021年,課堂在地頭、講稿掛枝頭。廣袤大地,科技的力量被深深印刻在盛世中國每一個(ge) 前進的腳步裏。
脫貧攻堅取得全麵勝利,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曆史性解決(jue) 絕對貧困問題;糧食實現“十八連豐(feng) ”,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這一年,從(cong)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修複幫扶到農(nong) 村社會(hui) 發展全領域支撐,“三農(nong) ”紅火的底色分外喜人。
科技特派員,是見證者、參與(yu) 者,更是貢獻者!
2021年5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指出,運用科技手段構建精準扶貧新模式,為(wei) 貧困地區培育科技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要想富,找亞(ya) 夫!”老百姓知道,趙亞(ya) 夫的農(nong) 業(ye) 科技項目到哪兒(er) ,富裕就到哪兒(er) 。草莓、葡萄、無花果、有機米……趙亞(ya) 夫推廣一個(ge) 成功一個(ge) ,總是“撥亮幾盞燈,照亮一大片”。
蔡為(wei) 明心裏,總是對“科技特派員這個(ge) 活兒(er) ”充滿敬畏。很多時候,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農(nong) 民見不到效果不敢嚐試。隻有把成果實實在在地做出來,才能把技術和產(chan) 業(ye) 都帶起來。
而對鄭陽霞來說,最難是在路上。千山萬(wan) 水大涼山,光是去,就已經“千難萬(wan) 阻”了。她也曾遲疑過,但每每想到當地村民的生活,想到她惦念的種植基地和翹首以盼的種植戶,唯有選擇堅持……
每個(ge) 科技特派員都曾經曆各自的難與(yu) 苦。
但他們(men) 未曾放棄!
做給農(nong) 民看,帶著農(nong) 民幹,領著農(nong) 民賺——將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成果送到百姓家,平均每年轉化先進實用技術3萬(wan) 餘(yu) 項!
開拓:為(wei) “三農(nong) ”初心不改,擔使命道路更寬
●從(cong) 綠色農(nong) 業(ye) 到金色產(chan) 業(ye) ,致富之門如何穩穩叩響?
●從(cong) 田間授課到“雲(yun) 上”服務,“智慧動能”何以無時不在?
●送技術又送“思維”,人的現代化怎樣更快實現?
鏡頭一:
“咱山裏貨賣到香港、澳門啦!”
要說2021年湖南邵陽的農(nong) 民有啥特別高興(xing) 的事兒(er) ,這絕對算一件。
茶油,因營養(yang) 豐(feng) 富而被稱作“油中之王”。湖南是油茶主產(chan) 區,麵積、產(chan) 量、產(chan) 值均居全國第一。湖南省林業(ye) 科學院油茶首席專(zhuan) 家陳永忠,已在邵陽當了13年科技特派員。他剛接觸油茶時,可是另一番光景。
那時候,大部分農(nong) 民放棄油茶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甚至一些科研人員也轉了行。“油茶一年隻能收一次,這‘虧(kui) 本’事誰願意幹?”陳永忠明白,要改變落後麵貌,不但要培育出高產(chan) 良種,還要研究出實用良法來。
他首先從(cong) 施肥起步。農(nong) 家肥難找,既散且重。陳永忠就琢磨出配方施肥技術,又建立起油茶測土配方查詢係統,為(wei) 林農(nong) 施肥提供技術谘詢。這些年,他把高產(chan) 良種油茶技術引入邵陽鄉(xiang) 間,當地百姓感歎:“活了大半輩子,頭一次見這樣施肥,真高效!”
油茶樹變“幸福樹”,改變的不僅(jin) 是百姓收入,還有他們(men) 對綠色農(nong) 業(ye) 的認知。
“過去想提高產(chan) 量,隻知道可著勁撒肥料,現在我們(men) 是科學施肥,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如今,農(nong) 民莫田清說起油茶,也如數家珍,“油茶四季常綠,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符合國家綠色發展理念;油茶果榨出的茶油,天然、營養(yang) 、健康,符合大眾(zhong) 消費升級的需求。”
產(chan) 量上來了,但傳(chuan) 統日曬脫殼法榨油效率低,“油茶果積壓賣不出去可咋辦呀?”農(nong) 戶們(men) 有了新“愁事”。
科技特派員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想得深遠。2021年10月,陳永忠團隊“穿針引線”,一條日處理能力100噸的鮮果初加工生產(chan) 線在邵陽建成投產(chan) ,“增產(chan) 不增收”的問題解決(jue) 了。
如今,陳永忠團隊育成的“湘林油茶”已在全國推廣400多萬(wan) 畝(mu) 。人還是那些人,山還是那片山,科技,讓致富之花開得更盛!
躬耕者說·陳永忠:
改變種植習(xi) 慣和方式並非易事。農(nong) 村要富起來,單一產(chan) 業(ye) 是不夠的,既要宜耕則耕、宜林則林,還要良種培育、良法栽培,從(cong) 綠色農(nong) 業(ye) 中發掘金色產(chan) 業(ye) 。現在,農(nong) 民認識提高了、眼界開闊了,“有機”“生態”成了他們(men) 的“口頭禪”。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的“金扁擔”,他們(men) 越挑越趁手。
鏡頭二:
“蘇老師,降雪結冰,芽兒(er) 被凍了,有沒有補救措施?”“蘇老師,黃精倒苗和不倒苗有什麽(me) 不同?”……每天一大早,福建省農(nong) 科院高級農(nong) 藝師蘇海蘭(lan) 隻要打開福建科技特派員“慧農(nong) 信”平台,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助消息就會(hui) “砰砰”彈出。一一解答後,她會(hui) 將關(guan) 鍵操作技術要點發到工作群裏,並進行遠程指導。
蘇海蘭(lan) 是一名“80後”科技特派員,多年研究稀缺珍貴中草藥七葉一枝花。2021年的最後一天,她守在電視機前,聆聽習(xi) 近平主席發表的新年賀詞。“習(xi) 主席講話中‘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這八個(ge) 字,讓我心潮澎湃。”
今年2月底,江西井岡(gang) 山上殘雪未消,跨省幫扶的蘇海蘭(lan) ,急匆匆地從(cong) 福州趕來,裹著棉襖上山察看七葉一枝花的萌芽狀況。她心裏放不下,“這種草藥一般是冬天倒苗,春天萌芽,很容易受到霜凍,萬(wan) 一凍了,就救不了了。”
已是兩(liang) 個(ge) 孩子媽媽的蘇海蘭(lan) 經常戲稱,七葉一枝花是她的第三個(ge) 寶寶。“她照顧種苗,比照顧孩子還細心。”井岡(gang) 山市林業(ye) 局的楊龍光感慨道。
像蘇海蘭(lan) 這樣跨省幫扶的科技特派員還有很多。有需必“派”、有求必“往”,不論地域、不分時間,他們(men) 助力“三農(nong) ”的天地不設限。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精準對接,雲(yun) 上“問診”正成為(wei) 新趨勢。
躬耕者說·蘇海蘭(lan) :
現代農(nong) 業(ye) 對技術的需求是“井噴”式的,科技特派員的“工作場”也需要從(cong) 田間延展到“線上”,拿起手機隨時隨地為(wei) 農(nong) 民遠程服務、在線指導、即時解難。隨著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從(cong) “會(hui) 種”到“慧種”,大數據、雲(yun) 計算與(yu) 農(nong) 業(ye) 貼合越來越緊。
鏡頭三:
從(cong) 杭州市區到溫州市泰順縣,400公裏,地圖上看幾乎是一條筆直的南北線。但駕車一口氣開下來,卻要近6個(ge) 小時。2021年,這條路,浙江大學新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教授汪自強開了不下5個(ge) 來回。
駕駛座上,65歲的他並不覺得累:“通過科技幫扶將才智融入鄉(xiang) 土,其樂(le) 融融!”
算起來,汪自強已當了17年科技特派員。想當初,他對口幫扶的泰順縣,百姓守著一畝(mu) 三分地,嘴裏喊苦,卻是手上閑著、腦子空著。
“農(nong) 民脫貧,不僅(jin) 要靠農(nong) 業(ye) 技術的發展,還要靠眼界、思路,找到方法。”汪自強教農(nong) 民拿起筆杆子,一起寫(xie) 項目、出創意,做大做優(you) 農(nong) 產(chan) 品。
倡導茶園機器代替人,摸索台風破壞後的楊梅樹勢恢複技術,為(wei) 當地土蜂蜜申請QS認證,研究豆腐柴開發……“不論蔬果還是茶葉,不論是哪個(ge) 環節,老汪能幫的都幫。”仕陽鎮原副鎮長李元仲滿心感謝。
嚴(yan) 立超是汪自強一手帶起來的“養(yang) 蜂大王”,他說:“別人給農(nong) 民上課講理論,汪老師結合實踐想辦法,一對一教我們(men) 。”這一年,嚴(yan) 立超成了汪自強的“致富二傳(chuan) 手”,他領銜的養(yang) 蜂合作社,聯結著100多名社員農(nong) 戶,輻射整個(ge) 泰順的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
泰順縣科技特派員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立也有3年了,“老汪”擔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搭建起“科技e聯”特色黨(dang) 建聯盟,發揮組織的力量,抱團發展。
如今,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腰包越來越鼓,有的家庭年收入翻了10倍!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經誕生,就把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確立為(wei) 自己的初心使命。”總書(shu) 記這句話,汪自強時刻銘記。
致富的需求千差萬(wan) 別,一枝一葉連著豐(feng) 收和富裕。“科技特派員要幫農(nong) 民開闊思路,除掉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上那些‘頭腦貧困’的障礙。這也是我們(men) 作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的責任和使命。”
躬耕者說·汪自強:
精神上不脫貧,就難以徹底戰勝貧困。2021年,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的技術領域、服務範圍,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擴展到設施農(nong) 業(ye) 、數字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經濟管理、市場營銷、鄉(xiang) 村規劃等方方麵麵。“打開新世界”的農(nong) 民們(men) ,正在用科技“因子”激活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
記者述評:
扶貧先扶誌。有信心,才有誌氣。
從(cong) 一人帶富一群人,到一群人帶火一個(ge) 產(chan) 業(ye) ,再到一個(ge) 產(chan) 業(ye) 帶動一方經濟。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心氣上來了,觀念更新了,致富的辦法和幹勁自然就有了。
從(cong) 加速科技成果在農(nong) 村基層轉移轉化,到推動農(nong) 村科技創新創業(ye) ;從(cong) 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到為(wei) 農(no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開辟廣闊空間……天南地北,我們(men) 看到,科技特派員製度正在不斷升級深化,呈現新貌——
浙江,探索推行“1人+1鄉(xiang) ”個(ge) 人特派員、“1隊+1業(ye) ”團隊特派員和“1家+1縣”法人特派員;
湖南,在選派縣區科技專(zhuan) 家基礎上,再選派醫療衛生、工業(ye) 、環保、文化、旅遊、電商、金融等領域科技特派員;
甘肅,率先提出並與(yu) 東(dong) 部協作省市聯合認定“雙地”科技特派員,進一步增強“造血”功能;
黑龍江,利用多種線上服務平台,通過“鍵對鍵”“屏對屏”等方式,助力抗疫備春耕行動;
…………
科技特派員製度走過22年,陳永忠的一番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正是這樣良好的機遇和政策環境,讓我成就了個(ge) 人的職業(ye) 理想!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隊伍中的一員,我時刻感到振奮和自豪。”
的確,能不振奮嗎?自2012年起,科技特派員製度被9次寫(xie) 入中央一號文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創新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製度作為(wei) 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廣大科技特派員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的確,能不自豪嗎?從(cong) 福建南平首批225名科技工作者開辟為(wei) 農(nong) 新天地,到數十萬(wan) 名科技人才下沉服務“三農(nong) ”,再到如今實現雲(yun) 上“科特派”。一群人,一支隊伍,一股力量,持續不斷地將科技、信息、人才、管理、資金等現代生產(chan) 要素導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將致富的希望、幸福的種子植入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心田和日子裏。
山鄉(xiang) 大地,江河湖海,多少奮鬥激情,被科技特派員點燃!
再出發:春風又綠希望的田野,科技特派員大有可為(wei)
●農(nong) 民兄弟“科技範”越來越足,科技特派員如何再發力?
●他們(men) 富足了土地,這片土地又將給予他們(men) 什麽(me) ?
●幫扶之外,還有什麽(me) 能讓他們(men) 與(yu) 鄉(xiang) 村深度綁定?
鏡頭一:
木耳肽、木耳活性多糖、木耳雙蛋白……在吉林省蛟河市黃鬆甸鎮,科技特派員、“木耳院士”李玉常能聽到這些頗具科技感的“時髦話”從(cong) 農(nong) 民嘴裏蹦出來。
這個(ge) 中國黑木耳之鄉(xiang) 和示範產(chan) 業(ye) 重鎮,在李玉帶動下,農(nong) 民不僅(jin) 栽培木耳致富,還有不少成了團隊新的技術員,僅(jin) 派往貴州一地指導產(chan) 業(ye) 發展的就有20餘(yu) 人。
經過多年科技幫扶,農(nong) 民脫貧了,思想觀念也不一樣了,科學素質提升得不是一星半點兒(er) 。
但在李玉看來,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就需要進一步全麵升級,邁入現代化、實現高質量、走向可持續。“這意味著,科技特派員不僅(jin) 要打通科技推廣服務的‘最後一公裏’,更要把農(nong) 業(ye) 與(yu) 科技綁在一起,讓中國農(nong) 業(ye) 向市場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
為(wei) 農(nong) 人謀過往,展新圖。李玉與(yu) 各地科技特派員,共同完成了對全國近10萬(wan) 個(ge) 建檔立卡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ye) 帶動全覆蓋的曆史任務。2021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的他幹勁更足了。如今,他將加強種質資源基地建設擺在了首位。“我們(men) 團隊已經在甘肅祁連山、安徽金寨、四川雅江建立了保育區,在安徽規劃建設的‘中國菌物穀’,將力爭(zheng) 成為(wei) 中國蕈菌種質資源高地!”
還有更多計劃寫(xie) 進了李玉的日程表:“從(cong) 最近幾年的科技幫扶看,我們(men) 食用菌行業(ye) 的短板是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不足,因此要加大對這個(ge) 產(chan) 業(ye) 人才隊伍的培養(yang) 培訓。”
麵對中國食用菌產(chan) 業(ye) 發展,李玉想得更遠——農(nong) 產(chan) 品深加工,繼而打造產(chan) 業(ye) 鏈,進而再樹立品牌,讓中國食用菌的美名傳(chuan) 揚海外。
躬耕者說·李玉:
科技特派員製度能夠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贏得未來,是群眾(zhong) 期待、鄉(xiang) 村需要、農(nong) 業(ye) 升級的必然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說“把小木耳辦成了大產(chan) 業(ye) ”,這不僅(jin) 是點讚,更是重要指示要求——發展叫得響、賣得好的品牌,提高中國菌菇的美譽度、影響力、競爭(zheng) 力。而這,離不開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與(yu) 農(nong) 民的攜力奮鬥,離不開大家的聰明才智和苦幹實幹。走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道上,科技特派員,大有可為(wei) !
鏡頭二:
陽春三月,陝西白水縣林皋鎮北馬村的蘋果園裏,林秋芳正在給果樹修枝整形,“哢嚓”一剪刀,大拇指粗的蘋果樹老枝條,應聲而斷。放在以前,她擔心影響產(chan) 量,可不敢剪,更舍不得剪。
但現在,“專(zhuan) 家說了,這就得剪!”林秋芳說的專(zhuan) 家,就是科技特派員、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首席專(zhuan) 家趙政陽。
曾經,林秋芳是“借50元要跑三家”的貧困戶,正是在趙政陽的幫助下,她成立了白水縣秋林蘋果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走上了蘋果產(chan) 業(ye) 化發展之路。現在,她是村民羨慕的“林百萬(wan) ”。
由貧困戶變成富裕戶的不隻有林秋芳。2021年,我國已形成34個(ge) 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的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催生了7000多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經測算,目前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條內(nei) 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農(nong) 民一般高30%以上。
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轉變,由“賣大路貨”向“賣品牌產(chan) 品”轉變,由“賣產(chan) 品”向“賣服務”轉變……一條聚焦農(nong) 業(ye) 主導產(chan) 業(ye) ,發揮農(nong) 業(ye) 食品保障功能、生態涵養(yang) 功能、休閑體(ti) 驗功能、文化傳(chuan) 承功能,打造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的康莊大道,就在眼前。
服務“三農(nong) ”,科技特派員也在教學相長中成就自我——從(cong) 青年到壯年,趙政陽踏遍了渭北高原的溝溝峁峁、關(guan) 中果鄉(xiang) 的村村落落。從(cong) 改造廢棄的果園開始,他將白水蘋果試驗站建成集科研、示範、推廣、教學於(yu) 一體(ti) 的科技園區,更成為(wei) 頗有影響力的一流蘋果試驗站。
在這裏,他實現了蘋果雜交育種新突破,培育的‘瑞陽’‘瑞雪’‘瑞香紅’三個(ge) 新品種,已被10餘(yu) 個(ge) 省區引進試栽,在全國蘋果主產(chan) 區推廣麵積達20萬(wan) 餘(yu) 畝(mu) 。
“從(cong) 目前白水縣推廣種植情況看,‘瑞陽’‘瑞雪’的經濟效益要比‘紅富士’翻了幾番,有望成為(wei) 黃土高原蘋果產(chan) 區的更新換代品種。”按照趙政陽的預期,“十四五”期間,將是白水蘋果新品種推廣的加速期,也是陝西蘋果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的關(guan) 鍵期。
“關(guan) 鍵是怎麽(me) 提高科技含量,通過科技核心競爭(zheng) 力促進整個(ge) 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這是2021年趙政陽始終在思考的一個(ge) 問題。
果農(nong) 都說:“趙教授,那是響當當!”但趙政陽卻說:“不是我改變這片土地,而是這片土地成就了我!”
躬耕者說·趙政陽:
這是我們(men) 共同耕耘的土地,到處都是希望的田野。這幾年是陝西蘋果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的緊要階段,我看到了農(nong) 戶從(cong) “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觀念轉變。為(wei) 農(nong) 民兄弟奔向幸福生活盡心盡力,是本分、是情懷,是一名科技特派員的責任和使命。
鏡頭三:
政策支持、項目傾(qing) 斜、經費扶持……這幾年,科技特派員製度接連放“大招”,帶富了鄉(xiang) 親(qin) ,科技特派員自己也“幹成了事兒(er) ,成就了事業(ye) ”。
3月,黃金茶春耕栽培的季節到了。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馬頸坳鎮竹寨村,王潤龍蹲在田壟上的白色薄膜邊,指導村民栽培技巧:“這裏株距可以稍微再寬一點,茶樹能長得更好。”
身為(wei) 湖南省農(nong) 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王潤龍在吉首進行了大膽的黃金茶種植技術革新。茶樹的長勢讓茶農(nong) 們(men) 很快看到了成效,種茶熱情高漲。2021年,僅(jin) 在隘口村,茶園規模就有18000餘(yu) 畝(mu) ,全村人均純收入2萬(wan) 多元。
王潤龍與(yu) 老鄉(xiang) 們(men) 建立起深厚情誼。但讓他寸步難離茶園的,除了難以割舍的這份情,還有建功立業(ye) 的大舞台。
為(wei) 了讓更多科技特派員與(yu) 老鄉(xiang) 們(men) 愉快地“雙向奔赴”,“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從(cong) 國家到地方,各項政策支持一個(ge) 接一個(ge) 落地。
湖南為(wei) 了確保各類項目向科技特派員傾(qing) 斜,不僅(jin) 在創新型省份建設專(zhuan) 項中專(zhuan) 門設立了科技專(zhuan) 家服務團工作專(zhuan) 項、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ye) 專(zhuan) 項等,還開展了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三權”試點。“從(cong) 助理研究員到研究員,我一步步在成長。”王潤龍說。
如今的王潤龍,看到喜歡的鮮葉原料,他“手都癢癢”。常常二話不說,擼起袖子,邊製作邊講解,十幾個(ge) 小時不覺得累。他走到哪個(ge) 茶廠,身後都跟著一群“粉絲(si) ”,“尤其是茶葉所那群研究生,經常打電話問我,‘王老師,明天到哪指導加工,帶上我吧!’”這些後繼者,讓王潤龍滿懷欣慰。
在王潤龍的筆記本上,未來的計劃清晰具體(ti) ——選育一些或氨基酸含量高、或顏色翠綠、或發芽特早、或抗逆性強的單株品係,為(wei) 黃金茶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品種支持。
王潤龍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勾畫的藍圖是綠色生態、有機茶園,茶園裏將是機械采摘、機械耕作。
躬耕者說·王潤龍:
人人口啜香茗,家家杯盛“黃金”,是我最想看到的景象。要讓這樣的畫麵成真,還得將綠色農(nong) 業(ye) 進行到底。“農(nong) ”字裏有大作為(wei) 大文章。隻有將個(ge) 人夢想融入中國夢之中,將一身才華、滿腔熱血、忠貞信念,投身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方能綻放科技特派員最美的精氣神。
記者述評:
農(nong) 家有了新氣象,農(nong) 田有了新景觀。奮進新征程,科技特派員如何展現新作為(wei) ?
“要樹立大食物觀,從(cong) 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zhong) 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chan) 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nong) 業(ye) 要食物,同時要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feng) 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chan) 業(ye) ,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屋建瓴、深謀遠慮,已然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農(nong) 業(ye) 科技指明了方向。
新時代的科技特派員,不僅(jin) 要做農(nong) 民身邊的“活財神”,還要做生產(chan) 觀念、生產(chan) 方式順應科技潮流的“引路人”,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明白人”,培養(yang) 新農(nong) 民的“牽頭人”。
在西海固牽起山海情、窯洞種菇的林占熺,讓“鹽堿地變成高產(chan) 田”的胡樹文,還有浙江淳安縣下薑村的那些致富貼心人,他們(men) ,不正是這樣的人嗎?
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頭雁”,他們(men) ,讓廣大農(nong) 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當然,單向付出難以長久,雙向奔赴才能“共贏”。
未來,科技特派員的潛力,如何充分挖掘並釋放?
“應根據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新需求,加快培養(yang) 和選派專(zhuan) 業(ye) 技術能力強、科學素質高的科技特派員,實現供求雙方精準對接。”這是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馬國湘的建議。他同時建議,加大政策協同、部門聯動力度,在科技特派員經費投入、職稱評聘、成果轉化等方麵給予政策傾(qing) 斜,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紮根農(nong) 村基層、服務“三農(n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
在采訪中,我們(men) 深切感受到,激勵保障科技特派員製度深入推進的體(ti) 製機製在持續發力——
“十三五”以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zhuan) 項,對科技特派員支持項目總計250餘(yu) 項,累計投入2.19億(yi) 元;
科技特派員在派出期間5年內(nei) 保留原工資福利、崗位編製等選派政策逐步落地;
支持科技特派員以科技成果和知識產(chan) 權入股、資金入股、技術服務和租賃經營等多種形式,與(yu) 服務對象結成利益共同體(ti) ;
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定向支持科技特派員,鼓勵地方各級科技管理部門加大政策創新與(yu) 落實;
科技特派員工作成效,成為(wei) 職稱評聘、評先評優(you) 、選拔任用等的重要依據。
2021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意見》,再次明確,“完善優(you) 化科技特派員扶持激勵政策,持續加大對科技特派員工作支持力度,推廣利益共同體(ti) 模式,支持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協辦農(nong) 民合作社、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和農(nong) 業(ye) 企業(ye) 。”
從(cong) 中央到地方,科技特派員製度的各類“利好”越來越實、越來越強——
廣東(dong) ,明確科技特派員承擔重點派駐任務,視同承擔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福建,專(zhuan) 項經費從(cong) 4800萬(wan) 元增至1億(yi) 元;浙江,把經費補助標準從(cong) 現在的每年5萬(wan) 元/人提高至10萬(wan) 元/人……
把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相結合,各地為(wei) “科特派”營造的創新活水正在不斷升級——
在陝西榆林,創辦領辦園區、資金入股、技術承包、反租倒包,科技特派員可以與(yu) 農(nong) 民共同創業(ye) ,建立利益共同體(ti) ,組建各種科技型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在山東(dong) ,“園區+科技特派員+基地+農(nong) 戶”的創新創業(ye) 服務模式正在推廣,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農(nong) 科驛站、星創天地,科技特派員與(yu) 農(nong) 民“聯誼”的新組合越辦越紅火。
但,也必須看到,總結科技特派員製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仍然任重道遠。
未來,當農(nong) 業(ye) 的多種功能被拓展、鄉(xiang) 村的多元價(jia) 值被挖掘,我們(men) 期待,科技特派員與(yu) 農(nong) 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ti) 越來越多。
未來,當科技特派員與(yu) 農(nong) 戶深度“綁定”,“幫扶”不再是單向的“幫”和“扶”,我們(men) 期待,各有所得、良性循環的合作新路越走越順。
鄉(xiang) 村拂曉、山穀日暮,陪伴著科技特派員們(men) 的春夏秋冬。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他們(men) 付出、收獲、成長,改變著、希望著、奮鬥著……涓流匯聚,必將是澎湃巨浪。
結 語
豐(feng) 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處,科技的衝(chong) 勁帶著種子破土。
爛漫春光裏,每一個(ge) 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講述,詮釋的皆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科技特派員製度,這項凝聚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切關(guan) 懷與(yu) 殷殷期望的農(nong) 村工作機製重大創新,深蘊的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使命,一以貫之的是融入中國人血液的“三農(nong) ”情懷,彰顯的是農(nong) 業(ye) 大國邁向農(nong) 業(ye) 強國的時代宣誓。
百年大黨(dang) ,根植大地,心中最惦記的就是農(nong) 民。
揮別2021,從(cong) “小康不小康,關(guan) 鍵看老鄉(xiang) ”到“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三農(nong) ”工作的重心已發生曆史性轉移。農(nong) 業(ye) 要發展、農(nong) 村要宜居、農(nong) 民要致富,離不開科技特派員這支隊伍!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wei) 首要任務,把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真正落實到位。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插上科技的羽翼,讓“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打下人才的根基,科技特派員始終在路上!
萬(wan) 萬(wan) 千千的他們(men) ,正將科技的種子化作中華大地上的稻麥千重,正將民族複興(xing) 的熱望化作強農(nong) 富國的鏗鏘足音!
(作者:光明日報報道組,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崔興(xing) 毅、楊舒、詹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