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唐昌布鞋成網紅、蜀繡裝點冠軍服……“非遺”變身國潮

發布時間:2022-04-18 15:34:00來源: 瞭望 2022年第16期

 

  “直播的、拍抖音的、做節目的都愛來,有時一天要來好幾十撥人。”賴淑芳說,“唐昌布鞋坊”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

  據統計,我國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鄉(xiang) 村。近年來,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不斷推進,依托非遺資源,創新非遺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成為(wei) 各地農(nong) 村群眾(zhong) 增收新門路,也為(wei) 非遺項目傳(chuan) 承開辟了新的空間

  2018年以來,四川推進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與(yu) 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依托傳(chuan) 統工藝項目在全省設立160餘(yu) 家非遺工坊,認定首批50家省級非遺工坊,帶動兩(liang) 萬(wan) 餘(yu) 名群眾(zhong) 就業(ye) ,幫助近八千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惠小勇 葉含勇 李力可

  2018年2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考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與(yu) 當地基層幹部和村民拉家常、話民生,了解蜀錦、蜀繡、唐昌布鞋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展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美好圖景。

  在戰旗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這是加快農(nong) 村發展、改善農(nong) 民生活、推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重大戰略,要把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作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中心任務,紮紮實實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好。

  4年過去,《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再次走進成都郫都區,當地以“蜀繡”和“唐昌布鞋”為(wei) 代表的兩(liang) 項國家級非遺已然在傳(chuan) 承創新中煥發出葳蕤生機。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智慧與(yu) 文明的結晶。進入新時代,一係列有關(guan) 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提供了新動力。

  傳(chuan) 統“手藝”變身國潮“非遺”

  “看到我的布鞋,總書(shu) 記就說他在陝北插隊的時候穿過老鄉(xiang) 做的布鞋,很舒服透氣。我鼓足勇氣對總書(shu) 記說,老百姓很感謝您,我想送您一雙布鞋。”賴淑芳回憶道,“總書(shu) 記說不能送,要拿錢買(mai) 。”

  在戰旗村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詢問了唐昌布鞋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賴淑芳手工布鞋的製作方式,並親(qin) 手買(mai) 下了一雙手工布鞋。這一情景,如今再次回想,賴淑芳依然很激動,“通過他說這個(ge) 布鞋,了解這個(ge) 布鞋,我就覺得總書(shu) 記很有農(nong) 村勞動的經曆,與(yu) 手工布鞋很親(qin) 近”。

  在傳(chuan) 統手工業(ye) 發展中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最接地氣的一部分,積澱了一代代勞動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nei) 涵。而把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直以來都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

  據統計,我國73%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鄉(xiang) 村。近年來,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不斷推進,依托非遺資源,創新非遺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成為(wei) 各地農(nong) 村群眾(zhong) 增收新門路,也為(wei) 非遺項目傳(chuan) 承開辟了新的空間。

  2018年8月,戰旗村自主建設的仿古街“鄉(xiang) 村十八坊”開街,榨油坊、醬油坊、布鞋坊、竹編坊、郫縣豆瓣坊……一家家傳(chuan) 統手工作坊集體(ti) 亮相。賴淑芳的布鞋在醒目的位置占據一席之地,取名“唐昌布鞋坊”。同年,唐昌布鞋製作技藝入選了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如今,戰旗村的“唐昌布鞋坊”,“前店後廠”布局不僅(jin) 滿足了遊客的消費需求,也方便遊客現場觀摩布鞋製作。“我們(men) 把整個(ge) 生產(chan) 線都搬到了這裏,現在老店和這裏雙店同時營業(ye) 。”賴淑芳介紹,2019年布鞋坊的銷量有7000多雙,2020年和2021年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銷量也有4000多雙。

  “戰旗村接待多少遊客,我這兒(er) 就接待多少。不管買(mai) 或不買(mai) ,大家都愛到此一遊。直播的、拍抖音的、做節目的都愛來,有時一天要來好幾十撥人。”賴淑芳說,“唐昌布鞋坊”現在成了網紅打卡地。

  2008年,郫都區安靖鎮(2019年改為(wei) 街道)完善了蜀繡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配套設施,建立了蜀繡培訓基地。安靖素有“蜀繡之鄉(xiang) ”的美譽,早在明清時期就形成了“家家女紅、戶戶針工”的刺繡規模。“安靖逐步建成了占地50餘(yu) 畝(mu) ,集蜀繡技能培訓、生產(chan) 研發、文化旅遊、市場銷售於(yu) 一體(ti) 的居家靈活就業(ye) 基地。蜀繡成為(wei) 促進城鄉(xiang) 女性居家靈活就業(ye) 的重要方式。”郫都區安靖街道蜀繡辦主任楊敏介紹。

  蜀繡又名“川繡”,是與(yu) 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其風格嚴(yan) 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題材繡法豐(feng) 富程度在四大名繡之中名列前茅。在繡工的巧手下,一根蠶絲(si) 可以一分為(wei) 八,甚至可以在一張繡布兩(liang) 麵繡出顏色、針法、圖案迥異的兩(liang) 種作品,被稱為(wei) “三異繡”。

  已成長為(wei) 四川省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魯莉是安靖最早接受蜀繡技能培訓的繡娘之一。魯莉曾於(yu) 1992年高中畢業(ye) 後短暫學習(xi) 蜀繡,在安靖本地開始發展蜀繡產(chan) 業(ye) 後,她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蜀繡技能免費培訓,潛心學習(xi) 蜀繡技藝,“不僅(jin) 全麵地學習(xi) 了蜀繡技藝,還通過參加美術、藝術鑒賞等素質培訓課,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

  2011年,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鄔學強來到了安靖,並建了自己的大師工作室。魯莉作為(wei) 首批高級繡娘培養(yang) 人才,一年就掌握了蜀繡中最為(wei) 複雜的全異繡,還通過參加成都紡織高等專(zhuan) 科學校藝術專(zhuan) 業(ye) 的美術進修課程,學習(xi) 了繪畫、色彩以及構圖等美術知識。她和其他幾位技術過硬的年輕繡工還被基地抽調成立了安靖鎮高級蜀繡工作室,專(zhuan) 門製作高精藝術品。

  2019年,安靖蜀繡文化創意公園開園,是一個(ge) 集蜀繡創意中心、蜀繡培訓學院、線下體(ti) 驗店和線上營銷平台於(yu) 一體(ti) 的蜀繡產(chan) 業(ye) 創意基地。同時,為(wei) 破解蜀繡企業(ye) 曾經難尋銷路、無法保證持續下單的發展難題,安靖街道還成立集體(ti) 企業(ye) ,與(yu) 京東(dong) 雲(yun) 創合作成立公司,共同推動蜀繡文創產(chan) 品的研發設計、生產(chan) 和營銷。“我們(men) 與(yu) 京東(dong) 、天貓等電商平台建立起境內(nei) 和跨境電商銷售渠道,目前有8家企業(ye) 參與(yu) ,上架蜀繡產(chan) 品100餘(yu) 種。”楊敏說。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各地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走進安靖蜀繡文化創意公園展廳,各類新式蜀繡產(chan) 品已經出現:為(wei) 《王者榮耀》比賽冠軍(jun) 定製的蜀繡冠軍(jun) 服、現代簡約設計的蜀繡擺件……各式新式蜀繡產(chan) 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和追捧。據統計,安靖蜀繡企業(ye) 的年產(chan) 值已有數千萬(wan) 元,在成都蜀繡產(chan) 業(ye) 中的占比約七成。

  記者從(cong)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2018年以來,四川推進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與(yu) 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依托傳(chuan) 統工藝項目在全省設立160餘(yu) 家非遺工坊,認定首批50家省級非遺工坊,帶動兩(liang) 萬(wan) 餘(yu) 名群眾(zhong) 就業(ye) ,幫助近八千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幾番浮沉仍堅韌 紮根鄉(xiang) 土續傳(chuan) 承

  在2017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讓活態的鄉(xiang) 土文化傳(chuan) 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要把保護傳(chuan) 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nong) 耕文明優(you) 秀遺產(chan) 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nei) 涵,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曆史悠久的農(nong) 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凝聚著民族精神與(yu) 時代精神,帶著一代代人的回憶與(yu) 鄉(xiang) 愁。薪火相傳(chuan) 從(cong) 來不易,代代守護更需耐得住寂寞,才能讓堅守的價(jia) 值在漫長的歲月中慢慢發軔。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蜀繡便作為(wei) 高檔工藝品成為(wei) 成都出口創匯的主要產(chan) 品之一,“當時每月廠裏創匯折合人民幣300多萬(wan) ,繡工一個(ge) 月能掙1000塊錢。”作為(wei) 成都蜀繡廠的老員工,鄔學強16歲進廠,師從(cong) 新中國第一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彭永新。

  但經曆了“黃金十年”的輝煌,產(chan) 品老舊、材料單一、營銷滯後、體(ti) 製落後的國營大廠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中漸漸衰落。20世紀90年代,鄔學強和廠裏所有繡工一樣回家待崗。

  直到進入新世紀,過去以外銷為(wei) 主的蜀繡在國內(nei) 也有了一定市場,鄔學強和不少蜀繡傳(chuan) 承人才再次以個(ge) 人工作室形式重開繡坊。

  唐昌布鞋也有著相似經曆。1958年,賴淑芳出生時,父親(qin) 賴學成已是郫都唐昌當地擁有20年製鞋經驗的老師傅了。1980年,賴淑芳進入原郫縣製鞋廠成為(wei) 一名鞋工。

  打布殼、包蓋板、托裏托麵、剪幫、納底、浸口、捶底、楦鞋、砂邊、剪邊……一雙成品布鞋總計需要完成32道大工序100餘(yu) 道小工藝,每個(ge) 環節都要緊密銜接。

  “就拿砂邊來說,相較於(yu) 北方包邊布鞋,毛邊布鞋恰恰是川西布鞋的特點,鞋烘幹後要在特製的砂輪上砂邊,避免鞋子穿著掉線,要反複地砂、反複地剪、反複地刷,前後總計6次才能完工。鞋底的材料都裸露在外,顧客一眼就能看到,穿上也特別舒服。”賴淑芳說,“這也導致手工布鞋生產(chan) 成本高,難與(yu) 工業(ye) 化的產(chan) 品競爭(zheng) 。”

  但在賴淑芳心中,布鞋不隻是生意,也是從(cong) 父輩手裏傳(chuan) 下來的手藝。“當時閑在家裏的那一年多,趕場的時候,遇到熟人就會(hui) 有人問‘賴大姐,還在做鞋子嗎,現在到哪兒(er) 買(mai) 布鞋哦’。”在眾(zhong) 多老顧客的支持下,賴淑芳和娘家姐妹,以及廠裏的師哥、師姐們(men) 一起重操舊業(ye) ,幾個(ge) 人開起了一家用傳(chuan) 統手工技藝製作布鞋的工坊。

  “當時的生產(chan) ‘車間’就在我家裏,師哥、師姐們(men) 在家做鞋,逢趕場天我們(men) 就用板車把鞋子拉到市場去賣。另外,成都人民南路有個(ge) 姓廖的老板還在堅持賣布鞋,我們(men) 也給他供貨。把做好的鞋裝在布口袋裏,趕公交車送到城裏,來回都非常辛苦。”

  “到2008年前後師哥師姐年齡也大了,我也有退休工資,就打算不做了。但一些老買(mai) 主說:賴大姐如果你不做了要提前給我說,我多買(mai) 幾雙。”老顧客們(men) 對布鞋質樸的感情感動了賴淑芳,她打定主意要將布鞋製作堅持下去。

  大學畢業(ye) 、在國企上班的兒(er) 子艾鵬用實際行動支持了母親(qin) 的決(jue) 定。此前,賴淑芳的作坊產(chan) 量一直維持在每年1000多雙,艾鵬回到布鞋店,幫助母親(qin) 通過優(you) 化製作流程、加強創意設計、產(chan) 品重新分級等手段,將產(chan) 量提升到了每年4000雙以上。

  培養(yang) “手”創新“藝”

  這裏吸引著更多年輕人

  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就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傳(chuan) 承,積極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在四川,通過實施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全省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3項、省級611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07人、省級764人。

  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正走進農(nong) 村,走進非遺工坊,學習(xi) 非遺技藝。在賴淑芳、鄔學強、魯莉們(men) 看來,自己的手藝不僅(jin) 要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承給下一代,更希望有更多具備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年輕人,能夠參與(yu) 進來,幫助非遺走向市場。

  2021年,“郫都手工製鞋技藝”成為(wei) 全國僅(jin) 有的兩(liang) 個(ge) 布鞋品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已經年逾古稀的賴淑芳依然堅守在製作一線,手把手地教徒弟們(men) 熟練掌握每一道工序和工藝。

  “除了納底用機器以外,浸泡、剪裁、托裏托麵……32道工序100多道工藝都要靠人手工做。”賴淑芳告訴記者,小小的布鞋能成為(wei) “非遺”並不簡單,因為(wei) 發計件工資,收入和技術熟練程度直接掛鉤,新人的收入並不太高。為(wei) 了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她選擇給他們(men) 補貼,讓新手帶薪學習(xi) ,“隻有這樣,讓他們(men) 能夠堅持一道一道工序學下來,才能掌握整個(ge) 技藝”。

  培養(yang) “手”更需創新“藝”。賴淑芳告訴記者,他們(men) 將鞋麵設計引入蜀繡、棕編等元素後,有更多的年輕人開始關(guan) 注手工布鞋。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進入到“非遺”行業(ye) 中,讓包括唐昌布鞋在內(nei) 的“非遺”產(chan) 品能夠借助市場化運營呈現更多發展路徑。

  作為(wei) 同樣需要大量時間累積的傳(chuan) 統技藝,盡管產(chan) 業(ye) 正在逐漸做大,蜀繡也麵臨(lin) 著未來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突破。“學員剛出來收入低,年輕人很難熬過從(cong) 事蜀繡工作的最初幾年。還有,我們(men) 的產(chan) 品還是傳(chuan) 統圖案太多,要想辦法吸引更多大專(zhuan) 院校的年輕人進來,解決(jue) 市場營銷和設計落後的問題。”鄔學強坦言。

  “近年來,我們(men) 與(yu) 成都紡織高等專(zhuan) 科學校建立合作,培養(yang) 能夠參與(yu) 創意化設計和市場化營銷的新人。”楊敏說。

  在安靖蜀繡文化創意公園的蜀繡學院中,這樣一場關(guan) 於(yu) 蜀繡傳(chuan) 承的可喜變革正在發生。記者來到這裏時,23歲的秦寅君和十多位蜀繡班的同學正迎來開學第一課。

  秦寅君大學畢業(ye) 後本在廣東(dong) 工作,但出於(yu)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喜愛,她回到了成都想找一份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的工作,看到蜀繡學院有免費的培訓課程,她“想也沒想”就報了名,“每天都要上課,老師也很嚴(yan) 格,感覺在這裏能夠係統學到蜀繡的知識,結業(ye) 後可以從(cong) 事相關(guan) 工作。”

  “不能一邊多一邊少,下午就要學習(xi) 繡法了,大家一定要盡快學會(hui) 上繃。”針法教師吳小紅在教室中不停地查看著每位學員的學習(xi) 進度,“過去培養(yang) 一位繡工至少要3年,現在通過集中培訓,我們(men) 用3個(ge) 月的時間,達到了比過去3年更好的效果。”

  吳小紅是安靖街道高橋村村民,5年前,她加入了蜀繡學院在蜀繡培訓班當老師,“現在不僅(jin) 在家門口有了工作,還能為(wei) 蜀繡傳(chuan) 承貢獻力量。”吳小紅自創了一套蜀繡針法教材,把常見的針法操作步驟與(yu) 相應圖案結合在一起印在白布上,既是教材也是練習(xi) 本,如今已經成為(wei) 所有學員使用的標準教材。

  “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yu) 其中,繼承和發展這一傳(chuan) 統技藝,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吳小紅說。自2009年建立以來,基地已培訓學員7000多人,其中2000多人在經過培訓後從(cong) 事了蜀繡相關(guan) 工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深厚情結,體(ti) 現了人民領袖與(yu) 普通勞動者的心心相印,讓我們(men) 堅定要用心、用情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挖掘其豐(feng) 富內(nei) 涵,使之綻放出更加迷人的時代光彩。”楊敏說。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