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稀皮影人幕布後的執著:讓“土藝術”進校園 出國門
中新網秦皇島4月18日電(肖光明 李洋)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wan) 兵。幕布背後,每一場皮影戲演出結束,張向東(dong) 雖累卻十分滿足,因為(wei) 皮影戲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讓觀眾(zhong) 看得津津有味。
75歲的張向東(dong) 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皮影戲(昌黎皮影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與(yu) 皮影相伴走過了62年。如今,張向東(dong) 雖已年過七旬,但仍精神矍鑠,操練起影人兒(er) 來,嗓音圓潤高亢,吐字清晰,一招一式派頭十足。
皮影戲,也叫“皮影”“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shou) 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le) 。中國皮影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光影”原理創造的一種融合繪畫、雕刻、文學、戲劇、表演於(yu) 一體(ti) 的古老民間藝術。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據張向東(dong) 講述,他父親(qin) 曾是唐山市皮影劇團有名的皮影藝人,活靈活現的皮影人、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耳濡目染之下,他對皮影戲產(chan) 生了濃厚感情。1960年,13歲的他如願考入唐山市皮影劇團,開始正式學藝。學藝雖苦,但他勁頭十足,一方幕布,幾張皮影,鑼鼓敲響,唱腔嘹亮,一出好戲登台上演,台下一陣喝彩。為(wei) 了讓影人兒(er) 更加靈動傳(chuan) 神,張向東(dong) 嚐試自己雕刻皮影人,每一處細節都精雕細琢,使之能更好地運用在舞台上。
對於(yu) 皮影,張向東(dong) 十分癡迷。多年來他珍藏的皮影作品達到6000餘(yu) 件,亭台樓閣、花鳥魚蟲、車船馬轎等一應俱全。為(wei) 了存放這些“寶貝”,還專(zhuan) 門置辦了皮影戲箱。他整理了1000餘(yu) 本皮影影卷,時常會(hui) 翻看這些影卷,嚐試將更多影卷變成活靈活現的皮影故事。
提及皮影,張向東(dong) 的老伴齊建敏說,“這麽(me) 多年他大部分工資都用來購置皮影裝備。一有時間,不是伏在案頭雕刻皮影,就是拿著影人反複琢磨動作、拿捏唱腔,愛皮影都著了魔一樣。”
張向東(dong) 在2001年成立了昌黎縣向東(dong) 皮影劇團。他在保持皮影戲傳(chuan) 統風貌的基礎上,對部分皮影影卷進行創新和改編,增添了很多新鮮元素,使之不僅(jin) “原汁原味”,還緊跟時代。有時為(wei) 了一句唱腔,一個(ge) 動作,他會(hui) 反複斟酌上百遍。他常說,雖然很多觀眾(zhong) 是外行,但藝術絕不能湊合,每一場戲都要認真對待,“即使台下隻剩下一個(ge) 人,也要一板一眼把皮影戲演完,一定要讓大家聽到最地道的皮影戲。”
將皮影戲帶上更大舞台是張向東(dong) 的夢想,如今他的夢想已化為(wei) 現實。他多次帶領團隊到全國各地演出,受邀參加了2005中國唐山國際皮影藝術展演、首屆中國南充國際木偶藝術周等多次演出,並斬獲多項大獎。張向東(dong) 還曾受邀到瑞士蘇黎世演出,並根據當地曆史和神話傳(chuan) 說“量身定做”皮影戲《小熊與(yu) 銀針》,深受當地觀眾(zhong) 歡迎。
張向東(dong) 常說,皮影是一門“土藝術”,能將皮影演出國門,登上國際舞台,自己感到無比自豪,更感受到肩上責任重大。2019年,張向東(dong) 精心編寫(xie) 了《皮影中國》,將皮影藝術以另一種形式得以流傳(chuan) 。近年來,他參與(yu) 組織“皮影藝術進校園”活動,成為(wei) 秦皇島地區10餘(yu) 所學校的“編外教師”,為(wei) 學生們(men) 免費上皮影課,講解皮影戲知識,教授影人操作和唱腔等。
“皮影戲想學好不易,想學精更難。”張向東(dong) 說,後繼人才的培養(yang) 任務十分艱巨,將盡己所能將這門古老的傳(chuan) 統藝術發揚光大,真正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讓更多人在流轉的光影裏讀到皮影的文化記憶。(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